謝慧英
一次下鄉調研,隨堂聽的是一節語文課。上課的是一位年輕有為的許老師,憑借自己的努力成為學校的骨干力量。他的課,生動風趣,娓娓道來,很是贏得學生的青睞。校長輕聲介紹,我抬眼向這位老師看去,衣著簡潔大方,清秀的臉龐架上一副金邊眼鏡,氣質與教師這個職業是不謀而合的。
這節課的內容是八年級下冊《消逝的羅布泊》這一課的第二課時,主要學習目標是分析語言特點及文體特色,采取的是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這個班的學生看起來是訓練有素的,根據老師的安排有條不紊地展開自主學習并進行討論,老師則在教室巡視,進行必要指導。這時我關注到第六小組有一位學生并沒有和同組的學生進行討論,而是看著自己的書本發呆。許老師也看到這個學生的異樣,于是,學生討論結束后,許老師首先點了這位學生的名字:“××同學,請你向大家說說文中哪些地方用了對比的寫法?”(我想,許老師的用意應該在于要警醒該學生上課要認真思考,不能開小差)該學生還在發愣,旁邊的學生用手捅了他一下,他才驚慌失措地站起來,臉已漲得通紅。盲目地翻看課文,卻是一個字也答不
上來!
“剛才布置大家看書并討論,你在干什么?”許老師的語氣中已有不悅。
“我……”
“你每次上課怎么都是這樣不專心,老師特意安排兩個成績好的學生來幫助你,你怎么不知道好歹呢!”許老師有些生氣,恨鐵不成鋼呀!
坐下,再這樣我要請你家長來學校!”許老師氣急敗壞地命
令到。
被呵斥的學生慢吞吞坐下來,許老師接著讓其他學生進行發言。
老師一生氣,別的學生仿佛擔心受責備,回答問題聲音也都是怯怯的,邊說還邊用余光瞄老師的臉色。還好,接下來的教學還是有序進行著。我的思緒卻飄得很遠了……
教學的急功近利讓老師迫不及待地渴望學生成績優異。于是,太多的東西被我們忽略:我們忽略了學生心靈成長的需求;我們忽略了學生發展的個性差異;我們忽略了對于學生情商的培養。于是,我們發現,學生的求知欲望越來越淡泊,問題少年越來越多,孩子越來越叛逆!可是,我們沒有反思教育行為的失策,而是把這些都歸結于學生的不懂事。我們的這些學生呀,他們該有多委屈!
樸實的農民其實很懂教育的真正哲理:不同肥力的土壤栽種不同的農作物;不同的農作物選擇不同時機栽種;每一種農作物都有它自身的栽種密度要求;根據農作物成長的實際情況決定施肥的力度……
可是,我們的教育呢?我們總是要求每個學生都要語、數、英全面優秀;我們對所有的學生都是采用一個評價的標尺;我們不考慮因材施教;我們也不研究因勢利導……我們舍本逐末,只追求那個最終的分數!可是,農民伯伯會告訴我們,假如前面的都不合理,豐收的愿望是不切實際的!
這堂課在我的腦海中印象最深的只是那名學生漲得通紅的臉和那無助的眼神。
課后是一個簡短的座談。許老師很謙虛,一直談自己的不足之處,說對文本還有沒把握到位的地方,對課堂生成也存在處理不當之處,然后說了一些改進的思路。不可否認,這確實是一個好老師,對工作認真負責、善于反思。
最后,他想讓我給他提些更有建設性的意見。
“好吧。”我用很真誠的目光與許老師對視,“今天的課,許老師上得很用心,無論是課前的備課工作,課中的精心施教,還是剛才的課后反思,都讓我們感受到一個好老師所具備的素養。剛才許老師自己也談到了對于課堂生成的處理不當的問題,我想就這一點與許老師交流我的看法。”
曾經看過這樣一個故事:說的是一只蛹在羽化成蝶的過程中,作者不忍心看其苦苦掙扎,忍不住在最后時刻用剪刀替它把皮剪開了,這個蝴蝶一直在戰栗著,直到死也沒有飛起來。作者問過生物學家,專家這樣告訴他:“在蛻變的過程中,蠶蛹的抖動是為了將翅膀多余的水分抖出來,這樣才能飛翔。你幫著它把皮剪掉,它翅膀里乃至身體里的水分太多,無法飛翔。”
我想,種子發芽需要等待,幼苗出土需要等待,花蕾綻放需要等待,果實成熟更需要等待。故事中的作者雖然是好心但他的急躁和性急反而斷送了蝴蝶美麗的生命。聯想到教育上何嘗不是如此,每個學生的成長是有過程的,在這個過程中難免會出錯、有不足,面對學生的問題和不足,育人者要像盼日出一樣去對待,給學生認識和反省的機會。假如每個學生都是一朵含苞欲放的鮮花,老師作為園丁要用心呵護每一朵花,要允許花開得“燦爛豐滿”,允許花開得“緩慢瘦小”,甚至允許今春的花暫時不開,耐心等待、呵護,給每一朵花慢慢綻放的時間……
因此,對于剛才第六組的那位學生,我們需要多一些耐心,需要多一些啟迪,需要多一些等待,您覺得呢?
許老師聽得很專注,頻頻點頭,臉有些微紅,我知道,這位聰明好學的老師已悟出許多。我有理由相信,在這位園丁的精心培育下,花將會開得更加絢爛,更加多彩!
參考文獻:
王育杰.讓每個孩子健康成長[J].學周刊,2012(04).
?誗編輯 鄭 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