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立峰
教育,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一個讓無數老師和家長都頭疼的問題,總是能引起人們的爭論,因而,教師也最容易引起家長的關注。長時間以來,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人們的生活也快節奏起來。于是,“速成”這個詞語開始越來越多地出現在了人們的視線里、思維中,特別是孩子的學習中。我們老師感嘆“這學生,說了這么多次,怎么還是這樣?”的時候,常常忽略一個問題,那就是,只靠說很多時候往往是起不了多大作用的。一個人的思維如果不改變的話,即使說得再多,他的行為也不一定會產生你想要的那個變化。那如何使學生的行為產生變化呢?跟大家分享一個故事。
這個故事是這樣的:一個學生因為自身家庭窮困的原因,有一次他在別的同學不知道的情況下拿了別的同學的錢買了自己喜歡的一個游戲玩具。班上丟了錢的那個學生很難過,其他學生也在一起經常討論這樣的行為有多不道德。拿別人東西的這個學生很苦惱,可是他不想還,他始終“堅信”,他拿的時候沒有人看見。這時候,班主任怎么做的呢?他經過調查,在班會上說:“這件事情已經查清楚,但不想把名字說出去,這次就算了,下次再隨便拿別人的錢的話,就罰錢——‘拿一罰二?!焙髞?,這個班主任為了維護“拿錢學生”在其他學生當中的形象,自己把錢補上了。并且對丟了錢的那位學生說是別的班的學生撿到剛交上來的。這時候,拿錢學生心里嘀咕了,老師用的是“拿”而不是“偷”,并且自己明明沒有交上去卻說是交上去了。這就使這個拿錢學生的心里產生了波動。最后這個學生鼓起勇氣對班主任坦白了自己拿別人錢的這件事。班主任的這一行為,表面上只是為息事寧人,但實際上卻是對學生心靈的呵護和對學生心靈環境的維護。
當然,現實告訴我們,只有學校的老師這樣來引導學生是不行的。
記得有一次跟朋友散步時,遇到幾個學生。當時正是春天,路邊的柳樹隨風輕搖,很是愜意。這幾個學生可能是想找個玩的工具吧,他們開始把手伸向了路邊的柳樹,我忍不住,過去跟他們邊笑邊說:“學校不是禁止隨便折樹枝嗎?”他們聽了后,說:“這又不是學校,別人不也這樣做嗎?”我說:“可這也是樹啊!”“折一枝又不會怎么樣?!庇谑撬麄兝^續手上的動作。朋友笑我:“你這不是白費力氣嘛!”我忘了后來是怎么離開那里的。但是每次想起這件事,總是會想,難道學校學習的東西只適用于學校嗎?那學生離開學校以后,他們學的豈不是都白學了。學校對學生的行為有所約束,有所懲戒,所以他們在學校會遵守“不折樹枝”這條規范,受這些規范的約束,他們不想“有別”于其他同學,所以他們遵守規范。到了社會上,沒有了約束,他們自然覺得不需要遵守了。所以,行為的規范,需要學校和社會一起來承擔,并且一定要落到實處。
走在路上,經常會聽到臟話飄來,尋聲望去,會發現,聲源竟然是學生。曾經問過他們為什么基本上每句話里面都帶臟話,他們的回答出乎意料:“××,是臟話嗎?大家不都這么說?我媽就這么跟我爸說話的?!薄拔覌尵瓦@么跟我爸說話的。”讓我們不得不深思:家長在學生的這種不把臟話當臟話的心理形成過程中充當了什么樣的角色,起了什么樣的作用!
記得有一個電影片段是這樣的:一個學生經常在學校說臟話,經過幾次勸說也沒能改正。于是老師不得不叫學生的家長,希望家長在家能引導學生改正這個毛病。老師跟這位家長談完話以后,家長一臉笑意,跟老師保證回去后一定好好和孩子溝通,文明溝通??蓻]想到的是家長并沒有那樣做。作為家長,應該處于教育的什么位置上。常言說,言傳不如身教。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陶行知說:“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比绾尾拍茏寣W生成為真正的人,這是我們這個社會亟須思考和解決的問題。學生只有成為真正的人,才能在社會上立足,才能有屬于自己的不一樣的燦爛的人生。作為被譽為“園丁”的教師,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作為與學生親密無間的家長,起著重要的作用;作為學生將來立足的社會,有著約束和制約的責任。
從教育的本質來看,教育的過程不僅是一種思考、理解和接收信息的過程,而且是一種復雜的心智活動和情感活動過程。如何讓學生的心智和情感都步入正軌,健康成長、發展,是我們神圣的使命,希望能在經歷和見識了各種情形的情況下,探索到一條有利于學生成長和發展的正確的道路。
?誗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