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建軍



在初中生的頭腦中,對電流的理解總是有一點點疑惑,總是想從自己的生活經驗中尋找一種模型來類比電流,從而就產生了一些錯誤模式,甚至一些教師頭腦中也有一些錯誤的模型。下面介紹幾種常見的錯誤模型,并通過小實驗進行驗證。
1.單極模式
有學生認為只有一根導線起作用,電流從電池一端通過一根電線,流過電燈那兒,點亮了電燈,同時消耗掉流過來的電。這就像家里的煤氣爐一樣,打開開關,火就會燃燒起來,把流過來的煤氣燒掉。大多數學生也認為回路導線是必要的,但它不起實際作用,有時把它看成是安全線。
一個連接正確的電路,兩節電壓分別為1.5V的電池,燈泡規格為“2.5V 0.3A”,此時如果閉合開關,電流中有電流通過,小燈泡發光(如圖a),電流方向如圖所示,如果將所謂的安全線撤掉(如圖b),燈泡不發光,沒有像單級模式所描述的那樣燈泡會繼續發光,所以單級模式是錯誤的。
同時也有的學生這樣理解單級模式,電流像水一樣從電源的正極流淌出來,流過每一個用電器,所以開關要想控制整個電路必須靠近電源的正極一側,斷開時會把水流截斷,通過觀察上面的實驗,開關就是放在了靠近電源負極的一側,當它閉合或斷開時也能控制整個電路(如圖a和b),所以這種想法是不切實際的。
2.撞擊模式
有學生認為電流同時從電池的兩級流向電燈,他們有時用兩股電流的“撞擊”來解釋燈的發光。
如圖c是兩組電池組,如果電流是撞擊模式,把小燈泡如圖d連接到電路中,電流方向如圖d所示,小燈泡會發光,但是實驗的結果卻是小燈泡不發光,所以撞擊模式不正確。
3.遞減模式
這種模式似乎更能夠讓人接受,在這種模式中,他們認為電流從電池的一極流出,被電燈“用掉”了一部分,因此“回到”電池負極的電流減少了。當有兩盞電燈串聯時,一些學生認為第二個小電燈要比第一個小電燈暗一些(如圖e)。
為了驗證這種模式是否正確,我們先選用兩個規格相同的燈泡,把它們串聯到電路中,閉合開關后,發現兩個小燈泡的亮度相同。根據實驗結果,遞減模式也是錯誤的。
4.平分模式
有學生認為在串聯電路中各元件平分電流,在這種情況下他們同樣認為是電燈“用掉”了電流。如果是各個元件平分了電流,那么在串聯電路中流過燈L2的電流就會由于被L1分掉了一半而變小,而且流過L2的電流應該是流過L1電流的0.5倍,圖f的實驗結果表明:流過燈L1和燈L2的電流相等,所以這種電路模式也不成立。
綜上所述,這些電流模式都不符合實際,那么什么樣的模式才能正確的呢?如圖g所示,電流就如同水流,從一端流到另一端;電源如同抽水機,抽水機的作用是提供水壓,電源的作用是提供電壓;開關如同閥門,控制整個電路通斷;導線如同水管;電燈如同渦輪,渦輪消耗水流所攜帶的機械能,電燈消耗電流所攜帶的電能。當抽水機開始抽水,管道兩端就產生了水壓,那么管道中的水就會流動起來,流過渦輪時水流是不變的,閥門無論在什么位置都能控制整個管路,同樣,當電路被接通時,電路中的電荷在這種壓力的作用下就會運動起來形成電流,流過用電器電流不會減小,開關在任何位置都能控制整個電路。
在物理學中,把電荷的定向移動稱為電流,因為有電壓(電勢差)的存在,所以產生了電力場強,使電路中的電荷受到電場力的作用而產生定向移動,從而形成了電路中的電流,電源又像一個“發令員”,一聲令下,電路中的電荷就會移動起來。
?誗編輯 李 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