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宗通
在教學中,我們會發現教材常常會忽略對一些詞語的解釋,這給學生理解文本內容造成了一定的阻力。編者選編《木蘭詩》時就有這種現象,對于較簡單或容易理解的詞語也沒有以注解形式做出解釋。文中“昨夜見軍帖”一句中的“昨夜”一詞就屬于這種現象。而我們教師所使用的包括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下冊)《教師教學用書》在內的參考資料,對“昨夜”一詞,或不解釋或簡單地解釋為“昨夜”或“昨天晚上”。這種理解看起來也很合理,因為從古至今人們所說的“昨夜”從表面上看是一致的,即“昨天晚上”的意思?!冬F代漢語詞典》中把“昨”解釋為“昨天”;把“夜”解釋為“從天黑到天亮的一段時間”。王力主編的《古代漢語字典》也沒有收錄“夜”字?;蛟S,這正是“昨夜”一詞被學者和教師忽視的原因所在。那么,“昨夜”一詞究竟是不是“昨天晚上”的意思呢?
我們不妨先從現實生活入手考查。在我國西北的陜西省渭南地區的澄城縣及周邊幾個縣,人們管“昨天”叫“昨夜”“夜個”“夜里”,這種叫法在當地農村老年人中更為普遍。如果我們按渭北地區人們的叫法來理解,“昨夜”的意思應該是“昨天”,而不是“昨天晚上”。
就社會形態而言,南北朝時期的中國社會無疑是封建社會。大家知道,在封建社會里,婦女是沒有地位的,諸如“三從四德”的枷鎖嚴重束縛著她們。請試想,木蘭看到征兵文告的那個夜晚,即使有月亮或火把之類的東西可用來照明,一個大姑娘在深夜外出,是否為封建禮法所允許呢?即使她能在深夜外出,她敢在深夜外出嗎?因此,筆者認為,對“昨夜”一詞的理解,應當從特定的社會環境和特定的文本語境入手。故對“昨夜”一詞的理解應當有二:(1)“昨夜”即“昨天”的意思;(2)“昨夜”并非實指,不可以按字面意思來理解,要結合上下文來理解。我們不妨分析一下“昨夜見軍帖”之后的“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兩句,“大”無疑是在突出征兵范圍廣、數量大;而“十二”是數詞,但它并非指確數,而是虛指,泛指“多”,強調了征兵文書頻繁下達,突出了軍情緊急,說明木蘭的父親是非出征不可的事實,也突出了木蘭深明大義、憂心國事的優秀品質。同樣地,我們何嘗不可以把“昨夜”理解為是在突出軍情十萬火急呢?
因此,筆者認為,文中的“昨夜”并非“昨天晚上”之意。
?誗編輯 鄭 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