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互聯網金融是傳統金融行業與互聯網結合而形成的新型金融形勢,發展勢頭勢不可擋。互聯網金融市場規模的迅速擴大、交易主體增加,并且由于互聯網技術的特點,使互聯網金融風險比傳統金融風險更加的復雜。互聯網金融風險主要包括技術風險、法律風險、信用風險和貨幣風險等類型。本文通過對這些風險的分析,希望能夠有效防范和降低互聯網金融行業的風險,提出具有針對性的風險管理措施,來保障互聯網金融行業長期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互聯網金融;金融風險;風險管理
目前,我國互聯網金融業已經成為一種新型金融業態,其重要的特性是金融業結合了互聯網“開放、平等、普惠、協作、分享”的特點,具有多元化的發揮發展趨勢,使服務和金融產品參與度更廣、操作更加便利、交易成本更低、規模效用更大。但由于互聯網具有“互聯網+金融”的雙重特性,使得互聯網金融風險比傳統金融風險更加復雜,且難以防范。
除了傳統金融風險的特點外,互聯網還具有以下特點:一是傳染性強。互聯網企業提供“開放、普惠、分享”的金融服務,而開放共享的特點也使金融要素和金融信息傳播的速度更加快、范圍更加廣,任何一個人的網絡節點出現風險,都有可能傳染到整個以計算機網絡為支撐金融系統。二是復雜性大?;ヂ摼W信息系統需要較高的完備性和可靠性?;ヂ摼W信息系統在提供快捷、普惠的金融服務的同時,任何漏洞都會提高因金融信息泄密而造成損失的可能性。互聯網金融企業挖掘、處理和傳播,金融信息,導致互聯網節點增加,同時使可攻擊點增加,從而增加金融風險。三是虛擬性高。通過互聯網信息技術,互聯網金融業務和交易幾乎都是在網上進行,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交易對象、目的、過程更加不透明,交易的標的是“虛擬化”的數字信息。四是時效性強。借助互聯網信息技術,通過互聯網遠程處理金融業務,操作更加便捷,資金流動速度更加的快速,互聯網金融資源配置更加有效。但一旦出現即使很微小的錯誤,也會借助互聯網快速放大、傳播,使得回旋余地小,補救成本大。
一、互聯網金融風險的主要類型
1.網絡技術風險
當前,我國缺乏缺乏完全自主知識產權且并不先進的互聯網金融設備支撐互聯網金融,這存在著潛在的技術安全風險?;ヂ摼W金融的技術安全風險具有多樣性、復雜性、內生性的特點。在操作方面,交易雙方人為失誤、賬戶的使用權限不清晰、風險控制平臺存在漏洞、企業與客戶的信息數據保密性差等因素,都會引發互聯網金融操作風險。在系統方面,密鑰管理及加密技術不完善,TCP/IP協議的安全性較差,加之計算機病毒以及電腦黑客高手的攻擊,都極易造成交易資金損失,存在嚴重安全隱患。
2.法律政策風險
我國已經出臺了《電子銀行業務管理辦法》、《網上銀行業務管理暫行辦法》、《電子簽名法》、《網上證券委托管理暫行辦法》等相關法律法規,但是我國互聯網金融尚處于起步階段,相關法律法規還不完善。沒有針對互聯網金融新業務的的市場準入、資金監管、交易者的身份認證、個人信息保護、電子合同有效性的確認等方面法律規定。并且相關監管規定還處于滯后狀態,致使在實施互聯網金融業務時,一些人發展不正規互聯網金融業務活動,給互聯網金融帶來了風險。
3.信用層面風險
互聯網金融的核心即是信用,無論什么金融產品和金融服務,都是對信用的風險評價。在信用風險方面,傳統金融研究較多,并且形成了比較完善的信用評估體系。然而互聯網金融領域的信用風險更加難以控制。原因一:資金需求方的信用風險?;ヂ摼W金融的高虛擬性,是交易雙方不需要面對面,而是通過網絡來聯系,沒有通過央行征信系統,增大了查詢征信等方面的難度。原因二:互聯網金融企業的信用風險。資金的出借方由于經營不善或者通過虛假增信和虛假債權等手段,也會造成信用違約。一旦大規模的互聯網金融企業破產,導致整個行業的災難,消費者利益受損,影響社會穩定。
4.貨幣政策風險
互聯網金融的虛擬性,將對貨幣層次、貨幣政策中間目標產生影響。首先,由于Q幣和比特幣這類虛擬貨幣的出現,導致現實貨幣供應量不能被有效估算的話,從而影響貨幣政策的實施效果,影響傳統金融市場的運行及傳導機制,產生貨幣風險。其次,互聯網金融機構沒有存款準備金的要求,將會削弱存款準備金等貨幣調控工具的力度。一旦出現大規模用戶提現現象,卻沒有存款保證金保障,將致使互聯網資金企業資金緊張甚至倒閉。
二、應對互聯網金融風險的政策建議
一是在技術層面,完善互聯網信息技術建設。要盡快研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技術,降低因使用國外技術可能引發的系統不穩定和信息泄露風險,保護國家金融安全。在硬件方面,增加對計算機物理設備安全性的投入,加大對計算機系統的防病毒和防攻擊能力的研發,保證互聯網金融業務正常開展有安全的硬件環境;二是在法律風險方面。既要要完善市場準入和退出及其風險監管主體的法律法規,還要完善金融業務和保護互聯網金融消費者權利的法律法規,嚴厲打擊互聯網金融犯罪;三是信用風險方面。首先要建立互聯網行業內的征信體系,通過將具有不良信用記錄和違約的借款人信息放到行業內的信息記錄系統,使同行業的企業更快速高效的審核借款人信息。其次是盡快與央行征信系統進行對接,實現征信記錄共享;四是在貨幣風險方面。完善貨幣風險管理,在未來虛擬貨幣和法定信用貨幣可能同時流通,就要尤其加強對虛擬貨幣的風險管理。
參考文獻:
[1]閆真宇.關于當前互聯網金融風險的若干思考[J].浙江金融,2014(12).
[2]何文虎.我國互聯網金融風險監管研究[J].南方金融,2014(10).
[3]劉楠楠.中國互聯網金融風險分析及監管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2014,11.
作者簡介:劉惠博(1992.12- ),男,漢族,河南鄭州人,河南大學經濟學院經濟學專業2012級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