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路芬
摘 要:作文作為語文學習中的重點,不論在哪一學習階段都占有重要地位,一篇簡單的作文練習包含了語文學習的多方面知識,如詞語運用、句式變換、文體結構的安排等等,是將語文知識點融會貫通后呈現出來的一種綜合考查方式。相比較于其他語文習題,作文能夠更加客觀地反映學生在語文上的文化素養。從初中教學的角度探討語文作文教學的相關實踐。
關鍵詞:初中作文;語文教學;內容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作文教學逐漸變得正規化,作文是語文教學中能夠使學生重點感受語言魅力的形式,通過寫作文,學生逐漸學會運用優美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傳達自己對世界不同
的看法,但正是這樣一個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構成,學生對其完成情況卻不盡如人意。很多學生將寫作文當成一種壓力負擔,每當遇到作文課就會犯愁,潛意識就會產生抵觸心理。那么,怎樣才能更好地幫助初中生提高寫作能力呢?
一、督促學生在日常閱讀中學會積累
做任何事情都是一個從模仿到創新的過程,在模仿的過程中,不斷地總結經驗,發現缺陷并加以改進,寫作文也是這樣。中學時期的寫作較之小學更加強調內涵性,也就是說中學時期的作文已
經不是局限于將事件完整地表達敘述出來,學生需要在寫作技巧、文章整體結構、用詞用句等方面做出更高層次的改變,而這些中學作文需要改進的方面就需要學生在日常閱讀中自己感受,欣賞其中優美的句子,感受其中真摯的感情,對文章中的亮點進行模仿。學生的閱讀量提高,模仿也就“取諸百家”,在一次次的模仿中獲得更新穎的閱讀體驗,在探索中前進,寫作文時就能信手拈來、游刃有余,最終自己的作文就能自成一體,獨具風采。
教師在這一方面需要做的就是督促學生提高閱讀量,好書讀得多了,自然而然就會得到熏陶。最好要求學生做好閱讀筆記,遇到觸動自己的文段及時記錄下來,防止遺忘,便于在日后時常翻閱加深記憶。當然閱讀筆記中不僅要包括美文摘取,還應當包括學生對該文段的感受和點評,比如這個文段中那句話運用了什么修辭
手法,使用了什么句式,達到了什么效果,哪里最觸動感情等都可以記錄下來。這樣一邊積累,一邊總結就能夠在寫作時獲得更大的
進步。
二、在題目、開頭、結尾三處多下工夫
一篇作文閱讀者拿過來首先關注的就是題目,一個好的題目
就是文章的一大亮點,題目如果起得好,作文就等同于成功了一
半,比如要求寫一篇關于“思想”重要性的作文,單純地起一個類似于《思想的重要性》的題目就容易讓人失去閱讀正文的興趣,而如果將題目語言加以修飾成類似于《思想,是不過時的美麗》,就會讓人覺得眼前一亮,感覺與眾不同。
開頭是一篇作文的“門面擔當”,它所發揮的作用大致與題目相同,同時還起到引領全文、設置懸念、鋪墊伏筆等作用,如果開頭落于俗套就會直接拉低整篇作文的檔次,此時再好的作文也會因
開頭的缺憾而顯得粗糙。
結尾是作文的最后一個落腳點,一篇作文的結尾通常是對整篇作文所表達的中心思想進行總結、概括和升華,或是留有懸念使作文顯的意蘊悠長,或是完整講述結局圓滿等。結尾寫不好就會使整篇文章留有敗筆,功虧一簣,而結尾如果收得好就會成為整篇文章的畫龍點睛之筆。
可以說,題目、開頭、結尾是構成一篇作文的重要組成。教師需要幫助學生開拓思路,形成創新思維。教師可以給出特定的作文中心,讓學生圍繞這個主旨中心專門練習起題目,構思開頭和結尾,讓學生在課堂上暢所欲言,并對比較優秀的題目、開頭、結尾進行點評,讓學生有針對性地進行學習,豐富寫作經驗。
三、充實作文內容,避免大而空
作文的完成是多個部分共同組成的,但其中最為重要的就是
文章的主體部分。一篇好的作文,內容充實,詳細具體,對所要講述的事物能夠侃侃而談,不會言之無物。但當前許多作文存在的缺點就是內容空洞,落不到實處,泛泛而談,比如談“熱愛祖國”,很多學生就會在作文中多次提出熱愛祖國的口號“我們要熱愛祖國”“熱愛祖國是正確的”,進而展開一系列的理論來說明熱愛祖國,卻閉口不談“怎樣熱愛祖國”“怎樣將熱愛祖國落實到實處”,這樣的情況是普遍存在的。
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就要讓學生關注時事,關注生活中發生的真實事件,使學生在寫作文的過程中有話可說,不管以什么為中心主旨,都能夠找到與之相對應的事件加以闡述。同時教師也要鼓勵學生自己多參加生活實踐,學生自己切身經歷生活實踐才能得出
更真實的感受,將真實的感情融入其中,才能使作文寫出來更加具有感染力。
總之,會寫作文不難,學會享受寫作文的過程才難。學會寫作文是學好語文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學會享受寫作文卻會幫助學生在寫作文的過程中感受文字語言的魅力,一旦學會享受寫作文,學生就會投入更多的感情,也就能寫出更高水平的文章,形成良性循環,寫作水平的提高是一個積累、總結、探索的過程,教師要采取多種方式來完成語文作文教學的任務。
參考文獻:
[1]賴業偉.情景教學在初中語文寫作教學中的運用[J].現代語文:學術綜合版,2013(05).
[2]韋秋曉.初中語文寫作教學中自主學習策略的應用分析[J].新課程學習:下,2011(01).
?誗編輯 楊兆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