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增
摘 要:情感是人們對客觀事物的內心體驗和態度。在教學活動中,情感具有引向、定向、激勵和強化的作用,直接影響著學生對教學活動的參與及內化。如何挖掘和培養情感因素,是當前音樂教學的一個重要課題。結合初中音樂教學實踐,闡述了個人觀點: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把握教材的內在聯系;加強情境渲染,營造音樂氛圍;分析音樂元素,深化情感體驗。
關鍵詞:情感;音樂教學;教師;教育;學生
所謂情感,是指客觀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愿望和觀點時產生的一種心理反應,它是一種復雜的心理活動,人們可以通過它來表明自己的態度,進行相互的溝通。
教學活動的特點之一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都是情感豐富的人,在教學活動中,不論是科學知識的傳授,還是道德品質的塑造,都充滿情感因素的作用,它影響著教育目的的實現。
音樂作為情感的藝術,它具有聲情并茂、以情動人和潛移默化的教育功能。在流動的音樂中,可直接而自由地將情感通過音樂語言貫注于音樂形象之中,流溢在音樂中,而具有突出的情感感染性和情感陶冶性。所以,情境教學在音樂教學中地位更加突出,音樂課如何充分調動學生的情感因素,也就成為音樂教師的熱門話題。以下,筆者結合自己初中音樂教學實踐談談個人見解。
一、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把握教材的內在聯系
教師在備課時,應深入了解教材的思想內容、藝術內容,認真分析教材特點,努力挖掘課文結構內在含義,做到條理分明、思路清晰。只有這樣,才能熟練把握全局,有的放矢地滲透情感教育。如教學初中音樂第二冊第一課時,可按以下思路有計劃地進行教學安排:
一年之計在于春———《二月里來》;
一日之計在于晨———《早晨》《油田的早晨》;
只有辛勤的勞動才能換來豐收的果實———《二月里來》《油田的早晨》《羊倌歌》。
從而引導學生從音樂中感受勞動人民的偉大及祖國大地的美麗,自然而然地滲透勞動教育、愛國主義教育。
二、加強情境渲染,營造音樂氛圍
情境是音樂教學情感化、審美化的前提和基礎。教師依據教學目的和學生的生理、心理特征,自覺運用音樂教學的審美規律,精心創設音樂審美情境,是音樂教學得以成功和優化的保證。
1.創設場景,以情寓景
常言道:“觸景生情”。創設良好的場景,能加深學生的情感體驗,從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在教學《保衛黃河》時,筆者運用聲、像、情、景結合的藝術處理方法,創設了“三十年代黃河兩岸尸骨如山,血流成河,到處凄涼,滿眼血淚,華夏兒女前赴后繼,英勇抗日”的場景,之后播放音樂主題:
■
讓學生置身于創作背景中,從而主動感受作者寫作時的感情和立場,激發其愛國熱情和學唱的愿望。
2.運用圖景,以景解情
音樂所表現的內容是生動、形象的,但其表現形式卻又是高度抽象的,如何在內容和形式之間架起溝通的橋梁呢?運用圖景是幫助學生理解音樂語言行之有效的手段。
為了幫助學生理解,在欣賞《卡門序曲》時,筆者設計了三幅圖景:A:斗牛場狂歡B:婦女、兒童齊歡唱C:斗牛士英勇形象,指導學生利用三幅圖演示作品的結構欣賞全曲。這樣既增添了欣賞教學的趣味,又加深了對“回旋曲式”的理解,可謂一舉兩得。
3.配樂談話,以聲傳情
音樂教師的語言美在音樂教學中,對學生起著熏陶、感受美感的作用,因此,教師講課時,務求語言準確生動,音色優美動聽,語氣、語調自然流暢,有感情,有動感,有變化;并為自己的談話配上合適的樂曲,讓學生在如詩般的語言中感受美、感受情,從而進入音樂特有的情境,達到以聲傳情的目的。如在介紹國歌創作背景時,筆者采用貝多芬的《第五交響曲》進行配樂。激情洋溢的語言結合急促強烈的音樂,仿佛讓人聽到了命運的叩門聲,看到了日寇鐵蹄的步步進逼,從而設身處地地感受當時中國人民的緊迫感和危機
感,以加深對歌曲的理解。
4.準確范唱,以歌激情
范唱是音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范唱時飽滿的熱情、生動的面部表情和身體動作及范唱歌曲時的真情實感,能有效地激
起學生情感的共鳴,是激發學生歌唱愿望的有效方法。因此,教師應從較高的審美角度去理解歌曲的體裁風格、情感,力求歌聲規范、流暢,含情傳神,從而深深打動學生,使之主動投入學習。
5.音舞結合,以動感情
奧爾夫認為:“原始的音樂,絕不是單獨的音樂,它是和動作、舞蹈、語言緊緊結合在一起的。”人們在聽音樂時,手舞之,腳蹈之是人之常情。把律動、舞蹈加入音樂教學中,不僅能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也能加深對音樂作品的理解。如,欣賞《卡門序曲》時,指導學生用拍手、捻指、拍腿、跺腳形式為作品創設“聲勢”;教學《采茶舞曲》時輔以江浙采茶歌的基本動作。
三、分析音樂元素,深化情感體驗
音樂語言是作者情感傳遞的媒體,作品的關鍵樂句和音樂高潮之處,往往是作者熾熱情感噴發的“火山口”。正確分析、把握、強調音樂元素(音高、音速、節奏、旋律、調式……)在關鍵樂句和音樂高潮處的表現作用,引導學生在演唱過程中感受和碰撞,是深化情感體驗的有效方法,它能使學生在內化和吸收中,迸發出情感的火花。如處理國歌時,筆者緊抓關鍵樂句,巧妙設問:“為什么‘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引導學生通過歌詞及掌握的歷史知識,理解當時中國人民那種憤怒的為國擔憂的期望抗戰的強烈感情;之后繼續深入,從歌曲表現手段著手分析“歌曲怎樣來表現這種感情?為什么用上漸強記號?”最后,指導學生在歌唱實踐中加深情感體驗,進一步理解作者的創作意圖及愛國熱情。
■
總而言之,音樂課堂情感教學的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本人。教師的教學風范、內在涵養、道德水平、業務素質無不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教師只有身體力行,不斷提高自身修養,在學生心目中樹立美好的形象,才能使教育作用深入人心。這就是我們平時講的“親其師,信其道”的道理。
參考文獻:
章連啟.音樂教育教學經驗[M].人民音樂出版社,1996-09.
?誗編輯 董慧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