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波
【摘 要】《環境影響評價》是環境科學與環境工程專業的主干課,有著較強的應用性和實踐性,對學生來說,不僅要掌握理論知識,還要有必要的實踐調查能力。在其課程教學體系建構中,要注意通過教學方法的改革,提高學生從事這一行業的實踐能力。本文著重分析了《環境影響評價》課程的特殊性,并結合其特點對其課程教學體系構建進行相應地分析。
【關鍵詞】環境影響評價 教學體系 分析
環境科學與環境工程專業中《環境影響評價》課程的重要性在于其在當前我國社會中的適用性。我國正處在經濟發展的新階段,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越來越大,很多城市環境越來越差,霧霾經常成為各大媒體的頭條,而《環境影響評價》課程重點就是圍繞水資源、大氣、生態環境等進行研究,并探討各種開發行為對生態環境各要素產生的不良影響,在得出評價之后,還需能夠對區域環境的質量現狀提出相應的改良意見和措施。
《環境影響評價》課程強調的是多學科的交叉,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培養的是環境影響評價方面的應用型人才。當今,環境影響評價工程師已被納入職業資格考試范圍,環境影響評價人員具有了更專業的表現方式,這也要求學校要重視環境影響評價課程體系建設,在課程改革中提高學生的競爭力。從當下來看,課程體系建設主要包含以下幾個方面:
一、圍繞“環境影響評價”建設課程群
(一)建設課程群的重要意義
《環境影響評價》是一門應用性很強的學科,但卻需要不少理論知識的鋪墊。在環境綜合評價中,需要環境法學、環境生態管理、生態學、環境經濟學、環境工程系、污染防控等方面的理論知識支撐,不能單靠一門課程的支撐。因而在高校中,《環境影響評價》課多是在環境理論課上完后再開設,這樣有利于學生對《環境影響評價》課的理解,也利于學生在《環境影響評價》課中結合所學的各種相關理論,聯系實際,開展評價調查實踐。
除了預設課程的開展,還要注意《環境影響評價》平行課程的選擇,同學期內應設置幾門相關課程,幫助學生系統理解《環境影響評價》課程。另外,要結合我國當前的社會情況,讓學生注意節能減排、控制霧霾的相關需求和措施,從國家政策的角度來對《環境影響評價課》進行更深入地認知,爭取結合我國當前的政策和社會環境實際,理論結合實踐,讓學生學有所用。
(二)如何建設課程群
建設《環境影響評價》課程群就是要將環境學中的經濟學、管理學科目和實踐操作中的污染防治、清潔能源、循環利用等學科相結合,圍繞《環境影響評價》建設課程群。課程群不僅要包括理論課,還應該包括實踐課,《環境影響評價》的理論知識是為實際操作做準備的。學生的學習掌握目標是能夠在實際環境影響的調查評價中做到真實有效,能夠對社會生態環境的改善、自然環境的保護給出相應的參考。
課程群就是一個課程體系,學生只有將這一體系中的相關課程都進行學習,才能對《環境影響評價》形成全面的認識,在具體的實踐應用中才能得心應手、游刃有余。
課程體系的建設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要隨著時代的發展、現實情況的變化而進行調整的。學校應將固有的《環境影響評價》理論體系課程作為固定基礎課程,同時,設置可隨時更新變化的選修課程內容進行輔助教學。如設置《環境形勢分析課程》,根據教學當年的環境形勢更新教案,像最近幾年霧霾嚴重的問題就應該著重作為案例來進行教學,教學內容應包括霧霾的成因以及相對應的解決辦法的探討分析,與實踐研究同步,讓學生走出課堂,學會用科學的手段進行調研分析,用嚴謹的數據來找到應對之策。或者設置《城市發展與環境保護專題》課程,因為城市隨時處在發展中,所以這是一門動態的課程,不同城市的發展狀況又不一樣,這對教學和學生的學習來說都是一個挑戰。但正是這樣的課程才能真正提升學生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多種教學手段相結合,豐富課堂內容
《環境影響評價》課程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因而可將案例教學、互動教學、啟發式教學、實踐教學、小組教學和計算機多媒體教學等手段相結合,豐富學生的課堂體驗,讓學生能學到更多的實踐內容。在課程體系構建中,著重注意理論和實踐的結合。
(一)案例教學生動有趣,能夠提升學生學習的課堂效率,幫助學生學以致用,結合案例還可以與學生進行互動教學,讓學生針對當前的社會形勢進行同類型的分析評價,制定新的評價方案。同時,將當下的環境現狀整理成資料,讓學生根據資料來進行環境影響評價模擬實踐。
(二)互動教學是教師和學生在課堂和課下的交流和互動。通過這種互動,比如教師和學生相互之間的提問和回答,能夠使學生主動思考,尤其是互動教學可以應用于課下,教師和學生可以在相應的學習平臺中進行交流。
(三)啟發式教學是教師引導式的教學方法,教師在課堂上起到的是啟發式的作用,并不是直接告知學生答案,而是提供一定的線索,讓學生主動思考,得出結論。這樣能夠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以便于學生在實踐中可以創新完成評價報告。
(四)小組教學應該是比較常見的教學手段,在環境影響評價課中,有不少知識是可以建立小組討論的。小組討論的方式能夠帶動更多的學生進入學習狀態,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實踐課中,《環境影響評價》的實際調研工作不是單個人就可以完成的,因而,以小組的方式來進行模擬實踐和應用實踐,對學生來說不僅可以鍛煉團隊協作能力,增強團隊合作精神,還可以更加高效地完成評價任務。
(五)教師還應充分利用現代多媒體教學手段進行教學,利用豐富的圖片、視頻等手段開闊學生的視野,拓展學生的思維能力,節省理論授課時間,挪出更多的時間來讓學生在實踐練習中掌握環境影響評價技巧。
(六)另外,教師可以利用計算機模擬技術,對環境數據進行預測評價。充分利用計算機手段計算大氣污染物的分布等數據,引導學生進行數據分析測評練習,讓學生將抽象的理論轉變成直觀的認識,提前掌握計算機分析的技巧。通過網絡構建師生互動平臺,方便學生課下交流學習。
當然,這些教學手段的應用不是單一式的,而是根據課程內容要求來綜合利用的,教師需要深入明確教學大綱的要求,充分利用各種教學手段,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將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創新意識和應用能力。
三、將“環境影響評價工程師”職業資格考試大綱和教學大綱要求相融合
(一)“環境影響評價工程師”介紹
“環境影響評價工程師”是對環境影響評價工作者的職業資格認定考試,環境保護相關專業大專學歷獲得者要從事環境影響評價工作滿7年才能報考,其他專業要滿8年;環境保護相關專業學士學位獲得者從事環境影響評價工作滿5年可報考,其他專業要滿6年。說明這一職業資格認定考試還是有一定難度的,需要扎實的理論知識和長期的實踐經驗。
“環境影響評價工程師”主要考察的是環境影響評價工作者對《環境影響評價》專業知識的理解和掌握,考試將從實際出發,從相關的環境法律法規知識以及對實際問題的解決能力都納入考察范圍。
(二)將“環境影響評價工程師”職業資格考試納入教學體系的意義
“環境影響評價工程師”的考試內容實際上也是作為一名環境影響評價工作者必須具備的知識和能力,該考試一共包括四個科目:《環境影響評價相關法律法規》《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與標準》《環境影響評價技術方法》《環境影響評價案例分析》。這四部分已經在上述課程群中有所設置,實際上,學生必須首先了解掌握環境影響評價相關的法律法規,對于調研的結果做出法律法規上的判斷。其次,利用相應的評價技術對社會中的環境影響進行評價,也就是模擬評價中的案例分析部分。評價最終是為了能夠對環境影響的程度進行論證和分析,設計相應的解決方案。
面對當前緊張的就業形勢,要求學校應提升教學責任感,為了學生能夠在以后的工作中盡早取得“環境影響評價工程師”資格證書,在教學大綱設置時,就應注意與時俱進,將“環境影響評價工程師”職業資格考試的內容與教學內容相結合,預先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
(三)如何將“環境影響評價工程師”職業資格考試融入教學體系
“環境影響評價工程師”職業資格考試考察的是職業能力,那么,就應該更注重應用能力的培養,在教學大綱設置中,重點將培養學生對評價方法的正確運用能力、準確采集評價信息的能力、合理選擇預測模式的能力、正確推斷評價結論的能力等納入到教學體系。嚴格按照考試大綱和教學大綱進行教學,對于要求掌握的內容著重教學,對于了解和熟悉的內容盡量縮短教學時間,合理分配學時,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四、根據政策變化和社會現狀,改革課程和考試內容
當前,正是我國社會改革的深水期,隨時可能出現政策和社會環境的變化,教學大綱是教學的指導,但是并不一定一成不變,教學內容也要與時俱進。教師尤其要關注相關環境法律法規的變化或者是某些環境方面的重點新聞案例,在課堂上與學生分享,保證教學不與時代脫軌。
除此之外,考試內容通常是高校改革遇到的通病,學校一方面倡導重視學生的實踐能力,一方面卻仍然以筆試和課堂出勤率作為衡量考生能力的主要方式,這與教學大綱的要求并不相符,也不科學。高校在教學課程體系構建中不能忽略考查體系的構建,在考試中,應將理論測評和實踐測評相結合,在理論考試中,增加技能知識測評和案例分析;在實踐測評中,以學生的實踐結果作為衡量學生綜合能力的重要手段,最終建立豐富的立體教學體系,改變枯燥乏味的課堂現狀和“一考定勝負”的不合理測評方式。
隨著時代的發展,《環境影響評價》課程必然要在實際的生態環境保護中發揮重要的作用,高校教師應重視該課程的教學,通過多樣的課程體系構建方法來提高課堂效率和學生的課程應用能力。如今,已有部分學校走在課程體系構建的前列,有著比較豐富的經驗,其他學校可以借鑒這些學校的經驗,對本校環境影響評價專業的課程體系進行改良,為社會培養更多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專業人才。
【參考文獻】
[1]張波,吳春篤,褚金宇.環境影響評價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08(3).
[2]楊芳,顏世發.融入環境影響評價師職業資格考試的環境影響評價課程教學改革探索[J].遼寧科技學院,2011(01).
[3]張春暉,何緒文,于彩虹,章麗萍,于妍.環境影響評價課程教學的現狀與改進思路[J].環境科學與管理,2011(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