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中琴
【摘 要】喜愛探索是孩子的天性,作為教師,應該善于開發與利用孩子感興趣的實物以及想探索的問題。隨著我國經濟發展水平的不斷提高,我國的科學技術水平以及教育水平也在日益提高,這也就促使著幼兒教育引起了人們更大的重視。和其他教學活動截然不同的是,幼兒教育更加側重于強調幼兒自身參與以及實踐操作,其提倡讓孩子通過自身的學習和周邊物質世界的相互作用,來積累生活的經驗。
【關鍵詞】幼兒 科學教育 教師 定位
一、引言
杜威說過:“兒童有調查和探究的本能。”那么,在設計科學教育活動時,教師該注意哪些問題呢?
二、幼兒科學教育活動內容的準確定位
選擇最為科學合適的教育內容。需要注意的是,科學教育和過去的常識教學有著較大的差別。首先,科學教學在常識教學的基礎上添加了現代科技、環境保護等內容。因此,內容選擇的范圍比較大,教育內容更加貼近于生活,不但能夠讓孩子順利、快捷地掌握知識,同時還可以激發孩子學習的興趣,使得孩子在課堂上可以學習,離開課堂同樣可以學習。對于教師來說,應該想盡各種辦法來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培養孩子的好奇心。比如,當班級組織自由活動的時候,有些孩子喜歡把黑板上面的磁性教育工具一塊塊排列整齊,這表明他們對磁鐵有著濃厚的興趣,并在積極地探索其中的奧秘;在玩彈力球游戲的時候,孩子們會將彈力球壓扁再恢復,而且會一直循環進行下去。在這樣的情況下,教師就需要做好正確的誘導工作,將游戲內容拓展成為幼兒教育的內容。
對教育的內容進行科學合理的劃分。教師在教學的過程當中,經常會發現一個教學內容不僅可以適合小班幼兒的教育,還能夠適用于中班兒童甚至是大班兒童的教育。比如,生活中最為常見的物質——水,水的顏色、味道,水的特征與人類生活的關聯等等。水的基本特點屬于小班兒童的學習內容,而對于大班的兒童來說,水的基本特征已經無法吸引到他們,他們往往更加關注于水的沉浮現象,對水可以使光發生折射更加感興趣。教師可以結合班級兒童的具體情況進行教學內容的劃分,應該準確劃分教學的重點、難點,這同時也是確保幼兒教學質量的基礎工作。
二、幼兒科學教育活動過程中的適當指導
盡量地想盡辦法讓孩子對教學內容產生疑惑,然后由他們自己去提出問題。比如在進行《沉與浮》教學的時候,借助于有關試驗,可以讓孩子直觀了解到什么東西可以沉下去,什么東西可以浮上來,孩子們就會想知道何種物質在何種條件下會沉下去,在何種狀態下又會浮上來。又比如在《電池》教學的時候,可以發放一部分電動玩具讓孩子們玩耍。但是有些玩具沒有辦法動,孩子們內心就會有疑問,當產生這種疑惑的時候,就需要教師及時與孩子進行探討,進而讓孩子在討論的過程中激發學習的興趣,同時也有利于提高幼教工作的質量。
四、幼兒科學教育活動材料的提供
兒童心理學家皮亞杰的認識結構理論認為,兒童認知與智力結構的起源屬于物質的活動。由此能夠看出,提供科學的教育材料對于促進兒童認知能力的提高有著不容忽視的作用。近幾年來,很多幼兒園對于開展幼兒科學教育活動進行了大量的嘗試,但是如果認真研究幼兒科學教育的現狀,發現其中還是存在著很多亟待解決的問題。
1.教師在幼兒科學教育活動內容的選擇上存在偏差
在中班課堂上,《認識指紋》屬于一個較為創新、新穎的課程,但是因為指紋相對而言較為細密,觀察起來比較困難,在語言描述方面也非常煩瑣,這難免會讓幼兒覺得深奧、晦澀,兒童難以接受這樣的教學方式。另外一個例子,一位教師在和幼兒進行談話的時候,剛好這天出現了晨霧,孩子對晨霧的現象非常感興趣,借此機會,該教師就對孩子進行了環境教育,效果非常理想。這種表面看起來隨意簡單,但是帶有著明確目的的談話對于激發孩子的愛心以及保護環境的意識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科學教育活動的內容應該是幼兒常見的,能夠引起他們的興趣,且容易操作。
2.活動過程中,對“教為主導,學為主體”的觀點在認識和運用上存在誤解
心理學家羅杰斯認為:要想提高一個人的創造性,需要具備兩個基本條件,一個是心理的安全,另外一個是心理的自由。通常情況下,一個有創造力的人會由于自己的思想或者是行動偏離了常規而不安、焦躁。在教學過程中,孩子也會出現焦躁的現象。孩子探索事物的方法各種各樣,但是絕大多數教師會犯一個嚴重錯誤,就是對幼兒“導” 得過分,對幼兒有著太多的限制,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孩子自由思考的積極性,同時也影響著孩子探索未知事物的熱情,導致兒童創造力低下。需要注意的是,對于兒童來說,探索新鮮事物屬于他們的天性,但是對于事物的探索并非是隨心所欲的自由活動,不是對幼兒放任不管。幼兒盡管對于某件事情有著較強的探索心理,但是畢竟孩子的各方面能力有限。所以,教師應該在適當的時機幫助孩子,充分地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以認真積極的心態用心地教育、幫助每一個孩子,給予孩子充分的時間,為他們創造機會,讓他們自己發現問題,盡最大力量將問題解決到位。
五、重視正規性科學活動,忽視偶發性科學活動
正規性科學活動需要教育工作者結合幼兒自然科學教育的具體目標,確定最為合適的課題與教學內容,在教師的正確引導之下開展幼兒科學活動。這樣的活動比較側重于正規性科學活動,但是往往不注重偶發性科學活動。那么,什么是正規性科學活動呢?其指的就是教師按照幼兒自然科學教育的具體目標,進行教育課題、教育內容的確定,在教師的正確引導之下正常穩定地進行幼兒科學活動。在此活動當中,教師做好充分的準備,活動具有極強的計劃性與目的性,因此,比較容易上手。幼兒對于周邊的環境有著極大的好奇心,不但愛觸摸各種東西,還喜歡自己擺弄、操作,會向老師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這在很大程度上體現出了孩子渴望認知世界、渴望學習新知識的特點。實際上,人們每天的生活都離不開科學現象,孩子的生活也不例外。這種由外界情景所造成的僅僅圍繞著偶然發生的事情,由孩子自己提出的科學問題,就屬于偶發性科學活動。相對而言,偶發性科學活動對于孩子的影響更為深遠,對于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因為有些教師在工作之前沒有制定計劃,也沒有相應的材料,有孩子突然提出問題的時候,讓教師無從回答,部分老師為了挽回自己的面子,在孩子面前不懂裝懂,甚至是不理睬孩子所提的問題,這會嚴重地打擊到孩子學習的積極性。
六、結束語
綜上所述,教師不但要豐富自己的教學經驗,還應該博覽群書,提升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注意觀察孩子在正常的活動當中所產生的偶發性科學活動,并能夠在最佳時機給予孩子支持與引導,促進孩子探索能力與創造能力的進一步提高。為了祖國的未來,幼兒教師工作者應該積極地轉變觀念,在教學過程當中善于發現問題,善于總結經驗,用最為有效的方法將教育工作當中所遇到的問題解決到位,促進幼兒教育事業的良好穩定發展,并希望其能對幼兒今后的成長產生積極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