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秀琳
我國一季度經濟金融統計數據已陸續公布。總體來看,我國經濟增速、就業、居民收入、能耗等主要指標保持在合理區間。一方面,在全球經濟深度調整和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背景下,經濟下行壓力持續加大的現實依然不容忽視;另一方面,盡管一季度經濟增速略有回落,但我國經濟總體平穩、穩中有進的態勢沒有改變,存在保持穩定的潛力和條件,具有巨大的韌性、潛力和回旋余地,未來有信心保持平穩健康發展。
經濟總體仍處合理區間
國家統計局4月15日發布的數據顯示,初步核算,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GDP)140667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7.0%,從環比看,一季度增長1.3%。數據顯示,第一產業投資1553億元,同比增長32.8%。第一產業增加值7770億元,同比增長3.2%;第二產業投資31361億元,增長11.0%。第二產業增加值60292億元,同比增長6.4%;第三產業投資44597億元,增長14.7%。第三產業增加值72605億元,同比增長7.9%。
當前全球經濟格局分化明顯,形勢復雜,國內經濟處在新舊動力轉換的關鍵階段,面對雙重壓力,我國經濟首季仍取得了“7%”的不俗成績。數據表明,我國經濟增長動力的良好基本面并沒有發生根本改變,我國經濟增長仍具有潛力,且政策工具箱儲備豐富,將為我國實現全年7%的預期增長目標提供有力支持。
經濟總體仍處合理區間。從國際范圍來講,我國GDP同比增長7%仍是較高速度,而且在基數較大的情況下,7%的增量較大。所以從增長指標來講,我國經濟沒有滑出合理區間,而且,今年一季度我國經濟實現有就業增長的良好格局并沒有發生實質性的改變。此前根據測算,如果就業彈性在最近幾年不發生較大變化,經濟增長保持6%-7%的速度,能夠實現勞動力市場上總量平衡。
在經濟增長速度有所回落的同時,我國經濟結構調整穩步推進,增長質量得到提升。我國經濟依靠投資、出口的舊模式正在發生轉變,消費“短板”的補足有利于“三駕馬車”更趨平衡,有助于我國經濟增長質量的提升。從產業結構來看,服務業在一季度表現依然不俗,即便剔除了春節因素對服務業帶來的刺激作用,我國服務業增長仍快于工業,在GDP中占比提高的趨勢依然明顯。服務業成為我國吸收外資的藍海。
“穩中有進”基本面未改。去年,內需萎縮超預期,外需不確定性較大,需求疲弱與產能過剩格局并未發生實質性改善,結構性矛盾凸顯,穩定經濟增長任務艱巨。2015開年以來,隨著中國部分宏觀經濟指標回落,經濟下行壓力增大,經濟減速的跡象仍然明顯。一季度外貿數據偏低,進出口同比雙雙明顯下降,3月中國出口銷售較上年同期萎縮15%,出現近年來少有的降幅,進口下滑12.7%,加劇了人們對中國經濟疲弱的憂慮。然而,盡管如此,中國經濟穩中有進的基本面并沒有發生改變。當前我國經濟減速是趨勢性、結構性的,但經濟不會出現斷崖式下滑。速度略降但質量效益穩步提高等新的經濟特征正在凸顯。一些新興技術、新的業態和新的需求正在涌現,供給創造需求的空間仍然廣闊。
新增長點不斷涌現。雖然一季度經濟數據不夠靚麗,但一些新的經濟增長點正在不斷涌現。一季度,第三產業增加值占比為51.6%,比上年同期提高1.8個百分點,高于第二產業8.7個百分點,表明經濟升級持續推進。另一個可喜數據是工業內部創新升級步伐加快。一季度,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1.4%,裝備制造業增長7.7%,增速分別比規模以上工業高出5.0個和1.3個百分點。這是推進發展新產業和裝備制造業國家戰略的結果,未來仍可期待。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進一步縮小。一季度,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速快于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個百分點,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倍差2.61,比上年同期縮小0.05,這反映出農民生活變得更好。同時,節能降耗繼續取得新進展。一季度,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同比下降5.6%。這體現了硬幣的兩面,一方面,居民環保意識在提高,另一方面,傳統產業處于調整期,增長緩慢必然導致能耗降低。與此同時,“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三大戰略的重點實施,為企業應對經濟下行挑戰的同時,提供了把握經濟增長轉換大背景下的改革紅利、開放紅利、創新紅利的機會。
投資合理增長基礎向好
伴隨前期基建項目啟動帶動信貸需求回升,商業銀行普遍加大放貸力度,一季度對實體經濟發放的人民幣貸款增加3.61萬億元,接近歷史最高水平。與此同時,一季度信貸結構明顯改善,社會融資成本持續回落,信貸投放對穩增長、促轉型和保民生的支持作用在增強。
基建投資拉動信貸增長。由于經濟企穩回升,且政府加大對公共設施,諸如農田水利、公路鐵路、城市管網的投資力度,相關領域融資需求增加,導致今年以來信貸增長明顯加快。形成一季度貸款同比多增的原因主要有四點:一是在息差壓力較大的環境下,銀行有提早投放信貸的傾向;二是下調存款準備金率及降息政策對信貸供需的刺激作用持續釋放;三是前期基建項目逐步啟動,形成較多信貸需求;四是部分表外融資回表,導致短期新增需求較多。
信貸投向結構合理。央行調查統計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不僅貸款增長較快,信貸結構也出現明顯改善,信貸投放對穩增長、促轉型和保民生的支持作用在增強。分部門看,一季度住戶貸款增加8892億元;非金融企業及其他部門貸款增加2.71萬億元,其中,短期貸款增加9543億元,中長期貸款增加1.48萬億元,票據融資增加1643億元。從信貸結構來看,信貸對企業部門貸款的支持力度增加。3月份對企業部門新增貸款7304億元,同比多增712億元。而老口徑下,新增人民幣貸款同比少增542億元,這顯示信貸更多的配置到企業部門。產業部門、基礎設施和房地產領域貸款增長較快將促進基礎設施、制造業和房地產開發等產業投資增長,支持經濟增速回升,穩增長的政策效應將逐漸顯現。此外,貸款結構中,鋼鐵、建材等產能過剩行業中長期貸款增速回落。投向小微企業、“三農”等民生領域的貸款增速高于各項貸款增速的平均水平。伴隨中國經濟轉型升級,服務業、高端裝備制造業以及計算機通信等行業也引到了更多信貸投放。
政策工具豐富確保經濟走穩。著力降低社會融資成本,是今年貨幣政策實施的重點之一,也是支持我國實體經濟發展的重要舉措。央行數據顯示,企業融資成本和貨幣市場利率明顯走低。2015年3月末,企業融資成本為6.83%,比上年末下降12個基點,比上年同期下降50個基點。貨幣市場上,截至2015年4月13日,3個月Shibor為4.77%,比上年同期下降73個基點;7天回購利率為2.99%,比上年同期下降76個基點。
融資成本的下降有賴于央行今年以來多種貨幣政策工具的使用和引導。今年以來,人民銀行綜合運用公開市場操作、短期流動性調節工具、常備借貸便利等多種貨幣政策工具,保持流動性的合理充裕,有效降低了貨幣市場資金價格等短端利率,推動企業融資成本持續回落。與此同時,在國務院、人民銀行及相關部委督促下,商業銀行取消了不合理收費項目,降低了部分收費標準;企業在融資過程中的擔保、評估、登記、審計等中介機構的收費也有所下降,進一步降低了企業融資的綜合成本。
把握好穩增長和調結構的平衡
就一季度數據正式出爐之際,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經濟形勢專家和企業負責人座談會上強調,要充分認識我國發展仍具有巨大潛力、韌性和回旋余地,按照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要求,堅持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保持定力,靈活施策,在區間調控的基礎上加大定向調控力度,針對新情況新問題,用好多種政策工具,守住穩增長保就業增效益的基本盤。除了“靈活施策”、“加大定向調控力度”、“用好多種政策工具”等要求外,特別強調了要把握好穩增長和調結構的平衡。這也是我們以后需要著力解決的關鍵問題。
未來增長要靠內需。中國經濟增長主要動力要靠內需,尤其是我國消費性需求增長的潛力巨大。當前諸多政策包括“新四化”、“互聯網+”等都將推動內需的極大釋放。推動內需增長離不開改革創新,因此,后期要在簡政放權為市場主體松綁上繼續下工夫,財稅、金融、價格、投融資等一系列改革要齊發力,形成一股強大合力,推動經濟馬車穩定前行。
同時,加快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已成為當前穩增長的重要利器。伴隨著基建投資升溫,商業銀行未來在相關領域的信貸投放還會加碼。未來政府會加大“穩增長”的力度,“一帶一路”的大項目清單將陸續公布落實,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和長江經濟帶規劃也有望在二季度公布,以交通、環保和“互聯網+”為核心的基建投資將馳援托底經濟。
經濟增速趨緩更需“穩”與“調”。未來,政府將通過內部調結構,減少一般性的投資,加強重點領域的投資,引導和加強國家重大工程建設。但也正如李克強總理在座談會上所言,“新舊產業與動力轉換還沒有銜接到位”。在這種情況下,尤其在調結構的重要階段,穩定的宏觀經濟環境非常必要。同時,大家對未來應有良好的預期,相信中國經濟會邁向“雙中高”。但絕不能忽視當前經濟的下行壓力,必須牢固樹立憂患意識。調控政策既要利長遠,也要穩當前,穩當前也是為了利長遠。目前來看,提高增長的質量與保持穩增長的底線,是經濟發展中面臨的兩個重要且相輔相成的問題。下一步,必須以穩促進,實現穩增長、保就業、增效益,給經濟長期可持續增長留出空間。
貨幣財政政策綜合發力。“積極+穩健”的雙政策將會繼續協同作戰,財政政策更積極,貨幣政策松緊適度,將調整社會總供給和總需求,促進我國經濟繼續保持在合理區間運行。當前,財政政策不斷在做加法和減法,包括PPP項目的推廣、地方債券置換、小微企業的稅收優惠,后期加法減法力度或將繼續加碼。
貨幣政策方面,多種貨幣政策工具結合使用,為市場合理注入流動性,推動宏觀經濟走穩的同時促進結構調整。隨著存款保險制度的出臺以及利率市場化的加速推進,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操作成為關系到下半年經濟能否趨好的一大看點。事實上,去年以來,央行已經進行了降息、降準,并通過常備借貸便利(SLF)、中期借貸便利(MLF)等工具定向釋放流動性。穩健的貨幣政策開始起到效果,數據顯示,3月份PPI已經較前值有所改善,同時,貨幣市場基準利率已經連續6周下降,為2009年以來最長下降周期。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委員會近期在強調繼續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的同時,提出更加注重松緊適度,靈活運用多種貨幣政策工具,保持適度流動性,實現貨幣信貸及社會融資規模合理增長。
總之,處理好穩增長和調結構的關系,把握好二者的平衡,是立足當前、著眼長遠的必然要求,是各項政策措施和改革舉措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也決定了下一步“政策工具箱”中的工具如何使用,調控的力度如何拿捏等導向性問題。
(作者系江蘇新能量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執行副總裁,高級經濟師)
責任編輯:楊再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