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國慶

2014年底,通遼市常住人口312.40萬,其中鄉村總人口239.96萬人,勞動力137.40萬人。內蒙古自治區城鎮化率為59.51%,通遼市城鎮化率僅為45.36%。按照2015年李克強總理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的“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減少城鄉差距”、“統籌農村轉移勞動力”和“增加居民收入”等要求,解決好農村牧區剩余勞動力轉移就業是一個關鍵性問題。需要完善落實好“六個機制”建設,開辟好“三大就業渠道”,落實好“兩個保障”,讓農牧民融入城鎮生活成為真正的產業工人。
一、完善農村牧區勞動力轉移機制
目前,通遼市農村牧區勞動力轉移發展緩慢,第一產業從業人員占79.43%,比例過高,就業結構不合理。除受到農業人口總量過大和總體經濟實力較弱等因素的制約外,在轉移過程中缺乏政策和利益激勵,也是導致農村牧區勞動力不能有效轉移的一個重要因素。所以,實現農村牧區勞動力的有效轉移,需要建立一系列有效的轉移機制。
(一)輿論導向機制
需要通過輿論和政策的導向作用,逐步改變農牧民的傳統觀念,引導農牧民樹立新的勞務輸出轉移觀。一方面讓城鎮居民理解農村牧區勞動力轉移對城鎮發展的作用,接納農村牧區務工人員;另一方面強化農村牧區勞動力的轉移效應,改善勞務輸出的社會氛圍。
(二)組織服務機制
一是開展以勞務輸出為主題的行動計劃,為農村牧區勞動力的培訓與就業提供積極的服務。二是將勞務輸出工作形成一定的市場氛圍,成立勞務輸出工作辦公室,建立人才勞動力市場,形成市、縣、鄉三級市場服務體系,保證勞務輸出工作的順利開展。
(三)信息導引機制
農村牧區勞動力轉移就業是通過勞動力市場雙向選擇實現的。目前,農村牧區勞動力轉移過程中一個突出問題就是自尋出路,缺乏相應的勞動力市場職業供求信息。因此,應大力發展勞動力市場中介組織,加強農村牧區網絡信息化建設,構建勞動力轉移供求信息傳遞和反饋機制,為農村牧區勞動力提供就業服務,促進農村牧區勞動力轉移。
(四)技能培訓機制
農村牧區勞動力文化素質偏低,缺乏所需的勞動技能己經成為制約農村牧區勞動力轉移就業的重要制約因素。一是加大科技文化普及的投入和培訓力度,提高農牧民的技術水平,為有效解決勞動力的就業問題奠定基礎。二是根據用工單位所需工種類型按需培養,有針對性地開展就業培訓,將農牧民價值觀融入與生活技能相關的教育和培訓中,提高綜合素質,保護他們安全和滿意就業的權利,讓他們真正融入到城鎮群體中。
(五)利益驅動機制
追求利益是農村牧區勞動力參與轉移的最根本動力。一方面,隨著農業科學技術的發展,農業機械化和農村服務社會化的發展進步,大幅度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剩余勞動力問題越來越突出,迫使農牧民只有走出來,才能獲得更大的收益;另一方面,城鎮相對于農村牧區在就業、收入、文化、社會地位等物質和精神方面的優越性對農村牧區的剩余勞動力產生強大的吸引力,尤其是年青一代的勞動力。因此,應不斷提高他們的待遇水平,讓他們分享城鎮經濟發展的成果,感受和享受到優越性,增大城鎮的吸引力和拉動力。
(六)政策保障機制
在政策制定上,應堅持城鄉統籌發展的新思路,把農村牧區勞動力城鎮化轉移工作納入到整個國民經濟體系來考慮,消除各項政策性障礙,調整完善并創新戶籍、用工、子女入學、社會保障等相關政策,支持和保護農工正當轉移就業。
二、切實增強勞動力轉移就業的吸納能力
歸根結底,決定農村牧區勞動力轉移的根本所在是在一產、二產和三產新生企業、個體戶、產業活動單位“三大就業途徑”的發展能力。如果沒有各類實體經濟的支撐,將難以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勞動力轉移就業和城鎮化率的有效提高。
(一)第一產業——促進綠色經濟產業集群發展
加快推進農業生產企業化,增加農村牧區勞動力就業機會。一是依托資源和區位優勢,加大農業生產企業化發展步伐,讓農牧民從家庭經營方式中轉移出來。二是引導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向優勢產業和優勢產區集聚,培育一批主導產業突出、規模效應明顯、組織化程度較高的龍頭企業集群,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走品牌發展之路,帶動發展儲藏、包裝、運輸等配套產業,打造完整產業鏈條,增加就業空間。
(二)第二產業——促進工業經濟產業集群發展
按照通遼市建設“三大產業集群”發展戰略,繼續加快建設北部鋁新材料、現代煤化工產業集群、鎳鉻合金不銹鋼、裝備制造、玉米發酵、蒙藥和生物制藥產業重點項目的招商引資力度,加快企業建設發展步伐,努力形成工業經濟產業集群效應和洼地效應。一是依托通遼市十大支柱產業目前的市場空間和園區已經形成的經濟優勢,繼續加大招商引資力度,集中力量做大做強龍頭企業,扶持產業鏈延伸,力爭使國際國內有影響力的大企業、大集團落戶,并投資興建有引領作用和輻射作用的企業。增強企業的吸納能力,增加就業崗位。二是突出加快產業集群龍頭企業培育,大力推進龍頭企業與中小企業配套協作和配套生產,增加科技投入,加快產業創新平臺的建設。采取有力措施,落實激勵政策,形成政策疊加效應。維護企業正常運行,保證穩定的就業崗位。
(三)第三產業——促進現代服務業產業集群發展
依托中部地區地域、交通、商貿優勢,加大科研自主創新力度,發展現代商貿物流高端產業集群,重點培育和壯大電子商務與家庭服務業產業的重點企業,增加就業崗位。一是通遼市是新興城市,按照打造百萬人居中心城市的總體發展規劃,提升城市配套功能,加快城市集約發展,進一步集聚人氣商氣,為勞動力轉移創造新的生存空間。二是立足通遼市產業集群優勢、文化底蘊優勢和交通區位優勢,優化發展環境。加快現代物流和會展業步伐,擴大商貿企業;依托資源區位優勢,逐步做大做強草原民族旅游產業,完善旅游文化和景點建設;進一步健全公共服務體系,加快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結合“十個全覆蓋”建設,逐步建成覆蓋城鄉的現代流通網;增強城鎮集聚功能,加快發展公共服務業;挖掘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優秀的人文精神,提升發展商貿服務業。強化產業發展規劃先導,加快融入東北經濟一體化,為增加就業崗位開拓渠道。
促進“三大就業渠道”的發展,需要充分發揮項目資金的帶動作用,整合政府部門各類項目投資,制定相關鼓勵政策,加大金融扶持力度,扶持重點產業和重點企業發展,發展壯大實體經濟的規模數量,增加就業機會,促進農村牧區勞動力轉移,加大城鎮化發展步伐。
三、為勞動力轉移解決后顧之憂
農業是農牧民傳統生存方式之本,賴以生存之源。但隨著國家實施反哺農業政策的落實和農牧民家庭收入方式、結構的變化,尤其是受現代城鎮居民生活方式的影響,農牧民對新生活的追求從思想意識上卻發生了質的轉變。走出家鄉、進駐城鎮是農牧民祖祖輩輩向往已久的生活,但是隨著農村牧區生存環境條件的改善,國家優惠富農政策的落實和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農牧民在城鎮沒有具備生存能力之前,普遍存在“離鄉不棄土”現象。因此,要想讓農牧民在勞動力轉移后沒有思想包袱、解除后顧之憂,還需要解決好兩個關鍵的保障性問題:
(一)提高農村牧區機械化水平,保障農牧業生產經營活動的正常開展
一是加大機械化發展步伐,進一步解放勞動力。需要繼續高度重視和扶持農業機械化發展,充分解放勞動力,讓農牧民騰出手來安心走出農村牧區。二是解放農村牧區勞動力,農業機械化是必經途徑。只有提高農業機械程度,才能使勞動力從傳統勞動方式中解放出來進行轉移,滿足各類企業和產業活動單位對勞動力的發展需要。根據生產實踐推算,使用全程農業機械化可解放勞動力60%以上,這將為農村牧區勞動力轉移發揮先決的保障作用。通遼市農業機械戶均0.42臺,主要是小型農業機械,距離實現農業生產全程專業化、標準化、規模化、集約化的經營需要還有很大差距。三是農業機械化推動農業產業化發展,為農牧民提供更加廣闊的增收途徑。農業機械化將拓寬農牧民從事多種經營的渠道,讓農牧民有更多的精力和時間開辟新的生產經營活動。實踐證明:在推進農村牧區社會經濟發展進程中,要想讓勞動力安心地從農業生產中解放出來、轉移出去,必須發展現代農業機械化。
(二)規范土地流轉政策,保障農牧民享受到國家各項補貼和土地流轉帶來的成果
土地流轉有利于更加高效地利用土地資源,促進傳統小農經濟向專業化、標準化、規模化、集約化的現代大農業轉型。一是加快土地確權。明晰集體土地財產權,依法確認農牧民土地權利,強化農牧民特別是全社會的土地物權意識,維護農牧民和土地流轉者權益,促進農村牧區社會和諧穩定,有助于在城鎮化、工業化和農業現代化推進過程中,維護農牧民的合法權益。二是規范土地流轉。制定和出臺土地流轉政策,采取多種形式的土地流轉模式,完善合同管理,規范土地流轉程序,保護好農牧民的合法權益。三是搭建土地交易平臺。規范建立農村牧區土地產權交易所,為土地入市搭建平臺,建立縣、鄉、村三級土地流轉管理服務機構,發展多種形式的土地流轉中介服務組織,搭建縣鄉村三級寬帶網絡信息平臺,及時準確公開土地流轉信息,加強對流轉信息的收集、整理、歸檔和保管,及時為廣大農牧民提供土地流轉政策咨詢、土地登記、信息發布、合同制定、糾紛仲裁、法律援助等服務。四是建設城鄉統一的用地市場。在夯實土地權能的同時改革征地制度,規范征地程序,建立科學的、多元的征地補償制度,推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五是確保農牧民安心進城務工。在城鎮化加速推進的背景下,把市場競爭機制引入土地承包中,推動土地合理流動和相對集中,刺激土地、勞動力、資金等要素的優化組合,促進農村牧區土地的集約化利用。對外出務工農牧民的土地,可以通過集體經濟組織或流轉服務組織代為組織流轉,確保流轉收益歸原土地承包戶所有,將有效解除農村牧區勞動力進城務工的后顧之憂。
(作者單位:通遼市統計局)
責任編輯:張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