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海清
“一帶一路”戰略的提出不僅是新形勢下我國對外開放的重要戰略布局,也是加快推進亞洲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建立和加強沿線各國互聯互通伙伴關系,合作互利共贏的重要舉措。而落實“一帶一路”戰略,就是要以政策相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為主要內容,全面深化我國與沿線國家和地區的經濟貿易聯系。服務貿易是國際貿易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國際分工的繼續深化和全球產業結構的調整升級,服務貿易發展迅速,在國際貿易中的地位不斷提升。中醫藥是我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原始創新潛力巨大的民族健康產業,發展中醫藥服務貿易對我國服務貿易的發展和推動中華文化的傳播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一帶一路”戰略下我國中醫藥服務貿易發展現狀
近年來,全球服務貿易一直保持著較快的增長速度。根據世界貿易組織公布的統計數據,2013年服務貿易占全球貿易的比例達到20%。而中國服務貿易增勢明顯,2013年中國服務貿易進出口總額為5396億美元,居世界第三位,占世界服務貿易進出口總額的6%。2014年我國服務業增加值在三個產業中的比重已經達到了48.2%,超過第二產業5.6個百分點,增長速度快于第二產業;且服務業吸收外資額進一步增長,2014年我國服務業實際使用外資同比增長7.8%,這為服務貿易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根據《國際收支手冊(第六版)》標準統計,2014年我國服務貿易進出口總額首次突破了6000億美元大關,達到6043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2.6%。預計2015年我國服務貿易增速將保持在10%以上。
其中,中醫藥服務貿易是我國服務貿易發展戰略大格局中重要的組成部分。
(一)中藥類產品進出口額
中國海關統計數據顯示,2014年我國中藥類產品進出口總額46.30億美元,同比增長9.79%。其中,出口35.92億美元,同比增長14.49%,進口10.38億美元,同比下滑3.84%。2014年,我國與“一帶一路”國家中藥類貿易額為25.43億美元,相比2008年的7.81億美元,增長了2.26倍。其中,對“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中藥類產品出口19.39億美元,同比增長22.79%;進口6.13億美元,同比下滑8.63%。“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中,中藥類產品需求最多的為東北亞地區和國家,占對“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出口總額的38.22%,出口產品主要為提取物和中藥材及飲片。中藥類產品的進口主要來自歐洲和南亞地區,分別占比33.93%和18.60%。
(二)中醫藥醫療保健服務
隨著我國服務貿易的加速,以商業存在和境外消費為表現形式的中醫藥醫療保健服務貿易也在不斷擴大。例如,在與俄羅斯有著3000公里邊界線的黑龍江省,對15個設有口岸的邊境縣中醫醫院加強了涉外接待能力的建設,針對俄羅斯患者的特點,增強了相應的業務力量,著重開展了俄羅斯患者喜歡的針灸、火罐、刮痧等醫療服務項目。再如,中蒙醫藥在蒙古國民眾中擁有極高的認知度和信賴度,中蒙醫診治服務在蒙古國民眾中有著廣泛的發展空間。近幾年,前來內蒙古接受蒙醫藥治療的國外患者越來越多。內蒙古中蒙醫醫院、呼和浩特市中蒙醫院以及幾位蒙醫還獲得了蒙古國授予的“境外信得過醫院及醫生”稱號。同仁堂已在澳大利亞、新加坡、加拿大等16個國家和地區設立了85家零售店鋪,銷售的中藥產品多達2000余種。2012年在波蘭新設立全資子公司,首次進入歐洲市場。
(三)中醫藥教育培訓與技術合作
目前,國內在中醫藥醫療、教育等方面具有領先地位的一些機構已經紛紛和國外展開了交流和合作。北京中醫藥大學及其附屬醫院已與美國、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開展了科技合作,承擔國際合作項目達20項,已為世界89個國家和地區培養了14000余名中醫藥專門人才。中國中醫科學院及其附屬醫院與30多個國家和地區簽訂了80多項合作協議,與世界衛生組織共同建立了臨床研究與信息、針灸、中藥3個傳統醫學合作中心,在國際傳統醫學界有很大影響。而上海市在中醫國際教育方面每年的收入已達2000萬元,中醫國際醫療服務方面的年收入達6300萬元。在第二屆京交會期間,中醫藥主題日啟動儀式上,就簽署了6項中醫藥服務貿易合作項目。
二、中醫藥服務貿易發展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一)中醫藥服務貿易發展面臨的機遇
1.“一帶一路”戰略的落實。隨著“一帶一路”戰略的落實,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經貿交流與日俱增,經濟融合不斷加深,“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將成為我國服務貿易發展的重要伙伴。以服務外包為例,2014年1-11月,我國服務外包合同金額和執行金額分別為918.4億美元和689.5億美元,同比增長10.5%和29.2%。其中,承接“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服務外包合同金額和執行金額分別為106.1億美元和80.5億美元,同比增長分別為22.3%和31.5%;承接東南亞11國的服務外包執行金額43.2億美元,同比增長達50%,均超過了服務貿易的平均增長速度。中醫藥服務貿易也不例外,2014年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中醫藥進出口貿易額占到我國中醫藥進出口總額的50以上。
2.中醫藥國際化步伐加快。目前,國際標準組織ISO已將傳統醫學列入其標準的專業目錄,中醫藥理論框架分類為主體的傳統醫學分類體系框架已經基本構建;在國際標準化組織平臺上,我國積極推動中醫藥國際標準化工作,提出的《針灸針》、《人參種子種苗》等10個提案已正式進入審議討論階段,有望產生若干中醫藥國際標準;我國繼續就歐盟草藥產品注冊事宜積極與歐方溝通協調,初步搭建了中歐官方高層交流平臺;進一步推動與外國政府間的務實合作,去年與國外政府新簽署六項中醫藥領域合作協議,目前專門的中醫藥協議已達60個。
3.國家政策的支持。中醫藥不僅是中華民族傳統醫藥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我國重要的民族產業和文化產業。充分挖掘中醫藥服務特色和優勢,把握國際服務貿易市場需求,對促進我國服務貿易出口將起到良好的帶動作用。我國“十二五”規劃綱要中提出“大力發展服務貿易,提高服務貿易在對外貿易中的比重”、“努力擴大文化、中醫藥、軟件和信息服務等新興服務”;服務貿易“十二五”規劃中也明確提出,要“建立以服務貿易為導向的中醫藥服務貿易體系”。 2012年3月,商務部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等14部門共同出臺了《關于促進中醫藥服務貿易發展的若干意見》,意見要求,要用5年左右的時間,建立完善的中醫藥服務貿易管理體制,基本建立起以國際市場需求為導向的中醫藥服務貿易促進體系和國際營銷體系。《意見》出臺后,北京、上海、甘肅、廣東、內蒙古等地發揮各自特色優勢,出臺了地方性的中醫藥服務貿易政策。2013年,《商務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關于開展中醫藥服務貿易重點項目骨干企業(機構)和重點區域建設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正式發布,將在中醫藥醫療、保健、教育、科研、產業、文化等方面實施一批中醫藥服務貿易重點項目,建設一批中醫藥服務貿易骨干企業(機構),創建若干個綜合實力強、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中醫藥服務貿易重點區域。這些政策措施,對促進我國中醫藥服務貿易出口將起到了良好的帶動作用。
(二)中醫藥服務貿易發展面臨的挑戰
1.各國設置服務貿易壁壘。近幾年,各國對服務貿易的保護力度在加大。由于服務貿易不易征收關稅等特點,為了保護本國的服務業,各國紛紛采取非關稅壁壘。各國政府一般通過制定不利于外國競爭者的標準對外國服務提供者的進入和在境內從事服務活動設置障礙;或者政府對本國服務的出口采取隱蔽性補貼、減免稅等,目的在于使本國的服務業在國內外市場上處于有利的地位。
2.我國中藥材發展存在困境。一是由于土地資源減少、生態環境惡化,部分野生中藥材資源流失、枯竭,中藥材供應短缺的問題日益突出;二是中藥材生產技術相對落后,重產量輕質量,濫用化肥、農藥、生長調節劑現象較為普遍,導致中藥材品質下降,影響中藥質量和臨床療效,損害了中醫藥信譽;三是中藥材生產經營管理較為粗放,供需信息交流不暢,價格起伏幅度過大,也阻礙了中藥產業健康發展
三、“一帶一路”戰略背景下中醫藥服務貿易發展的對策建議
(一)加強高層互訪
加強“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高層互訪,擴大與國外政府在中醫藥領域的全面合作,利用外交平臺推動外國政府改善對中醫藥的管理,并為其發展提供良好環境。積極通過外交和政治協商,充分利用自由貿易區談判、中外戰略經濟對話等高層經貿磋商和談判平臺,消除中醫藥服務貿易面臨的各種壁壘。
(二)推動政策落實
積極支持地方落實《若干意見》,出臺促進中醫藥服務貿易發展的政策措施。分別支持北京、上海、甘肅、廣東、內蒙古等地結合本地區實際需求,因地制宜,發揮各自優勢特色,出臺地方性中醫藥服務貿易政策,同時深入落實《若干意見》,切實推進中醫藥服務貿易的發展。
(三)加強中醫藥文化交流與宣傳
中醫藥服務貿易不僅是出口中醫藥產品,提供中醫醫療、保健和教育等服務,更重要的是在傳播中華文化、中醫藥理論和醫學知識,輸出一種健康的養生理念、生活方式,倡導以人為本的醫療保健模式。從某種角度看,中醫藥服務貿易是在打造中國文化軟實力。
(四)實施多元化中醫藥服務模式,展現中醫藥服務特色
隨著醫學模式、疾病譜的變化,人們對健康的需求呈現多樣性,對中醫服務的需求也如此,體現在中醫醫療、預防、養生、保健、調理等各方面的需求。例如,甘肅憑借得天獨厚的中醫養生旅游資源,積極支持平涼、慶陽等市建設中醫藥養生保健旅游生態園,努力建造成以“中醫治未病、康復理療、養生保健、藥膳食療”為核心的中醫藥養生保健旅游基地,以吸引國外游客。所以,服務提供者要了解當地居民消費情況和習慣,為不同的消費群體提供相應的中醫藥服務,也可以通過中醫專家現場刮痧、診脈,儀器、資料展示等方式展現中醫藥服務特色,引來民眾體驗,進一步提高服務能力和水平。
(五)加強中醫藥服務貿易人才培養
通過高校開設相關專業,舉辦各種培訓班、經驗交流會、專題講座,支持我國中醫藥院校與國外醫學院校建立合作關系等多種形式,加強中醫藥服務貿易管理和專業人員的培養,建設中醫藥服務貿易隊伍。
(作者系內蒙古財經大學商務學院副院長、博士、教授)
責任編輯:康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