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霞+傅超
內蒙古依靠自身的資源優勢與區位優勢,經過長期經濟建設,使資源優勢順利轉換為經濟優勢,實現了由農牧業主導型向工業主導型經濟的轉變,初步形成以優勢特色產業為代表的工業體系;第二產業初步形成能源、化工、冶金、裝備制造、農畜產品加工和高新技術六大優勢產業結構,特別是實現了煤炭開發、電力生產、天然氣資源開發和利用為主體的能源經濟體系,成為我國重要的能源輸出基地和戰略接續基地。內蒙古經濟迅速增長是建立在對資源的高度依賴的傳統經濟增長模式上的,不僅生態環境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壞,而且傳統的產業面臨著市場環境、資源環境、政策環境等多種約束。一些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企業面臨一定的沖擊,在低碳經濟的背景下,科學推進產業結構調整、轉變發展方式,適應低碳經濟發展要求,對內蒙古經濟實現持續增長具有特別重要意義。
一、低碳經濟與可持續發展
目前我國仍處于工業化時期,以黑色金屬冶煉業、非金屬礦物制造業、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電力、煤氣等重化工為主的工業行業中碳排放量極大。高耗能、高排碳量的重化工業在我國仍處于主要地位,而我國能源結構中煤炭所占比例為70%,煤炭消耗所排放的二氧化碳占 95%以上,由此帶來高碳產業碳排放居高不下。據估計,我國在2006-2030 年間需要在能源部門累計投資 3.7 萬億美元,其74%用于電力投資,約為2.8萬億美元。如果不采用先進的低碳技術,這些能源設施一旦建成投入使用,將在其長達 15-50 年的使用周期內對溫室氣體排放產生不利影響。面對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資源約束趨緊的嚴峻形勢,在2009 年哥本哈根會議上,我國宣布2020年減排目標為單位 GDP 二氧化碳排放比 2005 年下降40%-4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的比重達15%左右;森林面積比2005年增加4000萬公頃,森林蓄積量比2005年增加13億立方米。
低碳經濟作為應對氣候變化、實現可持續發展最有效的經濟方式,是高碳工業化時代實現可持續發展最有效的經濟方式。循環經濟作為生產方式是實現低碳經濟最有效的路徑。因此,要構建以低碳為主的產業經濟結構,一方面要加速傳統產業轉型,另一方面要發展高新技術產業。而要構建以低碳為主的產業結構,需要實現能源產業的清潔綠色;需要整個制造業特別是資源加工業,全面推廣循環經濟的生產方式,否則低碳經濟和綠色經濟將難以實現;需要從高能耗、高污染、高損害生態的非持續發展經濟到資源能源消耗最少、環境污染最輕與生態損害最小的可持續發展經濟的根本轉變。
二、低碳變革對內蒙古產業經濟的影響
內蒙古作為國家重要的能源基地和重化工基地,煤炭、化工、冶金、電力、建材等產業迅速崛起,環境容量和生態承載能力成為能源和經濟發展的最大制約因素。經濟增長以煤炭為主過度依賴能源消耗,全區煤炭消耗量在全社會能源消費結構中占90%以上,電力、化工、鋼鐵、有色、建材等高耗能工業占到全區能源總消耗的80%以上,人均萬元GDP二氧化碳排放量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隨著一大批重點煤化工項目陸續投產,內蒙古能源消費總量仍處在剛性增長階段,溫室氣體排放繼續增加。能源依賴型經濟發展模式必將成為內蒙古未來經濟發展的掣肘。
低碳經濟的發展給內蒙古產業結構調整帶來新的機遇和挑戰。如何保持基于環境容量下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解決經濟高速發展與環境容量的有限性之間的矛盾,擺脫對單一能源的依賴,解決經濟發展與化石能源有限性的矛盾,以合理的產業結構帶動非資源產業的發展,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低碳變革下的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
(一) 低碳變革給內蒙古產業經濟發展帶來機遇
內蒙古發展低碳經濟的優勢給內蒙古產業經濟發展帶來機遇。全區有13億畝天然草原,固碳能力為1.3億t,相當于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6億t,林業碳匯總能力已達到7.33億t。5.6億畝可利用荒漠化土地,可種樹1.2億畝,種草2.8億畝,實現碳匯12億t。內蒙古發展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等新能源產業有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全區風能資源總儲量近10億kW以上,居全國首位,技術可開發量1.5億kW,占全國的50%。全年日照可達2600-3200h,僅次于西藏,居全國第2位,具備較好的建設太陽能基地的條件。內蒙古還有大量的農作物秸稈、林木和沙產業加工剩余物、能源植物等,全區每年提供的生物質能資源超過500萬t標準煤,是開發生物質能源潛力最大的省區之一。在新能源開發利用方面,內蒙古并網風電裝機容量占全國風電總裝機的32.2%,位居全國第一;太陽能光伏并網容量為1.46萬kW,成為我國重要的光伏產業基地;鄂爾多斯50MW槽式太陽能熱發電項目、赤峰、毛烏素、奈曼旗等地紛紛建設生物質發電項目、生物液體燃料的技術研發,成為內蒙古發展低碳經濟的天然優勢。適應低碳經濟要求,以低碳技術為代表的新技術革命,發展新能源、新材料、節能環保、生物醫藥、信息網絡等低碳產業,開發火電減排、新能源汽車、節能建筑、工業節能與減排、資源回收等低碳技術的應用,將成為內蒙古新的經濟增長的動力。
(二)低碳變革給內蒙古產業經濟發展帶來挑戰
首先,內蒙古經濟正處于工業化、城市化加速發展的階段,人口增長、消費結構升級和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使得對能源需求增加,溫室氣體排放不斷增長。已進入了工業化發展的中期階段,工業增長尚屬高投入、高消耗、低質量、低效益的粗放型增長方式。從經濟增長與能耗的關系看,全國每萬元GDP排放二氧化碳約2t,內蒙古每萬元GDP排放二氧化碳約4.9t,接近全國的2.5倍。適應低碳經濟對節能減排的要求,必須淘汰一部分高能耗高排放的落后產能,發展新型工業。其次,以煤炭為主的能源生產和消費結構難以在短期內改變,高碳能源占據主導。2014年,煤炭在一次能源生產、消費構成中的比重都高于90%,優質液體燃料嚴重短缺。燃燒1t煤平均產生4.12t二氧化碳,比燃燒1t石油或天然氣高30%和70%,全區能源利用技術相對落后,能源系統總效率不足10%,大量能源在各個環節被浪費,經濟發展的同時環境壓力日益嚴重。再次,全區三次產業的比重分別為9.5:54.6:35.9,產業結構仍然處于以第二產業為主的“二、三、一”的產業格局,還處在工業驅動型的高排放階段。高碳行業比重偏高,規模以上工業中能源、冶金、化工等行業占到2/3,行業內部的結構性矛盾導致高消耗、高排放。
三、適應低碳變革發展內蒙古產業經濟的對策
(一)適應低碳經濟,調整優化產業結構
鞏固第一產業的基礎性地位,加快發展第三產業。大力發展乳制品、肉類深加工、羊絨加工等低耗能高效益生態農牧業,發展沙棘、沙柳、山杏、麻黃、甘草、蓯蓉、有毒灌草、風積沙、荒漠藻類等生態效益、社會效益顯著的沙產業,積極發展能耗較低的物流、金融、信息等生產型服務業和具有一定優勢的旅游、教育、文化等生活型服務業。提高工業準入門檻,工業發展以生物制藥、稀土應用技術為重點的無碳排、低碳排的高新技術產業;發展重型汽車制造業為主的高附加值、高技術含量、低碳排放的機械裝備工業和航空航天裝備工業;通過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充分發揮內蒙古可再生資源優勢,積極發展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等清潔能源,加大天然氣開發力度和供氣管網的建設,發展天然氣化工產業,逐步增加天然氣在能源生產消費中的比重;大力推進煤炭產業鏈的延伸,提高煤碳清潔利用水平,進而優化能源結構。
(二)通過技術創新,促進企業低碳化生產
內蒙古在三次產業中,第二產業對GDP貢獻率最大。工業企業總能耗對全區GDP的占比增幅大于工業企業增加值對全區GDP的貢獻率。工業企業的節能減排是發展低碳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技術創新是實現低碳產業的關鍵。應建立政府引導、高校和重點企業聯合的研發機制,構建“產學研”平臺,使科研機構、高校與企業的優勢互補,形成“創新結合體”。利用高校和科研單位的優勢,研發清潔高效的低碳能源技術,研發碳捕捉和碳封存技術,研發新資源、新材料、新工藝、新產品替代技術,研發資源再利用技術、生物技術、節能建筑技術、綠色消費技術、生態恢復技術等低碳技術。
(三)構建低碳產業集群,推動產業低碳化發展
只有將產業集中布局才能適應生產力發展要求,提高綜合效益。低碳產業集群是將低碳產業及其相關和支持性產業在一定區域內聚集并延伸產業鏈。通過低碳產業的集群循環發展模式,發展以煤炭生產開發利用為主的煤電化工產業集群、以可再生能源技術、產品和示范為主的可再生能源產業集群、以稀土資源開發利用為主的稀土產業集群、以農畜產品為主的農畜產品生產及加工產業群、以紡織服裝業為主的輕紡工業群、以裝備機械制造業為主的機械電子產業群、以高新技術業為主的新興戰略性產業群。低碳產業集群不僅大幅度降低了生產成本,有利于生態環境的保護和治理,而且有利于工業化、城市化互相促進,是調整產業結構并優化升級從而達到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統一的有效途徑。
(四)建立低碳產業發展的保障機制
在制度保障上,以“低能耗、低排放”為出發點,探索建立體現低碳循環經濟的體制機制,建立政府引導、市場推進、社會參與的資源有償使用和環境補償制度。政府依法制訂低碳產業的法規和標準,運用政策性、規范性措施,加強各級政府之間、政府與產業部門和企事業單位之間,不同地方之間的協作;建立林權、水權、排污權、碳排放交易制度,開發低碳產品和低碳市場,對低碳技術研發單位、低碳經濟發展單位從政策、稅收、信貸、土地等方面給予支持;建立低碳產業發展的各級規劃、管理、資金、政策引導與扶持機制,促進企業生產、消費方式由“高碳”向“低碳”轉變;建立評價監測體系和考核獎懲制度;建立低碳金融制度,加大對低碳經濟的信貸投入、擔保業務,發展低碳期貨、低碳證券、低碳保險等低碳金融衍生品。實現生態環境保護有章可循、有法可依。通過政策制度環境、科技能力創新、人力資源開發、基礎設施建設等保障機制,確保低碳產業快速可持續發展。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項目: 《循環經濟的經濟學理論基礎研究》 (12BJ015) 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1.內蒙古大學經濟管理學院;2.美國賓州州立大學商學院)
責任編輯:楊再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