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法講解】
要想寫好說明文,除了要抓住說明對象的特點外,還要運用合理的說明順序進行寫作。
常見的說明順序有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等。時間順序是按照事物發展過程的先后來進行說明的順序。例如:說明文字演變、人物成長、動植物生長的過程等,都應以時間為順序,可由古及今或由今溯古??臻g順序是按照事物空間存在的方式來進行說明的順序。例如:從外到內、從上到下、由近及遠、由低至高等。一般說明建筑物等靜態實體時常用這種順序。邏輯順序是按照事物、事理的內在邏輯關系來進行說明的順序。例如:由因到果、由主到次、從現象到本質、從整體到局部等。邏輯順序適用的范圍非常廣泛,不管是實體的事物,還是抽象的事理,都可以用邏輯順序來說明。
如《月亮上的足跡》這篇文章就是按時間順序有條不紊地介紹了宇航員登月的詳細過程,敘述生動完整、清楚明白。登月的過程如下:航天員進入指令艙→火箭發射→飛船進入預定軌道→飛船飛向月球→登月艙與飛船脫離開始降落→登月艙登月→航天員登上月球→樹立登月紀念碑并完成實驗→飛船與登月艙對接→飛船成功返回地球。
總而言之,同學們在實際的寫作中運用這三種說明順序時,必須與說明對象結合起來,針對不同的說明對象,使用不同的說明順序。在考慮運用何種說明順序時,既要注意客觀事物本身的特點,又要遵循人們認識事物的規律。當然,這幾種說明順序也不是截然分開的,而是綜合運用的,只是以哪種說明順序為主罷了。
【即學即練】
閱讀下面的文段,按要求完成后面的問題。
往南轉到碑身的后面,看到的是1911年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的莊嚴畫面。深夜,起義的新軍和市民,摧毀了湖廣總督府門前的大炮,正向總督府里沖去。總督府內熊熊的火焰冒向天空;總督府的牌子,被打斷在階前;撕碎了的清朝的龍旗,被踐踏在地下。辛亥革命,結束了兩千多年來的封建帝制。接下來的一幅是“五四愛國運動”。這是中國民主革命由舊民主主義革命轉變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轉折點。浮雕的畫面顯示出學生們齊集于天安門前舉行愛國示威游行的情景。一群男女青年學生,舉著“廢除賣國密約”的旗幟,慷慨激昂地來到天安門前。梳著髻子、系著長裙的女學生,在向市民們散發傳單。人群高處,一個男學生正在向圍著他的群眾演說。憤激的青年演說者,怒形于色的人群,使整個浮雕充滿了痛恨賣國賊、激動人心的氣氛。南面的第三幅是“五卅運動”。1925年5月30日,上海群眾一萬多人在南京路上舉行反帝國主義大示威,英國巡捕向徒手群眾開槍射擊,死傷多人。“五卅慘案”引起了全上海以至全國人民的極大憤慨,促使全國范圍的大革命風暴的爆發。這幅浮雕表現出由工人階級領導的各界人民堅強不屈地向帝國主義斗爭的情景。畫面上成千上萬的工人、學生、市民舉著“打倒帝國主義”的小旗,沖破英國巡捕的沙袋、鐵絲網英勇地前進;商店關門罷市,戴著禮帽的商人也加入了斗爭的行列;被打傷的工人,在戰友們攙扶下,繼續勇往直前。人群后面,隱約看到外灘的海關和銀行大樓。
1.指出本段的說明順序,并寫出體現這種順序的標志性詞語。
2.劃分本段的層次,并說明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