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榮斌
在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學習統計的核心目標是發展自己的“統計觀念”。所謂“觀念”,就不是一種簡單的技能,而是需要在親身經歷的過程中培養出來的感覺,它反映的是由一組數據所引發的想法,所推測到的可能結果,自覺的想到運用統計的方法解決有關的問題等等。觀念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有一個逐步深化的過程,因此課程標準的教材從低年級開始,就安排有組織統計活動的內容。結合農村小學生的特點,為大家介紹幾種培養學生統計觀念的做法:
1. 教師首先要加強統計觀念
觀念決定行動,教師加強統計觀念是培養學生統計觀念的首要任務。有不少農村教師認為,統計就是計算平均數、畫統計圖,這些事情可以用計算機、計算器解決。這是片面的看法。雖然在信息技術時代,計算平均數、畫統計圖等內容不應再占據學生過多的時間,但它們并非統計學習的核心。在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學習統計的核心目標是發展 “統計觀念”。教師理應知道學生統計觀念起碼應包括以下的幾個方面:①認識到統計對決策的作用,能從統計的角度思考與數據有關的問題。②能通過收集、描述、分析數據的過程作出合理的決策。③能對數據的來源、收集和描述數據的方法、由數據得到的理論進行合理的質疑。
2. 讓學生經歷統計活動的全過程
“觀念”的建立需要人們的親身經歷。要使學生逐步建立統計觀念,最有效的方法是讓他們真正投入到統計活動的全過程中。新課程標準在各個學段都將“投入統計活動的全過程”作為本學段統計學習的首要目標,并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提出了不同程度的要求,從“有所體驗”“經歷”到“從事”。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純邏輯的思維不可能告訴我們任何經驗世界的知識,現實世界的一切知識都始于經驗的”,由此我們可以看到學生動手才能學數學,才能學好數學。教學統計知識時,要鼓勵學生積極投入到統計活動中,留給他們足夠的動手實踐和獨立思考的時間與空間,并在此基礎上加強與同伴的合作與交流。如在教學三年級簡單數據的分析和求平均數中,我組織了這樣的一個活動:調查你小組內組員的身高和體重,收集相關的數據,制作成條形統計圖和計算出小組的平均身高和體重,并根據標準身高和體重表作出恰當的分析。學生在從事這一活動時,要考慮怎樣進行數據的收集、用什么樣的條形統計圖比較合適、從統計圖中有什么發現、對比標準表可以得到什么結論等問題,學生經歷了統計活動的全過程,既了解了組員的身高體重,又鞏固了新知識,而且還加強了知識的靈活運用。作為農村的學校,我們有很多學習的資源。如我利用學校的植物園讓學生當了一回小農民,學生在經歷研究玉米如何合理密植的問題中,體驗到統計的帶來的實惠。
3. 讓學生在現實情境中體會統計對決策的影響
要培養學生從統計角度思考問題的意識,重要的途徑就是要在教學中展示統計的廣泛應用,使學生親歷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并體會統計對決策的作用。因此,在教學中為學生創設的情境要與日常生活、社會環境和其他學科有密切的聯系。如在三年級下冊條形統計圖一課中,老師根據學生好動、愛展示的特點,給學生戴上了“經理”的高帽,創設了商場賣零食的情境。經過各“小經理”的熱烈討論,發現了用統計圖表示的方法比較清楚。接著老師又拋出了一個問題,作為經理不但要了解銷售的情況,還得想辦法提高銷售量。同學們對此反映異常熱烈,根據銷售情況提出了買一送一、降價促銷、抽獎促銷等辦法,最后老師還問:如果讓你進貨,你會怎樣進貨,為什么?在這樣一系列的教學活動中,學生充分體會到,增加零食的銷售量、進貨的依據都是銷售統計圖,這樣統計圖就起到了很好的決策作用。長此以往,學生就能較好地體會統計對決策的作用。
在現實的生活中,也有多種渠道可以提供有意義的問題。我們可以充分挖掘適合學生的材料,既可以從報刊雜志、電視廣播、網絡等方面尋找素材,也可以從學生的實際生活中選取,如有關學校周邊道路交通狀況調查,學生喜愛的體育運動調查,學生的課外書閱讀調查等。在四年級的時候,學生已經掌握了一定的統計知識,我引導學生進行了對校門安全狀況的調查,學生經歷了問題的提出、數據的收集、分析和解決的策略等,在一系列的活動中學生對統計知識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學生給校長寫了詳細的校門安全建議,得到了學校的重視,同時該調查報告參加第24屆廣州市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番禺區預選賽,獲得科學論文三等獎。
責任編輯 黃日暖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