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紅玲
隨著九年制義務教育階段數學教材的改革,“通過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學習,使學生能夠具有初步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創新教育已成為數學教學的一個重點。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已引起廣大數學老師的高度關注與重視。如何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找到培養和發展學生創新能力的有效途徑,在數學教學中愈來愈顯得重要。
一、學生的創新興趣是培養和發展創新能力的關鍵
1. 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創新興趣。
例如:在應用二次函數研究市場營業員銷售的數學應用課上,設計這樣的一段開場白:“今天這節課,每一個同學的身份都是商場經理,請問各位經理,你想盈利嗎?你有什么盈利的辦法嗎?”老師把學生的意見歸納為兩種:(1)薄利多銷。(2)提高售價。老師又問:“降價擴大銷售量或提高售價是否一定盈利?為獲得最大的利潤,應怎樣掌握降價或提價的尺度?”隨后給出兩道似是而非題,引導學生尋找解答。教師創設情境,喚起創新意識,激發學生深厚的興趣及強烈的求知欲,使學生能運用發散性思維和跳躍思維去獲得解決問題的途徑,從而激發學生的創新興趣。
2. 合理滿足學生好勝的心理,培養創新的興趣。
學生都有強烈的好勝心理,如果在學習中屢屢失敗,會對從事的學習失去信心,教師創造合適的機會使學生感受成功的喜悅,對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是有必要的。比如:針對不同的群體開展幾何圖形設計大賽、數學笑話晚會、邏輯推理故事演說等等,展開想象的翅膀,發揮他們不同的特長,在活動中充分展示自我,找到生活與數學的結合點,感受自己勝利的心理,體會數學給他們帶來的成功機會和快樂,培養創新的興趣。
3. 利用數學中圖形的美,培養學生的創新興趣。
數學教師在遵循教學規律的前提下,應嘗試把數學活動組織得豐富多彩,要有吸引力和新奇感,讓學生始終處于一種亢奮情緒狀態,回味無窮。生活中大量的圖形有的是幾何圖形本身,有的是依據數學中重要理論產生的,也有的是幾何圖形組合,它們具有很強的審美價值,在教學中宜充分利用圖形的線條美、色彩美,給學生最大的感知,充分體會數學圖形給生活帶來的美。在教學中盡量引導學生制作數學模型、借助電腦演示等實驗方式,把生活實際中美的圖形聯系到課堂教學中,再把圖形運用到美術創作、生活空間的設計中,產生共鳴,使他們產生創造圖形美的欲望,驅使他們創新,維持長久的創新興趣。
4. 利用數學典故、數學家的童年趣事等激發學生的創新興趣。
學生一般喜歡聽趣人趣事,教學中結合學習內容講述數學發展的歷史和歷史上數學家的故事,如數學理論所經歷的滄桑,數學家成長的事跡,數學家在科技進步中的貢獻,數學中某些結論的來歷,既可以了解數學的歷史,豐富知識,又可以增加學生對數學的興趣,學習其中的創新精神。
5. 開發情感智力教育,培養創新個性品質。
創新過程并不僅僅是純粹的智力活動過程,它還需要以創新情感為動力,以良好的個性品質作后盾。在數學教學中,激勵學生要樹立周恩來同志“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遠大理想;具有像愛迪生發明燈絲一樣的堅定信念。利用“錯析教學”,培養學生堅忍不拔,持之以恒,不怕困難和挫折的頑強意志和良好的人格特征。從而培養學生健康的創新情感和個性品質。
二、引發學生猜想與聯想,養成良好的創新習慣
創新課堂教學離不開豐富、大膽的猜想與聯想。因此,在教學中盡量采用引而不發,營造出具體、形象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猜想與聯想。促使他們去觀察、分析、去猜想,從而養成善于猜想的思維習慣。
三、激勵學生質疑求異,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我在教學《實數》一節課時,曾設計了這么一道思考題:“兩個無理數之和是否一定還是無理數?”許多同學紛紛通過舉反例說明以上結論不一定成立,例如:-π+π=0等例子。我鼓勵學生思考,還有沒有其它不一樣的例子。(學生聽說還有其它答案,躍躍欲試)不久就有學生舉出:
a=0.303003000300003……(相鄰兩個3之間0的個數逐次加1)
b=0.030330333033330……(相鄰兩個0之間3的個數逐次加1)
a+b結果卻是一個無限循環小數,為有理數,巧妙地從另一個角度解決了這一問題。你看這不也是一種創新的答案嗎?
教后所得:在課堂教學中要有意設計一些復雜多變的問題,讓學生自己判斷來加以解決,或用辯論形式訓練學生的判斷能力,使學生思維更具流暢性和敏捷性,發表出具有個性的見解。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在每節課里都要進行各種總結,也必須有意識地讓學生總結,總結能力是一種綜合素質的體現。培養學生總結能力,即鍛煉學生集中思維的能力,這與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是相輔相成的。集中思維使學生準確、靈活地掌握各種知識,將它們概括、提取為自己的觀點作為求異思維的基礎,保障了求異思維的廣度、新穎程度和科學性。培養總結能力,課堂教學中要將總結的機會盡可能地交給學生。如總結一個問題;總結一堂課的內容;總結一次討論的結果;總結一次辯論的正、反意見等。每次總結,都挑選多位學生發言,要求他們說出自己獨特理解,不要眾口一詞,隨聲附和。總結完后,讓學生提出自己發現的更深層次的問題,進一步延伸,拓展思維。
四、引導“后思”,鼓勵學生再創新
“后思”,是在解題之后對所解決的問題進行質疑、發展、創新的思維活動,是對問題的再認識。正如伽利略說的那樣“科學是在不斷改變思維角度探索中前進的”。所以引導學生“后思”,鼓勵學生多渠道嘗試一題多解,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
五、開展研究性學習,促進學生創新能力的進一步發展
創新教學的構成要素是研究性、主體性、發現性、歸納性等,這就要求在實施教學方法創新的同時,用“創造性的教”為學生“創造性的學”創造環境和條件。研究性學習就是根據這一需要設置課程計劃,具有典型的創新教育功能。
研究性學習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從周圍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課題,以類似于科學研究的方法主動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通常有:查閱資料、實驗操作、走訪專家、社會調查、問題討論、現場觀察等。
責任編輯 潘孟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