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燕
我校開展陶藝教育已有7年多,積累了較豐富的陶藝教學經驗。學校“十二五”規劃把“建設陶藝特色精品學校”作為學校特色和校園文化建設發展目標,還開展了“傳承陶藝文化與特色校園文化建設的研究”課題。我們認為,當前教育改革的深化,最主要的就是全面推進以德育為核心,以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的素質教育。將陶文化的傳承與校園文化建設相結合正是實施素質教育的最佳途徑之一。為此,學校擬組織力量,開展“陶藝特色校園文化”校本課程(以下簡稱特色課程)編寫工作。
一、課程開發目標
1. 以陶藝文化的教育為基礎,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自我完善的能力。優化學生有關陶藝文化相關知識的整體認知,發揮陶藝文化的育德、益智、溢美、創新等功能,主動學習、健康生活、團結合作、和諧發展,學會做人,學會學習,學會創新,學會實踐,為今后的可持續發展打下扎實的基礎。
2. 在陶藝特色文化的熏陶下,使學生彬彬有禮,知書達理,動手動腦有創意,爭做謙謙學子;使教師樂觀豁達,腹有詩書,陶樂陶情顯魅力,樂做智慧園丁。
3. 通過校本課程的開發,發展教師專業水平,形成一支良好的校本課程開發和實施的教師隊伍,形成校本課程開發與實施的科學管理隊伍及評價體系。
4. 實現課程創新,促進學校特色的形成,逐步形成內容豐富多彩,格調健康向上,既充滿生機活力、又有深厚底蘊和鮮明特色的陶藝校園文化,使“以陶養德,陶鑄童心;陶情致雅,陶美致遠”這一理念成為全校師生的共同追求,內化為全校師生的自覺行動。
二、特色課程開發原則
研究性原則、主體性原則、自主性原則、靈活性原則、開放性原則。
三、陶藝文化特色課程開發的理論構建
1. 繼承中華傳統美德,主張“以陶育德論”。陶藝文化遠古有之,博大精深。以陶藝引領,走進經典美德。
2. 尊重學生主體地位,主張“主體陶樂論”。人本身有求樂求善的本能,這是道德的精神需求,當道德成為一種需要和愿望,作為道德主體的人在追求中就能體驗到滿足與快樂,從而使樂善愛人成為一種自覺而快樂的事情。
3. 著眼教育的系統性,主張“多元陶美論”。讓班級興陶美風氣,團體傳陶美輿論,師生濃陶美情誼,校園創陶美情境,與家庭同話陶美新語,與社會同建陶美新風,多元整合,互促陶藝校園文化視野下的陶藝教育。
4. 重視陶香校園的升華,主張“道德陶行論”。要探索一條陶行教育模式:道德主體——陶樂認知——陶情需要——陶美體驗——陶善行為——陶行信念。
四、特色課程基本框架
1. 與陶文化有關的美德認知教育。陶藝教育的最高心理層次是美德的道德信念的建立。充分發掘知識中美德因素的內涵,在課程中盡可能發掘或滲透對美德的認知教育。
2. 中國經典文化基礎(國學基礎)教育。詠讀《四書五經》《大學》《中庸》,讓學生了解本國的民族文化,培養良好的道德情操,豐富學生的文化底蘊。
3. 陶藝基本知識和技術教育。陶藝蘊含藝、泥、釉、火等有關制陶知識,針對少兒特點設計相關內容,有利于培養學生愛陶、玩陶、學陶、創陶,啟發引導學生掌握制陶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術。
4. 陶瓷藝術鑒賞。了解陶瓷文化,豐富學生文化視野,如商周時期的原始青瓷、宋代的龍泉窯青瓷、國際統一命名的元代“高嶺土陶瓷”、明代青花瓷、康熙的青花、五彩(古彩)三彩、雍正的粉彩、墨彩等珍貴作品。發揮陶瓷藝術的美育功能,鼓勵學生創造有價值的作品,培養創新精神。
5. 陶藝文化與學科知識有機整合。課程設計中與各學科結合,尋找相互滲透點,如結合信息技術學科特點,要求學生利用電腦制作陶藝網頁,在網上相互交流與欣賞;結合語文教學,進行陶藝征文比賽;結合美術教育,提高審美情趣等等。
五、對編寫特色校本課程的幾點建議
1. 校本教材內容安排上要以學生為本,可以發放問卷調查了解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愛好,圍繞學生的興趣愛好設置教學內容。
2. 內容編排上,針對少兒特點,通俗易懂、圖文并茂。
3. 陶藝是一個整體概念,蘊含藝、泥、釉、火等有關制陶知識,因此,課堂教學內容設計要和生產實踐結合起來,學以致用,用以促學。
4. 加強校本課程編寫的領導組織工作,重點包括:制定校本課程開發方案;制定校本課程開發指南;組織各相關學科教師申報分項課程方案;教師撰寫校本課程綱要。綱要內容包括:課程目標、課程內容、活動安排、課程實施建議、課程評價等;最后,進行校本課程審議。
責任編輯 魏文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