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國勝
【摘要】“123”課堂教學模式是一種以學生為主體,采用“123”(1個問題、2個環節、3個落實)教學模式,讓學生自主思考、小組合作、積極研討、預習探究、展示交流、反饋鞏固,在學習知識、掌握方法、提高技能,積極探索實施素質教育方式,全面落實新課程改革精神,努力實現解放老師、解放學生、全面提升的目標。
【關鍵詞】123 課改 簡單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6-0023-01
“123”課堂教學模式是一種以學生為主體,采用“123”(1個問題、2個環節、3個落實)教學模式,讓學生自主思考、小組合作、積極研討、預習探究、展示交流、反饋鞏固,在學習知識、掌握方法、提高技能,積極探索實施素質教育方式,全面落實新課程改革精神,努力實現解放老師、解放學生、全面提升的目標。“123”課堂教學模式中的“123”既是內容,也是步驟。順著“123”的指引,將盡可能地發揮學生的能動性,讓學生得到充分的磨礪。
1.“1”就是指提出“一個問題”(關鍵點、最核心的問題,也就是本節課的要解決的重點)
“從這課書中,我學到了什么?”(這也是學生預習的唯一問題,但要進行分解與引導,明確要求,完成規定任務;如果沒有預習,可以在課堂上讓學生當堂學習五分鐘)老師提問,學生自由回答。
過渡:你是怎樣學到這些的?下面進行小組研討。
2.“2”就是指“兩個環節”:小組研討、學生展示
根據重點內容,老師設計好研討題目和要求。在開展小組研討的同時,老師到各小組檢查情況(包括預習情況,因為這也是預習的作業),指導學生大膽、認真與其它同學進行交流。
學生展示,這是課堂的核心環節:
以小組為單位走到臺前,選派小組長或代表發言,其他成員補充。
其他小組的成員可以補充;或者做評判,糾正錯誤;更加鼓舞他們進行挑戰,這是新課程的核心價值所在。
學生提問挑戰難度:其他小組成員就當前問題向臺前同學請教或提出質疑,請他們解決;如果他們無法解決,其他同學也可以幫忙。這是體現學生勇于探索、積極思考、大膽磨礪的部分,應該重點加分,問得好的要加分,回答得好要加分。
采取站起來就問就說的辦法,鼓舞爭先,但一定要在別人問完、相關人員回答完后才進行,防止混亂。教導學生要學會聽講。
老師一定要注意學生的展示,注意加分,并尋找合適環節進行總結。
3.“3”就是“三個落實”:落實訓練、落實總結、落實解疑(本課的難點)
(1)落實訓練:完成《知識與能力訓練》(或者是其它配套的練習)相關題目或者是其它對應練習,考察學生掌握知識技能的情況。
(2)落實總結:老師出示“學完本課后,我學到了什么?”讓學生回答,老師最后總結。
(3)落實難點解疑:學完本課后,我還有下面不懂的地方?(提問完成后讓學生再面向全體同學問:“誰來幫幫我?”)
高效:讓課堂真正符合新課標。“123” 課堂教學模式自始至終以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為途徑,創設機會、場合讓學生充分展示,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讓學生真正動起來!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打造高效課堂。
實用:扎扎實實學知識,快快樂樂提素養。“123” 課堂教學模式以符合學生成長、學習規律為依據,讓學生在獨立思考、合作研討、展示互動的過程中,學習知識、掌握方法、完成作業、鍛煉能力、提升素養,既做到了減負,又實現了提質。
簡單:環節清晰,容易操作。一個星期上手,一個月熟練,從此享受課堂。沒有繁瑣的備課,沒有復雜的環節,簡簡單單的“123”,就高效地完成了教學任務,就實現了課改的目標。
4. “123”課堂教學模式的意義
“123” 課堂教學模式能夠讓學生快樂、智慧地學習,讓老師輕松、幸福地教學。其出發點是兩個“有利”:有利學生的發展,有利老師的減負。要真正實現這個目標,老師要進行兩個“轉變”:轉變備課思路,由備老師怎么講轉變為備讓學生怎么講;轉變教學位置,由以老師為主體轉變為以學生為主體。
2014年11月,在深圳市人民政府督導室對泰寧小學進行辦學水平評估時,評估組這樣評價“123”課堂教學模式:“教學流程明確規定了1個問題2個過程3個落實,引入了討論、質疑、分享環節,變課后作業為當堂訓練意義非常大,把課堂時間還給學生,賦予課堂學習新的內涵,培養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分析、學會思考、學會分享,這是對傳統教育慣性開出的一劑良方。”認為“123”課堂教學模式激勵了老師,樹立了學習榜樣,提高了教學質量,連續三年來,各科成績與區均分的差異越來越小。強勢推進新模式好像是教育園地上的一場硬仗,沒有銳利的鐵楸不足以將堅硬的石塊撬開,栽上新的幼苗。
參考文獻:
[1]張榮偉. 我國基礎教育“十年課改”的反思. 課程·教材·教法. 2010,(12).
[2]王新民, 吳立寶.課改十年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變化的研究. 中國電化教育. 2012,(08).
[3]邵光華. 關于教師課改認知的反思性分析與啟示. 教師教育研究. 2014,(05).
[4]蔡可. 新課改:尚未完成的教育啟蒙. 北京大學教育評論. 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