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林
【摘要】我國是多民族大統一的國家,少數民族教育問題也是我國教育發展中重要組成部分。其中,少數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少數民族人才培養的重要途徑 。新時期必須要增強少數民族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時效性,結合少數民族生活習慣、思想基礎以及實踐環節等構建適合少數民族學生發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少數民族學生的綜合素質,從而更好的報效祖國。本文主要分析提高少數民族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措施。
【關鍵詞】少數民族 學生 思想政治教育 實效性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6-0078-01
少數民族學生是一個特殊的群體,是我國人才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少數民族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任務。在實際教育過程中由于我國少數民族分布特點、歷史進程、經濟文化、生活方式、風俗習慣以及語言文字等方面存在較大的差距,導致少數民族學生思想出現差異和分層,所以必須加強少數民族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提高他們的思想境界。
一、提高少數民族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要堅持的原則
(一)堅持“教書育人”的原則
素質教育下強調教育的人文性,教育工作要堅持吧育人放在首要位置,必須理解、尊重學生。少數民族學生自尊心特別強,再教育的工作中要尊重他們的自尊心,同時尊重他們的生活習慣和風俗。根據少數民族學生的發展特點采取適當的方式進行教育,這樣才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教師對學生的關心和愛護直接關系著學生主動性與創造性的發揮,教師要把育人理念貫穿于課堂教學中,切實提高少數民族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二)堅持“教育與自我教育”相結合的原則
我國很多少數民族學生因為家庭條件和背景的差異,相對于少數民族學生的管理能力、自我教育等與漢族學生來可能存在一些差異性,基于此教師要采取合理的教育措施,加強少數民族學生的自我教育和管理能力的培養
(三)尊重少數民族主體地位的原則
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為政治穩定和名族團結服務,特別是在少數民族教育中,更要體現民族團結。進步 的精神。要關注少數民族學生的文化風俗、經濟生活、以及社會背景等,要正確對待少數民族學生思想教育的特殊性,以便真正使思想教育工作服務于民族工作。
二、提高少數民族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措施
(一)切實解決少數民族實際問題
少數民族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主要標準之一是從學生受教育對象出發,深刻掌握少數民族學生在受教育過程中的實際問題,只有切實解決少數民族實際問題,才能讓少數民族學生沒有后顧之憂。解決少數民族學生上實際問題首先要構建少數民族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體系,做好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因為種種原因個別少數民族學生可能會有自卑、敏感、多疑等不良心理問題,再加上就業壓力、人際關系等各種問題,致使少數民族學生,心理背負沉重的壓力?;诖耍處熢僦v課時要注意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教會他們怎么自我減壓;其次要健全學生心理健康防衛機制,及時解決少數民族學生各種心理問題。再起加強少數民族學生人際關系教育,學校要創建良好的人際關系環境,倡導人人平等、互助共進的良好校園縫起,培養少數民族學生人際關系意識。
(二)以社會注意核心價值觀引領少數民族學生思想教育工作
必須把馬克思主義和共產主義思想融入到少數民族思想政治教育中,以便引領他們堅定不移的走當的路線,堅持走社會主義道路,樹立建設中國社會主義事業的信念和思想 。把愛國主義精神作為少數民族學生的主旋律,培養少數民族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在實際思想教育中要引領少數民族學生認真學習社會主義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宗教觀以及歷史觀等,把黨的民族宗教政策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民族理論向聯系,通過開展民族振興的政治習慣,提高其政治素養,促進我國民族地區經濟、文化建設。
(三)重視少數民族學生實踐環節思想政治教育
少數民族思想教育工作實效性的提高要積極倡導知行合一,重視實踐教育,在少數民族學生中積極開設各種類型的文化體育活動,重視少數民族學生文化體育活動的開展,培養陶冶、塑造其人格,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體育活動也是實踐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之一。所以必須加強少數民族教育的實效性,高校要根據少數民族的具體學生的情況積極開設少數民族文化體育活動。比如傣族潑水節、回族圣紀節等獨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可以在文化體育活動中舉辦,不僅弘揚了少數民族風俗文化,而且可以吸引其他民族學生積極參與,增強民族團結。
提高少數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必須根據少數民族學生自身文化、經濟、風俗習慣實際情況,建立少數民族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體系,對少數民族學生有針對性、目的性的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積極挖掘少數民族優質教育資源,提高少數民族學生道德情感和完美人格的塑造。
參考文獻:
[1]孫云飛.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探析[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14,(2):104-105.
[2]蘇麗蓉.談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J].絲綢之路,2009,(16):11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