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靜
【中圖分類號】G623.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6-0091-01
大量閱讀好,可如何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卻一直是多數老師困惑的問題。現在多數家長更多的是關注孩子的分數,對孩子讀書的重視程度不夠。因此教師更要把培養學生的讀書興趣當作自己的一項重要教學任務,一種責任,一種情懷,一種追求。
下面談談本人的一些做法:
一、一年級——培養學生直觀興趣。
父母是孩子閱讀的啟蒙者,父母的閱讀習慣、對書本的熱愛程度會自然而然對孩子產生質的影響。愛讀書的家長會對孩子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抵得上老師無數個溫馨的建議和父母無休止的苦口婆心的教導。作為老師要教家長怎樣引導孩子讀書:首先要給孩子準備喜歡的書。目的只有一個——讓他們覺得讀書有意思,讀書好玩。孩子們總要玩,如果是好的書籍吸引了他們,使他們獲得了像玩耍一樣的感覺時,另一個世界的大門就被打開了;其次建議家長多給孩子講故事,并且要逐步引導孩子自己讀書;還要利用課余時間給學生們放故事磁帶,讓他們多聽故事。
二、二年級由直觀興趣向自覺興趣過渡
學生讀書有了一定的閱讀能力,有了直觀興趣,這時就得往提高學生讀書質量,把讀書興趣由直觀興趣階段向自覺興趣階段過渡和發展。由直觀興趣向自覺興趣過渡,需要一個過程。因為,自覺興趣是愛好和志向的結合體。自覺時期的讀書興趣,已經是一種有明確目的的興趣。它不僅伴隨著感性的讀書愛好,而且,還包括了在感情支配下的記憶與聯想,由求知向思維推進。這時的讀書興趣,具有了自覺性、主動性。
三、中年級——憑借課堂,教給讀書方法,進入自覺興趣階段
這樣堅持下來,到了中年級,學生便成了孜孜以求的“好之者”,并進入了自覺興趣的境界。成為“好之者”的孩子,一般都有了自覺讀書的興趣,進入了比較穩定的階段。
但教師還不能松懈。教師稍一松懈,有一部分學生就會熱情消減。因為對于多數孩子來說,讀書畢竟不如看電視,游戲有趣。所以,班級的讀書激勵活動依然得進行。可學生的閱讀量越來越大,發讀書卡對老師來說已經成了一種負擔。而且長期單項的獎勵也容易造成學生的麻木,這時,我開展了讀書排行榜活動。每人在墻上貼一張紙,把讀過的書名和頁數寫在上面。定期做總結。
學生到了自覺興趣的階段。但往往容易形成讀書貪多,不求甚解、只滿足于瀏覽故事情節的弊端。為杜絕這種情況,我總是先給予鼓勵。然后進行點撥,并結合語文課堂教學加以引導。要求他們對自己喜歡的書要精讀,鼓勵他們讀讀過的書,讀的遍數越多越要表揚。另外要他們讀書時做到用心讀,用心想,每讀完一篇文章或一本書,總要回頭自問一下這篇文章或這本書寫了些什么?這樣便有了些印象。如果再讀一讀印象就更深刻了,不僅如此,我還鼓勵學生做到“不動筆墨不讀書”,并讓學生從“讀書時間”、“書名”、“作者”、“學生會的生字”、“學會的詞語”、“摘錄的好句”、“主要內容”、“讀后感想”八個方面寫讀書筆記。這樣一般學生一個學期能從課外書中積累許多優美詞句,并能運用到自己的作文中。
除了這些長期開展的讀書激勵活動,每學期開展形式多樣的其他讀書活動,像故事會、知識競賽、精彩圖書我推薦、說評書等。這些給學生搭建了展示的平臺,讓學生體驗收獲的快樂。我們在三年級的時候就曾出過我們自己的優秀作文集。
四、高年級——潛在興趣階段
如果說中年級學生是“好之者”,到了高年級學生已經成了 “樂之者”。“好之者”,只是對讀書有了熱情,對讀書有了鉆研精神和自覺自愿的興趣。“樂之者”,卻是在經過一段探索后,有了深刻的體會和收獲,把讀書作為自己生活中的一部分。捧起書來,如醉如癡,達到了讀書興趣的最高階段——潛在興趣階段。那些步入潛在興趣境界的“樂之者”,并不僅僅是愛好讀書,也并不僅僅是自覺地驅馳,而是在愛好讀書與自覺的基礎之上產生了堅強的意志和追求的快樂。當你讀書的興趣達到“癡心”的程度時,就不會感到讀書是一種苦役和負擔了,而會感到讀書是一種享受。
常聽家長向我反應,其中最多的就是孩子上廁所也得拿本書,而且一進去就不出來。還有些家長反應孩子看書如果不加制止就會看到半夜。另外有的孩子在作文中寫到“如果給我足夠的食物和書,我可以一個星期關在房間里不出來。”瞧,孩子們一個一個都成了小書蟲。
不少學生一學期竟然能讀五、六十本書。其實我平時家庭作業很少,可實際上,大家想,他們是不是在利用所有可利用的時間在讀書呢?表面上,語文家庭作業少,可實際上他們語文隱性學習的時間最長。
欣賞著孩子精彩的作文;聆聽著孩子們精彩的課堂發言;感受著孩子出色的交際能力,我震撼讀書帶來的收獲竟如此之大,我欣慰我的孩子已成了小小的讀書人。我也提醒自己,不僅是孩子,更是自己,要做到讓讀書成為一種習慣,成為生命的一種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