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美仙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6-0126-01
數(shù)學是訓練學生思維能力的一門重要的基礎學科,數(shù)學學習最終帶給孩子的不只是數(shù)學知識與技能,更重要的是通過數(shù)學學習所獲得的分析問題的思維方式和解決問題的策略方法。著名科學家楊振寧也曾指出,優(yōu)秀的學生倒不在于他優(yōu)秀的成績,而在于他優(yōu)秀的思維方式。是的,促進學生發(fā)展的關鍵是促進學生思維水平的發(fā)展,思維關注的是未知的世界,是求知的過程,關系到學生將來成長的質量。數(shù)學課的精彩,除了表現(xiàn)在教師的獨到設計、睿智引導等外,更多的是表現(xiàn)在學生積極探究、巧妙回答和富有個性的思維方式的呈現(xiàn)。
但是,尼爾·波斯特曼曾這樣批評教育:“孩子們入學時像個問號,畢業(yè)時卻像個句號。”這句話值得我們教育工作者警醒,它一針見血地指出了舊的教育觀的弊端。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教師宣講,學生傾聽,儼然成了一個容納知識的容器,更談不上有創(chuàng)新精神了。因此,我們教師不僅要關注學生對知識形成、發(fā)展的體驗過程,更要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可以創(chuàng)設趣味情境,令思維“動起來”;利用生活經驗,讓思維“飄起來”; 敢于放手研究,使思維“飛起來”;加強問題意識,促思維“揚起來”,讓孩子的思維“揚帆遠航”。
那么,如何讓學生的智慧在課堂上得以閃現(xiàn),思維得以發(fā)展呢?筆者根據(jù)自身的教育經驗,結合學校“同課異構”中不同設計的兩節(jié)《千克和克的認識》教研課,談一談幾點體會。
一、趣味情境,令思維“動起來”
在課堂教學中,合理創(chuàng)設情境,不僅能夠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幫助學生理解教材內容,加深印象,提高教學效率,而且還能喚醒學生的認知系統(tǒng),拓展思維,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案例】:在學校組織的“同課異構”活動中,A教師和B教師同上三年級上冊內容《千克和克的認識》,不同的設計,不同的理念成就不了不同的課堂教學效果。
課始,A教師設計了這樣的導入:同學們,你們的體重是多少,能告訴大家嗎?多名同學回答后,教師揭示課題,剛才同學們說到的“千克”就是質量單位,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千克和克的認識》。
B教師則設計了有趣的游戲活動:同學們,我們來做一個游戲,請兩位同學上講臺,一生胖,一生瘦。再請兩位同學上臺抱一抱,要抱10次,你們猜猜誰會贏?教室里頓時炸開了鍋,孩子們都說抱瘦同學的那位會贏。教師順勢提出,為什么你這么想?你是怎么知道的?有什么辦法知道他們的重量?學生各抒己見,課堂氛圍濃烈,教師適時引出今天的學習內容和任務,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反思】B教師通過創(chuàng)設趣味性的情境,讓學生充分動起來,變靜態(tài)的導入為動態(tài)的演繹,營造了良好的學習氛圍,不但調動學生的求知欲,更使他們的思維更加活躍,讓學生做好了全身心投入新課學習活動中,從心底產生學習新知識的愿望,從“要我學”變?yōu)椤拔乙獙W”、“我會學”、“能學好”。
二、生活經驗,讓思維“飄起來”
生活問題是學生的認知思維的最佳導火線,利用好生活中學生所熟知的問題和經驗,可有效激發(fā)和訓練學生的思維。但由于學生認知能力的生活體驗的不同,教師應當根據(jù)學習能力和認知水平的不同,進行分層訓練和指導,盡可能地調動全體學生的積極性,讓他們的思維“飄起來”。
【案例】A教師在讓學生體會1千克的重量時,為每一組孩子準備了1千克的物品,孩子們依次傳遞,體會了一千克到底有多重,在反饋中,孩子們回答收到了準備物品的約束,答題時答案都集中在教師準備的物品上。
B教師也設計了體驗1千克的質量這一環(huán)節(jié),不同的是課前教師讓學生回家準備1千克的物品,學生在四人小組中互掂一掂所帶1千克物品的質量。相信課前準備1千克物品時,孩子們已經體會到了一千克到底有多重,蘋果要幾個,香蕉要幾根,多大包的味精是1千克。出人意料的是,學生在匯報環(huán)節(jié)提出,想要知道物品的質量,有時候不需要稱,可以觀察食品外包裝上的標記即可,這可是一個多么讓人驚喜的意外的收獲啊!
【反思】數(shù)學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學生生活中接觸到大量的素材,教師要善于把它改造成數(shù)學的學習材料。學生在生活中的點滴發(fā)現(xiàn)就是思維創(chuàng)造的過程,這比獲得知識更加重要。
三、放手研究,使思維“飛起來”
問題是打開學生思維大門最好的鑰匙”。學生大膽地質疑,這正是學生求知欲望的表現(xiàn),是學生思辨的開始。我們暫且不論學生的猜想是否合理,面對問題學生有了猜想,其思維已經啟動,隨著學生的思維不斷地深入,他們對知識的發(fā)展和形成過程的體驗就更深刻,其學習數(shù)學的“建模過程”就更完善。
【案例】A教師在教學“1千克=1000克”時,問學生千克和克之間有什么聯(lián)系?生回答1千克=1000克,教師立即決定一起驗證一下,教師拿出5個蘋果,讓一生上臺用盤秤稱一稱從而驗證了1千克=1000克。學生沒有異議。
B教師則設計了一下環(huán)節(jié):你覺得千克和克之間有什么聯(lián)系?生回答1千克=1000克,教師追問“你是怎么知道的?”學生們陷入沉思,一生說“我是書本上看來的!”教師表揚他會讀書,課前預習過了。一生說“因為1千米=1000千米,我知道了1千克=1000克”教師贊揚他溫故知新,很會總結和遷移。一生說“我是看盤秤知道的,因為盤秤過了900后就是1000,旁邊寫著1千克。”教師為他的仔細觀察的精神感到驕傲。一生則說“我知道一袋味精500克,兩袋味精1000千克,然后用盤秤稱一稱,肯定是1千克”,教師對孩子的大膽猜想進行了大力的表揚。雖然為什么1千克=1000克這個環(huán)節(jié)花了好幾分鐘,但是學生似乎完成了一套思維體操訓練,思維得到了極大的提高。
【反思】案例中,聰明的B教師將棘手的問題拋給了學生,這不是一種推脫,而是對學生的一種充分信任,是想用問題去撞擊學生的思維。然而學生的解釋并非沒有道理,況且在學生的回答中,我們體會到學生的思維在飛速運轉,感受到課堂成了學生思維的殿堂。思維的批判性,就是善于獨立思考,敢于質疑,有較強的辨別能力,能自覺糾正自己的錯誤。在解決問題時,教師通過引導學生多思考,善于自己發(fā)現(xiàn)問題,提高自我糾錯能力;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檢驗推理過程的合理性,提出修正方案,探索解決問題的新途徑;鼓勵學生多問幾個“能行嗎”、“為什么”,提高質疑能力,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批判性。
四、問題意識,促思維“揚起來”
質疑是指學生善于發(fā)現(xiàn)問題,善于提出問題的能力。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教師鼓勵學生從不敢提問題到敢于提問題,并逐步做到善于提問題,就要為學生建造民主的平臺,從而使課堂出現(xiàn)觀點的交鋒,智慧的碰撞,進而迸發(fā)出創(chuàng)新的火花。
【案例】A教師在課末總結時問學生有什么收獲,學生侃侃而談,概況了本節(jié)課的所有知識點,教師帶著滿意的笑容結束了這節(jié)課的教學。
B教師讓學生談談這節(jié)課的收獲后,似乎不是很滿足,她提出“你還有什么疑問?”一石激起千層浪,沒想到學生還真是有問題:老師,還有比克還小的單位嗎?是不是微克啊?老師,1克的東西還有哪些啊?老師,為什么天平能稱出這么輕的物體?第一個規(guī)定1克重的人是誰啊……教師沒有一一作答,課雖結束,但孩子們意猶未盡,思維也跟著“飛”了起來,這是多么令人興奮的設計啊!
【反思】通過這樣的教學,學生敢于質疑、敢于想象、敢于創(chuàng)新。試想,如果課堂上學生的心中沒有疑問,課堂上的精彩生成不就成了“無本之木”了嗎?所以,給學生創(chuàng)造疑問,讓學生勇敢質疑、大膽猜想,是鍛煉思維的優(yōu)良平臺。正如朱熹所說:“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這里才是長進。”
總之,相信孩子吧,給孩子一片廣闊的天地,給他們一個自由發(fā)揮的空間吧,開發(fā)和挖掘教學素材,孩子的思維就會跟著雙手動起來,大膽質疑,勇敢猜想,這樣的數(shù)學就是充滿魅力和靈性、與現(xiàn)實生活息息相關的活動,讓他們樂學、好學,讓他們的數(shù)學思維能力在課堂學習中得以“揚帆遠航”。這會帶給學生探索的魅力、發(fā)現(xiàn)之余的喜悅和無窮的求知欲,我們的課堂教學質量也勢必穩(wěn)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