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圣吉
【摘要】學生是課堂的主體,課堂提問是地理課堂教學的重要手段之一,問題設計好壞是決定學生學習投入效果的關鍵因素,學生投入程度越高,學生學習質量越高。教師提高課堂提問的有效性,激發學生思維,是實現課堂效果的重要保證。
【關鍵詞】地理課堂 有效性 注意事項 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6-0160-02
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曾說過:“發現千千萬,起點是一問。智者問得巧,愚者問得笨。” 這足以證明問的重要性。
一、提高地理課堂有效提問的注意事項
1.注意提問順序
教師必須科學安排課堂提問的順序,否則就很難達到預期的效果。例如某教師的課堂提問順序是這樣的:下面請同學們回答一個問題,于是教師將某個同學先叫起來,再提出問題。由于顛倒了順序,只有被點名的同學認真思考,其他同學則成了旁觀者,效果自然較差。合理的提問順序應該是:“下面我提出一個問題,問題是這樣的……”然后教師留給學生一定的思考時間,再找學生回答,若回答不全面,可以啟發其他學生補充,最后老師給出明確答案。這種提問順序既抓住了學生的心理,又符合思維習慣,自然容易接受。
2.問題設計切忌籠統
問題應精心設計,語言要科學、準確、具體,切忌含混不清、模棱兩可。一般來說應選擇在新舊知識的銜接處或者學生學習容易混淆的地方進行提問。例給出京九鐵路的有關圖文資料后,直接問:“京九鐵路的建設說明了什么?”這個問題就太大太空了,不如把它分解為:①京九鐵路穿越哪些省市?②沿線有哪些重要的糧、棉、油產區?有哪些礦產資源和旅游資源?③京九鐵路跨越發哪些大江大河,丘陵山區?④影響京九鐵路建設的區位因素是什么?⑤京九鐵路建設有何意義?這樣分解后,學生很容易順著一個個問題的解決思路完成探索過程。
3.提問時機要準
地理課堂提問如果不考慮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而設計問題,不僅影響課堂教學過程的正常實施,甚至會出現課堂冷場。例如某教師在講“大氣的削弱作用”一節內容時,先將大氣的吸收和反射作用講完,并舉例說明,然后提問:“那么日出前天就亮的,這是什么原因呢?”要求學生回答。其本意為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進行課堂轉折,由吸收、反射作用過渡到散射作用的分析、講解,但學生的答案都是“由反射作用引起”,很明顯該設問沒有起到應有的效果,原因是違背了學生的認知規律。正確的做法是先講完吸收、反射、散射作用,再舉出實例,讓學生根據學習的知識來分析各個實例分別是哪些作用的結果。這樣既檢查了學生的聽課效果,又培養了學生的分析能力,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明顯提升。
二、地理課堂有效提問的策略
1.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課堂提問要針對教學內容,以同學們非常感興趣的問題作為切入點進行提問,從而調動同學們思考問題的積極性。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如講赤道以北的印度洋的季風洋流時,我先提出問題:“我國明朝鄭和下西洋,為什么都選擇在冬季出發?”問題一提出,學生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迫切想知道問題的答案,就會聚精會神地聽下去。
2.要緊扣教學的重難點。
課堂提問應圍繞教學目標,緊扣教學的重難點。教學的重點和難點知識是學生在課堂上最重視的問題,提出的問題必須科學合理,與教學重點內容密切相關。通過提出的問題,來啟發學生積極思考。如必修1 “宇宙中的地球”中“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的教學。首先,我引導學生讀圖“黃赤交角與二分二至時地球的位置”,要求學生找出:地軸、赤道平面、黃道平面、地軸與黃道平面的交角、地軸與赤道平面的交角、赤道平面與黃道平面的交角,通過讀圖獲得感性認識,然后用地球儀演示,讓學生思考:①地球公轉運動時,哪些要素是不變的?②地球處在公轉軌道上的不同位置時,地球表面太陽直射點的位置有沒有變化?如果有,那么具有怎樣的變化規律?這樣始終圍繞“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的難點知識,引導學生合作學習,展開討論,調動學生積極思考,緊跟課堂教學節奏,增進師生交流,提高學習效果。
3.問題設計要聯系生活、學以致用。
在“地理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中,第一個理念就是“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在教學過程中,我注意引導學生把所學知識與現實生活實際聯系起來,讓學生感到地理不是空洞的理論,而是現實生活中有用的知識。如在講“氣旋與反氣旋”時,我設計了這樣一道題目:“據氣象臺報道,有一股寒潮將經過我省,同時得知,宣化當地的風向變化是:西北→北,請問該風是在宣化的東、南、西、北四個方位中的什么方向侵入?”這種問題既將課本知識“活化”了,又有一定的應用價值,同時還能達到開啟學生的思維的目的。
課堂提問既是一門科學更是一門藝術。課堂環境的隨時變化,使實際的課堂提問活動表現出更多的獨特性和靈敏性。教師只有從根本上形成對課堂提問的正確觀念,才能在實踐中發揮課堂提問的靈活性與有效性,讓課堂風生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