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世芳
【摘要】高中生物教學是一個互動教學的過程,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難免會出現各種各樣的錯誤。而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錯誤”也是一種重要的教學資源,我們應該善于觀察,發現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出現的錯誤,并能夠在這些錯誤中找出有教學價值的信息。本文從高三生活教學實際出發,闡述了如何正確利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出現的錯誤,使之變成有效的教學資源,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打造高效課堂。
【關鍵詞】高中生物 教學課堂 “錯誤”資源
【中圖分類號】G633.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6-0168-01
每個教師都希望自己的學生能夠配合自己高質量、高要求的完成教學任務。但是這種教學效果往往難以達到,因為在教學的過程中存在著諸多不可預測的因素,難免會出現不盡如人意的情況,比如說,在課堂上,學生回答問題出現錯誤經常會發生,而且是不可避免的。老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注意學生出現的錯誤,并能夠敏銳的發現其中存在的問題,將錯誤作為一種教學資源,在課堂上著重的進行講解,使學生在日后的學習中能夠引以為戒,盡量避免類似的錯誤再次出現。但是,部分教師沒能充分認識到教學錯誤的重要性,一些教師甚至擔心出現問題,當在教學過程中出現錯誤時,只用簡單的對錯來解答,沒有給學生進行具體的解釋,造成了學生對錯誤一知半解,在下次遇到類似的問題時很容易再犯錯誤。
一、善于發現教學過程中的錯誤
一些教師認為只有教科書、教學資料才是教學資源。其實,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出現的錯誤更是一種重要的資源。葉瀾教授曾經在他的著作中提出,學生的興趣、狀態、注意力甚至錯誤都是課堂上的生成性資源。學生出現的錯誤是學生最真實的思維反映,有時,這些錯誤也帶有一些亮點,因此,錯誤也是一種重要的教學資源。老師如果能夠發現學生的錯誤中蘊含的閃光點,并且給予一定的肯定,一定能夠使學生獲得更大的收獲。
二、激活創新思維
創新思維是指打破傳統觀念的束縛,在原有思想的基礎上以靈活的思維方式來解決問題。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出現的錯誤能夠有效的激發出其本身的創新思維,比如說,當學生理解問題出現錯誤時,老師給予適當的鼓勵和點撥,就能夠使學生撥開云霧,幫助學生打破傳統思維的束縛,對問題進行創新性思考,使學生進一步體會到學習的樂趣。
比如說,在講解氨基酸的密碼子時,使學生體會探究過程,一些學生提出了利用人工合成的幾種堿基排列成mrna,然后根據這個mrna合成多肽,最后根據合成多肽中的幾種氨基酸數量就可以確定密碼子的組成堿基是哪幾種。還有的同學提出,可以在mrna的后面再增加幾個核糖核苷酸,然后再檢查多肽中多處的氨基酸的數量,其實,這種做法是不可以的,因為終止密碼子的存在決定了多肽中的氨基酸數量。這些建議雖然不能得以實現,但是仍然存在一些新穎的思路,這時就需要老師提供一些適當的幫助。經過老師的幫助,學生會將實驗方案逐漸的完善,同時,提高了學生的自信心,使學生對學習產生了更加濃郁的興趣,有助于教學質量的提高和學生水平的提高。在生物教學活動中,學生是活動的主體,教師只起著輔導作用,糾正學生存在的問題。事實上,學生犯錯的過程就是創新的過程,因此,老師要重視學生的錯誤,使錯誤能夠真正的成為一種教學資源。
三、加強課堂交流中對錯誤的收集
通過學生的課堂表現收集錯誤,課堂是學生和老師交流的主要場所,因此也是錯誤產生最多的地方,同時也是學生獲取知識的主要場所。在一個活躍的課堂氛圍中,學生能夠暢所欲言,在這種情況下會形成思想的碰撞,就會出現錯誤的思想,而這時就是一個收集錯誤的最好時機,比如說,在細胞的新陳代謝過程中,同學們會產生幾種不同的觀點,有的同學認為沒有葉綠體不能產生光合作用。這時,老師要做好講解工作,并不是只有葉綠體才能夠進行光合作用,比如說藍藻,藍藻是原核生物,其體內是不存在葉綠體的,但是它仍然能夠進行光合作用,這主要是因為藍藻細胞內存在葉綠素。首先,老師要肯定該同學的觀點,但是該同學的觀點并不全面,存在的幾個特例沒有考慮,還可以利用數學集合維恩圖的方式對學生的錯誤進行更加直觀的展示。通過對錯誤的講解,學生能夠及時的發現自己存在的知識漏洞,并能根據老師的講解及時的完善自己的知識網絡。
結束語:
綜上所述,對收集的錯誤資源要做到有效的利用,錯誤是一種有效的教學資源,發現錯誤的過程也是加深對知識掌握的過程,它能夠幫助學生正確了解有關生物的各種規律和概念。教師發現錯誤并不是簡單的發現問題的對錯,還應該找出錯更深處的根源。改正錯誤的過程使學生對自己掌握的知識進一步的加深了解。對錯誤資源進行收集也能夠幫助學生全面提升自己的基本能力。教師能夠掌握錯誤資源,并且通過各種形式進行教學,必定能夠使學生取得更高的成就,進而獲得更好的成績。
參考文獻:
[1]張佳.高中生物新課程教學中課堂教學資源的生成[J] ,時代教育(教育教學版), 2012(22).
[2]陳建華.新課程高中生物學習中“錯誤”資源的開發和利用[J] ,中學生物學, 20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