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研究大學生課外閱讀與學習情況的關系。方法:以實驗法和調查法為主,將132名大學生匹配分為2組(即實驗組、對照組),再進行為期3年的追蹤研究。研究結果:(1)在學校或老師引導下的課外閱讀活動有助于增強大學生閱讀課外書的意識。(2)隨著年級的增高,大學生的閱讀興趣從娛樂休閑、功利實用等讀物逐漸轉向專業類讀物,并對名著類讀物較感興趣。(3)課外閱讀與大學生課堂知識學習的關系密切,閱讀課外書將直接影響課堂專業類知識的學習與掌握,同時有助于班級班風的建設。
【關鍵詞】大學生 課外閱讀 學習情況
【中圖分類號】G4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6-0001-02
一、前言
盡管大學生在校期間的學習是多方面的,但是其學習的主要方面仍然是知識的學習。因此,此處的大學生學習情況即是指整個知識學習的過程。這個過程可以細化為知識掌握、學習方法養成、制定學習規劃、激發學習動機、正確對待學習的態度、合理同化或順應影響學習的環境因素等等方面[1][2],也是衡量一個大學生綜合文化素養的基本方面。而關于課外閱讀情況,則是指除了課本(學校或教師為學生指定的教學用書)的閱讀與學習外,大學生通過圖書館借閱或書店購買書籍而展開的閱讀與學習基本情況。
關于大學生“學習情況”的內涵,是近5年來才開始提及,歷史上的研究并不多。而關于大學生課外閱讀的研究則延續了近25年左右的時間,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研究如趙秀山[3](1994)關于“大學生課外閱讀的現狀與思考”的研究、王國洪[4](2009)關于“文科大學生課外閱讀的調查”研究、魯雷[5](2012)關于“大學生課外閱讀狀況調查”研究等。已有研究在總體上表現了大學生課外閱讀發展與變化的趨勢:大學生課外閱讀數量在逐步減少、閱讀面不斷縮小;閱讀形式逐漸從紙質書籍到電子書籍,再到只閱讀圖片知識。特別是近幾年來關于新建本科院校大學生的課外閱讀狀況研究表明,大學生很少把課外閱讀當做學習的主要途徑,課外閱讀狀況越來越糟糕,甚至還有部分學生大學4年基本上不讀課外書的現象。這樣的變化趨勢,不利于學校優良學風建設的需要,更不利于大學生的成才與發展。
縱觀已有研究,大多是將課外閱讀與學生的綜合素質相聯系,呼吁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改善圖書館的閱讀環境、營造健康的閱讀文化氛圍等,以此引導大學生多讀課外書。而本文欲將課外閱讀與大學生的學習情況聯系起來進行綜合分析,自下而上地從結果探尋原因,以正大學生課外閱讀的不良觀點和態度。
二、 主要的研究設計
以縱向追蹤研究為主要研究思路,以調查法和實驗法為具體方法,對貴州省某新建本科院校文科師范類學生132名學生的課外閱讀與學習情況進行比較研究。實驗樣本采用匹配分組法進行分組(對照組63人;實驗組69人,教學自然班級),即在實驗班采取強制閱讀、強制記錄讀書筆記的要求,在對照班則不做任何閱讀課外書的相關規定。追蹤研究的時間為3年,即大一、大二、大三。課外閱讀情況的數據來源于輔導員對學生讀書筆記的檢查與記錄,學習情況的數據主要來源于輔導員對學生的各種學習記錄以及訪談調查。具體實驗設計詳見圖1:
圖1:研究設計圖
三、關于課外閱讀情況的調查結果與分析
1.實驗班與對照班課外閱讀情況
實驗班由輔導員要求學生閱讀一定數量的課外書,并強制要求學生寫讀書筆記;而對照班則沒有這一要求。其他諸如班級男女比例、專業、課程安排等等方面,兩個班完全一致。三年后根據兩班輔導員各自反饋的信息,以及學生三年的各種學習記錄得知,實驗班閱讀課外書的情況遠遠好于對照班。實驗班除少部分學生沒有按照要求完成輔導員的閱讀要求外,絕大部分學生均完成了閱讀課外書的任務,有的學生則“超額”完成閱讀任務,自發地擴大閱讀量。而對照班三年中基本上很少有學生主動去借閱課外書,僅有的閱讀基本上都是休閑娛樂式的閱讀,大部分學生基本上沒有閱讀課外書的意識。以上信息表明,在輔導員強制閱讀課外書的要求下,大部分學生閱讀課外書的意識得到加強,也能感受到閱讀帶來的快樂體驗。
2.實驗班課外閱讀數量
三年中所調查大學生閱讀量最高的是35冊,最少的是19冊,平均閱讀量為29.18冊。按照三年6個學期(在校時間27月)的時間來推算,閱讀量最多的為1.30冊/月,最少的為平均每月0.70冊/月,總體平均數為1.07冊/月。說明少部分學生平均三個月閱讀2冊課外書,大部分學生則每月閱讀一冊書以上。同時,隨著年級的增加,大一大二學生均能完成一定的閱讀量,而大三開始有部分學生不能完成閱讀量。這些數據表明低年級學生能夠按照要求完成閱讀任務,而高年級則慢慢開始懈怠。這與大學生學習情況的相關研究結論相似。例如:余水(2014)有關大學生學習情況的研究表明:大學生學生情況隨著年級的增加而逐漸消減,表現為低年級學生學習情況優于高年級學生。這個趨勢與大學生閱讀課外書的情況基本一致。我們認為,隨著年級的增高,大學生慢慢接觸學習之外的領域,如實踐鍛煉,參加社團工作等,亦或由于就業壓力等原因,致使高年級學生花在學習上的精力逐漸減少。
3.實驗班閱讀課外書的種類
三年中閱讀課外書的總類別可以大致分為13類,即一般的故事書籍(如故事會、雜志、言情小說等)、影視娛樂(如《電影欣賞》)、中國經典名著(如《紅樓夢》)、外國經典名著(如《亂世佳人》)、詩歌散文(如《三毛文集》)、普通小說(如《女生寢室》)、武俠小說(如《射雕英雄傳》)、科普生活類讀物(如《怎樣吃素食才營養》)、勵志類讀物(如《1分鐘社交成功術》)、專業相關類(如《教育漫話》)、歷史類讀物(如《世紀大審判-南京大屠殺》)、軍事類讀物(如《西點軍校》)、運動休閑類讀物(如《攝影愛好者》)等。
從年級發展方面看,大一閱讀課外書的主要類別依次為:普通小說(45.6%)、外國名著(14.5%)、勵志類書籍(12.0%)、一般的故事書籍(8.9%)。大二閱讀課外書的主要類別依次為:普通小說(46.38%)、外國名著(8.3%)、專業類(8.3%)、勵志類書籍(8.2%)、歷史類(7.8%),大三閱讀課外書的主要類別是:專業類(31.9%)、普通小說(26.1%)、勵志類書籍(14.4%)、外國名著(6.3%)、沒有閱讀課外書(10.1%)。endprint
以上數據說明大學生閱讀課外書在種類方面存在年級差異。具體而言,大一大二閱讀量最多的是普通小說類讀物;從大二開始到大三,則逐步轉向專業類讀物,但普通小說始終是大學生最大的閱讀主體(閱讀量平均占比為39.4%);而三年中均始終受到大學生喜歡的是外國名著(閱讀量平均占比9.7%)和勵志類讀物(閱讀量平均占比為11.3%)。研究認為,低年級學生由于剛進校,對課外閱讀沒有明確計劃與方向,完全靠興趣引導閱讀;進入中高年級后,逐漸認識到課外閱讀與專業學習有密切關系,進而增加了專業相關的課外書籍閱讀,這是個順理成章的過程。而關于外國名著的閱讀備受學生歡迎的主要原因,我們認為:學生一方面受到“要讀就讀經典書籍”的無意識驅力影響,另一方面也逐漸認識到閱讀名著可以從中汲取知識,積累文化底蘊和綜合素養,因此才導致大學生一直喜歡閱讀外國名著。大學生較多閱讀普通小說,也表明大學生課外閱讀有休閑娛樂的目的和動機存在。勵志類讀物受歡迎的原因應該是功利和實用動機在起作用。本研究關于大學生存在娛樂休閑的閱讀動機的結果與王國洪(2009)等人的研究相一致。但是,大學生喜歡閱讀外國名著的事實,并逐漸加強專業類書籍的閱讀卻與楊冬梅[6](2006)等人研究結果相反。
四、關于學習情況的調查結果與分析
本研究明確:大學生學習情況一般是指整個知識學習的過程,而知識學習專指對專業課程以及公共課程等文化知識的學習。在大學里,知識學習最直接的表現結果就是課程學習的合格率。此外,大學生學習情況的好壞還表現在班級整體學習氛圍方面,以及參加各種文體活動的積極姿態、學生干部成長速度等,概括起來就是優良班風建設情況。為充分展現兩個班的學習情況差異,本研究從課程合格率和班風建設兩個方面來進行綜合的比較與分析。
1.關于課程合格率的比較分析
在課程合格率方面,實驗班的情況明顯優于對照班,特別是對待專業課程的學習方面,實驗班與對照班存在明顯的差異。我們以同一門課程、同一位授課教師、同一份考核試卷、相同的考核方式、相同的考核標準的課程合格率(專業基礎課程與通識類課程各選一門課為例)來說明兩個班之間的差異(見表1)。
表1:實驗班與對照班課程考核情況對照表
表1的結果表明,實驗班學習情況明顯優于對照班,卡方檢驗結果:兩個班的學習情況存在顯著差異。說明在整體上,對照班的學習情況不如實驗班。檢查兩個班的3年來學習情況記錄發現,在一年級兩個學期內,差異不明顯;但從二年級開始,對照班的學習情況一直低于實驗班。以上結果說明,實驗班學習情況從二年級開始即慢慢超過對照班。
2.關于班級班風建設情況的對比
對于班風建設情況的對比,采取訪談法進行,即訪談所有兩個班的任課教師、團總支學生會老師和學生干部,以及其他學生關于兩個班的基本情況。一共訪談了10位任課教師和30名學生。訪談結果均顯示,三年來,特別是后2年內,實驗班在班風建設方面均優于對照班。在班級課堂學習氛圍方面,任課教師評價結果為:在課堂紀律、課堂活躍、師生互動、領悟能力等方面,實驗班存在明顯的優勢。在學生個體成長方面,實驗班和對照班學生成長為學校各級學生會干部的人數分別為:19人(占班級人數28.0%)與12人(占班級人數19.0%);其中擔任主要學生干部職位的人數為:實驗班5人,對照班2人。訪談學生管理工作專職老師的結果也表明:實驗班的學生干部綜合工作能力優于對照班。在組織參加各種文體活動方面,實驗班的凝聚力要優于對照班。以上數據均可以充分地表明,在班級班風學風建設方面,實驗班優于對照班。
五、課外閱讀與學習情況的關系
荀子說:“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這是說,書籍于個體而言,有幫助個體知識化與文明化的意義和作用。“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論語·子張》)則強調讀書的意義重大。把讀書與獲取知識密切地聯系起來、促進個體的健康發展與成長的觀點由來已久。學生通過閱讀書籍獲取知識,促進自身發展,服務社會,這是作為學生的首要任務,也是閱讀課外書的重要意義所在。本研究關于大學生課外閱讀與學習情況的研究結果表明,課外閱讀與學習情況關系密切,課外閱讀能夠充分地促進大學生改善學習情況,進而促進大學生的健康發展與成才。
第一,課外閱讀能夠促進大學生對專業知識的學習與掌握。實驗班廣泛參加課外閱讀活動明顯提高了該班學生在專業課程考核方面的達標率。說明課外閱讀不但不會干擾大學生對專業知識的學習,相反卻讓大學生對課堂的專業知識加深理解,學以致用。實驗班與對照班實際上是兩個平行班,任課教師、課程設置、考核與管理等等方面均有一致的標準,甚至連寢室都是兩個班相互混合的。出現學習情況的顯著差異,唯一的原因只能解釋為:實驗班學生通過閱讀課外書,加強了學習的目的與發展規劃等,促進對課堂知識的學習與消化,學以致用,最終在課堂知識學習方面優于對照班。
第二,課外閱讀能夠幫助學生提升綜合素質。通過閱讀,大學生可以開拓視野,積累知識,提高能力,學會學習,最終達成良性循環,成長為有涵養、有知識、有能力的合格大學生。實驗班開展的課外讀書活動,促進學生開拓了視野,提升了能力,不斷完善個人的綜合素質。
第三,課外閱讀能夠有效促進班級優良班風的形成。一人學,三人范,最終全班蔚然成風。優良班風的形成反過來作用于每一個學生,促進個體的全面發展。正所謂“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道理也在此。
總而言之,在當今網絡發達、科技和社會經濟不斷向前發展的背景下,大學生不但不能減少閱讀課外書,反而應該加強課外書的閱讀。減少看圖、看手機屏幕的時間,將更多時間用在課外閱讀上面去。相對“讀圖、讀屏”式的電子書籍而言,紙質書籍的知識是系統化的、科學化的知識,而且知識含量遠遠高于電子書籍。因此,閱讀課外書不僅沒有過時,而且還需要大力提倡。
六、研究結語
研究發現,在學校或老師引導下的課外閱讀活動有助于增強大學生閱讀課外書的意識。隨著年級的增高,大學生的閱讀從娛樂休閑、功利實用等讀物逐漸轉向專業類讀物,并對名著類讀物較感興趣。課外閱讀與大學生課堂知識學習的關系密切,閱讀課外書將直接影響課堂專業類知識的學習與掌握,同時能夠有助于班級班風的建設,營造和諧健康的班級學習氛圍。
但是,本次研究中所發現的“大學生始終喜歡閱讀外國名著”,以及“隨年級而逐漸加強專業類書籍的閱讀”的結果,與前人研究結果不甚相同。究其原因,可能是本研究選取的樣本差異所致,亦或是大學生課外閱讀的真實轉變,究竟是何因,還有待進一步的研究來證實。
參考文獻:
[1]余水.貴州大學生學習情況調查問卷的編制研究[J].貴陽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6):63-66.
[2]余水.貴州省普通高校大學生學習情況調查研究[J].綿陽師范學院學報,2014(06):131-135.
[3]趙秀山、李素環.大學生課外閱讀的現狀與思考[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4(1):61-63.
[4]王國洪.對文科大學生課外閱讀的調查、反思及建議[J].教育與職業,2009年(18):187-188.
[5]魯雷、諶兵.大學生課外閱讀狀況調查[J].教育與職業,2012(8):54-56.
[6]楊冬梅.關于大學生課外閱讀現狀的分析及對策[J].教育探索,2006(3):93-94.
作者簡介:
余水(1976-),男,貴州貴陽人,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發展與教育心理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