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娟
地理課程標準是地理教學的主要依據。是對教師的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挑戰,因而教師在教學中必須轉變觀念。其中急需轉變的觀念之一,是知識的轉變;一方面,必須從“課本知識”向“生活知識”拓展;另一方面,必須從“內容知識”向“方法知識”的重心移動。
1 從“課本知識”向“生活知識”拓展
1.1 對課程資源的認識和理解
根據新的教育理念,課程資源除教材以外,還包括學生生活中以及學校、社會和自然界一切有利于課程實施、有利于達到課程標準的教育資源。
就其空間分布而言,地理課程資源主要分為校內資源和校外資源。前者如地理教學掛圖、模型、標本、實驗器材、圖書資料;后者包括社區資源和家庭資源,如青少年活動中心、地理教育基地、圖書館、博物館、科技館以及工廠、農村、科研院所、居民小區等社會資源和自然資源。近年來,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以網絡資源、遠程教育資源為標志的信息化課程資源異軍突起,并以其傳輸快、信息量大、能突破時空局限等優勢而備受關注。
地理課程資源內容豐富多彩,是學生自主探索、研究學習的必須條件,也是培養學習興趣、改善學習方式、能夠給學生提供與其生活和周圍世界密切相關的地理知識的重要途徑。全面推進素質教育,要求地理課程中由“學科中心”、“知識為本”轉變為“以學生發展為本”,課程資源已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教材,而必須利用與開發多種多樣的課程資源。結合地理課程自身特點,創設有利于學生掌握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并能增強學生的自我生存能力的知識或技能的學習情景和學習條件,培養學生的地理能力、愛國主義情感和人文精神。
1.2 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
1、建設學校地理課程資源庫。通過調查,掌握學校地理課程資源的情況,并分門別類建立地理課程資源檔案,逐步建設學校地理課程資源庫:注意地理課程資源的積累和更新,特別是地理信息資源的積累;可以自己設計制作各種地理教具、學具和教學軟件,包括在教師指導下組織學生制作地理模型、電教軟件等。
2、充分利用學校地理課程資源。教師要結合學校的實際和學生的學習需要,充分利用學校已有的地理課程資源,以及師生可用于地理教學的經歷和體驗;教師應鼓勵和指導學生組織興趣小組,開展野外觀察、社會調查等活動;指導學生編輯地理小報、墻報、板報,布置地理櫥窗;引導學生利用學校廣播站或有線電視網、校園網傳播自編的有關節目,提倡實際地理課程資源的共建共享。
3、合理開發校外地理課程資源。加強社會各界的溝通與聯系,尋求多種支持,合理開發利用校外地理課程資源;組織學生走進大自然,參與社會實踐,開展參觀、調查、考察、旅行等活動,邀請有關人員演講、座談,拓展學生的地理視野,激發學生探究地理問題的興趣。
2 從“內容知識”向“方法知識”的重心轉移
2.1 突出地理學的“地域性”和“綜合性”特征
新課程標準規定地理學科的性質不僅研究地理事物的空間分布和空間結構,而且闡明地理事物的空間差異和空間聯系,并致力于揭示地理事物的空間變化規律。因此,在地理教學中必須突出地理事物的空間差異和空間聯系,強調地理因素之間的作用,特別是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對地理現象和地理過程的綜合影響。
例如在進行區域地理教學時,一方面讓學生通過對世界地圖和某個區域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條件;另一方面,請學生閱讀有關該區域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條件,另一方面,請學生閱讀有關該區域的工農業生產、貿易、人民生活、文化習俗的材料。根據以上兩方面的學習,由學生歸納出該區域自然條件和經濟、人文狀況之間的關系及該區域與世界的經濟聯系和相互影響。
2.2 選擇多種多樣的教學方法
新課程標準“改變地理學習方式”這一基本理念指出:根據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聯系實際安排教學內容,引導學生從現實生活的經歷與體驗出發,激發學生對地理問題的興趣,培養地理學習能力。這就要求在教學過程中藥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學生年齡特征和學校條件,選擇地理教學方式、
例如:在教學中可以采用討論式、參與式、辯論式、案例分析法、“問題解決法”式、“角色扮演”及小組活動等多種教學方法。
2.3 重視地理教學信息資源和教學媒體的利用
地理圖像是地理信息資源的重要載體,教師應重視利用地理圖像,例如:通過閱讀,使用地理圖像和繪制簡易地圖,幫助學生掌握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逐步發展對地理圖像和地理事物的理解、相像、分析等思維能力和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多媒體和計算機網絡在教育過程中的應用越來越受到廣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視,教學手段的現代化更是當前實施素質教育、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一種有效途徑。
2.4 重視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是素質教育的著眼點。在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精神,需要為學生創造寬松的學習環境,愛護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大地理教學的開放性,鼓勵學生對所學地理內容提出自己的看法:保證教學的彈性,為學生自主學習提高條件。
培養學生的創新素質應當貼近教學內容與生活、實踐的距離,發揮學生的主體意識;發揮學生的形象思維;大膽展開想象,轉變角度,突破思維定式,發展學生的逆向思維和發散思維;通過一定的方法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毅力,讓學生體驗成功的樂趣。應用是學習的目的,是靠實踐來完成的,學習教育必須注重實踐能力的培養。教師應當把教育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如開展實踐地理活動,特別是野外考察,使學生親身體驗地理知識在實踐中的用處,從而增強學生地理實踐的能力。
2.5 重視講授的全面性、聯系性和透徹性
地理新教材中的圖片、注解、數據、正文等內容之間并非是獨立的,教師在講授引導過程中應有意識地強調各種資料之間的相互聯系、整體性和因果關系,注重知識間的跳躍性和跨越性。如在學習這一章節時把前面所學過的章節內容提取穿插進本章節中進行綜合整合,這樣就能拓展學生思維,并形成善于把前后知識進行聯系的學習思維習慣。
地理新教材內容改變了老教材內容的繁、難、舊,注重以現實生活事例聯系地理基礎知識的掌握,同時,傾向于某個地理知識領域的個體性和完整性。在學生能達到把前后知識進行整合的基礎上,教師應就某個知識點作適當延伸,增加一定的難度,但不需要學生一定達到教師所期望的難度值。即便這樣,學生在深入的這一過程中,已經站在一個新的高度上,對應掌握和要求掌握的基礎部分認識和理解更加深刻,從而鞏固了預期的教學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