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曉瑩
【摘 要】
作業設計過程是一個有機的系統,包含了題目的選擇、布置的形式、作業的批改、反饋的策略等,要想提高作業的有效性,必須改變我們傳統的作業觀,去研究、思考每一個環節,盡可能地優化每一個環節,讓語文作業既符合每個學生的身心發展,又可以實現人人參與,各有所得各有所獲。新課改要求我們轉變陳舊的教育觀念,作業設計也應有相應的新理念、新方法,這都有待于我們進一步在教育教學實踐中去研究去探討去完善。
【關鍵詞】
小學語文 作業設計 嘗試
課后作業是課堂的延續和補充,目的在于幫助學生鞏固語言知識,培養學生的語言技能和發展學生的語言能力。科學合理地設置小學生的語文作業,重新設計語文課后作業的內容和形式,充分發揮作業評語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使作業從單一走向多樣,從封閉走向開放,充分調動起學生作業的積極性、主動性,是我們值得研究的問題。本人結合教育教學實際做了以下嘗試。
一、突顯閱讀性作業,強化學生閱讀的主動性
在設計課外閱讀作業時,我認為主要從以下兩個方面入手:第一,課內外結合的指導性閱讀。教師在教學課文的同時,引導學生課外閱讀一些與課文有關的材料,既使學生對課文的知識有更深層次的領會,又擴大了學生的視野,培養了學生的閱讀能力。例如,學習課文《雪兒》時,我建議學生課外閱讀《我的野生動物朋友》,感受作者對動物朋友的觀察與熱愛,學習作者對動物的描寫,體會流露在字里行間的溫情。第二,開展豐富的活動性閱讀作業。把課外閱讀納入班級活動中來,用活動為閱讀提供展示的天地,用閱讀去豐富活動的內容。上學期,我班開展了“小小故事會”活動。要求每位學生每周準備一個小故事,先在小組內交流,然后每個小組選出一個故事,參加班級的比賽。這項活動不僅促進了課外閱讀活動的開展,還培養了學生的理解和概括能力,受到了學生歡迎。
二、設計趣味性作業,調動學生作業的積極性
學生怕做作業大都是因為不喜歡重復機械的練習形式。因此,作業的設計形式和方法應該講究趣味性、多樣性。
1.對于一些思想教育性很強,故事生動的文章,可以布置學生自由結合組成小劇組編成課本劇。學生編課本劇的過程實際就是學生各方面能力得到鍛煉的機會。在這個過程中,需要自制一些簡單道具,為了表現人物品質,學生就得認真揣摩人物的語言、心理、動作、神態等。為了排好課本劇,必須學會與他人合作等。例如學了獨幕劇《公儀休拒收禮物》后,我就讓學生試著把這個劇本演一演,將文字轉化為具體情節,盡管這項作業很花工夫,但學生對排演課本劇作業非常喜歡,興趣濃厚。
2.語文教材的編寫具有主題性,可以圍繞主題設計特色作業。例如,學習了贊美家鄉的一組課文后,我就引導學生動手出一期“我愛家鄉手抄報”,并在班級展示欄中展示優秀作品。辦手抄報是學生才藝展示的一個大舞臺,通過圖片、文字資料收集、刪選、加工、編排,既延伸了課堂訓練目標,激發學生探索欲望,又擴大了學生的視野。而在學習了以“思鄉”為主題的課文之后,我又布置學生網上搜索有關思鄉的歌曲和詩詞,并從中選擇自己喜歡的詩歌好好練習,準備開“思鄉”主題隊會。策劃這一活動,學生情緒高漲,節目更是精彩迭出,有獨唱,有合唱,更有搬上樂器邊彈邊唱的;有個人詩朗誦,更有小組齊誦的。像這樣主題統一、自由選材的作業設計既鞏固了語文知識點,又充分尊重了學生的個性,鍛煉了學生查找資料、運用資料的能力。在準備的過程中,學生的創造力、合作力也得到了充分發揮,活動的開展給學生才藝表演提供了良好的平臺,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了很好的展示和提高。
三、設計創造性作業,提高學生語言文字的運用能力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要充分利用現實生活中的語文教育資源,優化語文學習環境,努力構建課內外聯系、校內外溝通、學科間融合的語文教育體系。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拓寬語文學習的內容、形式與渠道,使學生在廣闊的空間里學語文、用語文,豐富知識,提高能力。”
1.續編故事。在學完課文以后,為了深化對課文的理解,強化思想教育,引導學生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順著作者的思路把課文續寫下去。學生通過豐富的聯想和內心體驗,深化了對課文的理解,同時發展了思維能力和想象力以及表達能力。如:學完《愛之鏈》一文后,讓學生續寫故事,通過續寫,學生進一步掌握人物描寫的方法,體會語言背后的濃濃溫情。
2.寫觀察日記。為了讓學生明確某些自然現象的存在,布置學生親自觀察,切身體驗,然后寫成觀察日記,是把生活和語文緊密結合在一起的好方法。如學完《打開大自然綠色的課本》一課后,為了感受大自然的美好,自然事物的可愛,給學生布置觀察我們身邊的春天,學生興趣特別濃,通過觀察學生享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在觀察日記中,同學用自己的筆描繪了春天景色的美好,還寫到了春天里的一些可愛的動植物,用自己的筆抒發了自己對大自然的那種無限熱愛的感情。
3.為課文配插圖。為了更好地學習課文,調動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感受語言文字的魅力,我指導學生開展了“我為課文配插圖”活動,通過畫圖想象學生可加深對課文內容的體會,對關鍵詞語的理解。例如,在教學古詩《小池》時,為了讓學生體會詩的意境,我布置了讓學生根據自己對詩的理解畫一幅彩色畫的課后作業。當時學生們的熱情特別高漲,一副躍躍欲試的樣子。幾天后,學生的作業交來了,看著這一幅幅流露真情的畫面,對教師而言,與其說是在批改作業,不如說是在欣賞作品。學生從中也切實感受到了“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的美好而深遠的意境。
4.設計“自由作業”。這種作業沒有規定的內容,允許在一段時間內通過查閱資料相對獨立地完成一項具有鮮明個性和獨創性的作業。讓學生自定感興趣的研究方向,學習自己收集資料,組織材料,撰寫小報告,可以是自然界的,也可以是社會歷史的;可以是古詩文研究,也可以是文學名著賞析。這項作業涉及面廣,對于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和語言運用能力具有積極意義。
“教者有心,學者得益”。課外作業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在作業設計時務必少而精,形式多樣、有趣,富有啟發性、創造性,這樣的作業設計才符合新課程素質教育的精神,才能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挖掘學生的學習潛能,讓學生有更多的自由空間進行學習活動,讓他們感受到學習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