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念和
【關鍵詞】 小學生;思想品德教育;現狀;成因;
對策
【中圖分類號】 G625.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11—0028—01
一、小學生思想品德教育的現狀
當前,我國越來越重視培養小學生思想品德教育,使得小學生的思想品德呈現積極向上的趨勢。然而,一些小學生的思想品德還是存在發展不穩定與不適應時代要求的問題。
1. 功利性強,理想信念趨于淡薄。小學生本應是天真無邪的群體,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小學生的精神世界出現了一些世俗化、功利化的苗頭,強調物質生活享受、淡化理想信念。越來越多的小學生萌生相互攀比的心理,呈現出“吃、穿、用”名牌化的傾向。
2. 個體意識強,集體觀念較為淡漠。現在的小學生大部分是獨生子女,他們缺少集體生活環境與教育氛圍,容易以自己為中心而不顧及周圍人的感受。隨著個體意識的不斷增強,小學生容易形成嬌慣的生活習性,進而淡化集體觀念與榮譽感。
3. 意志力薄弱,缺乏心理承受能力。現在小學生在家里基本上不干家務活,不參加任何勞動,缺少必要的生活歷練與教導。久而久之,這就會形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習慣。一旦這些孩子離開家庭的“溫室”環境,他們就容易暴露出意志薄弱的缺點。
二、問題成因
1. 社會教育扭曲導致功利主義盛行。目前,我國正處于經濟社會轉型期,市場經濟促使人們集體向“錢”看。小學生難以獨善其身,往往把金錢作為個人榮耀的依托,淡化思想品質要求。此外,當今社會大眾媒體流露出許多媚俗與功利化內容,不僅無法傳遞積極正面的價值判斷,而且誘惑小學生加以模仿,走上功利叛逆的人生路徑。
2. 學校教育不科學導致教育培養錯位。受到當前教育體制的影響,我國小學教育長期存在“重成績、輕德智”的傾向。一方面,老師與家長都為沉重的課業負擔而呼吁減壓;另一方面,學校與家長在“考學利益”驅動下又將分數壓力傳導給學生。顯然,這種“以成績論英雄”的考核機制不利于塑造小學生的價值觀。
3. 家庭教育不當造成小學生道德品質滑坡。在家庭中,家長對子女的教育,將直接影響到孩子的生活習慣與品質修養。由于整個社會生活壓力巨大,家長不得不把更多的時間花在工作、應酬等營生領域,減少與孩子相處的時間,對子女的教育缺乏系統性與科學性。由此,家庭教育常常出現“放任自流多、品德培養少”、“物質投入多、精神教導少”、“道德說教多、以身作則少”等問題。
三、教育對策
1. 加強師生交流,營造良好的道德品質教育氛圍。和諧互動的師生關系,是學校施行德育的基本條件。老師需要信任、理解與尊重學生,給予學生必要的行動空間,讓他們感到自己作為獨立個體的尊嚴與責任。當小學生做錯事情時,老師應該采取恰當方式跟他們溝通交流,及時糾正其錯誤。這樣,小學生就會在如沐春風的教學氛圍中,積極配合老師的教導,形成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效果。
2. 把快樂帶進學堂,豐富思想品德教育的內容。目前,學校與家長因為重視文化課,只給思想品德教育留下較少時間,并且這些課程設置也比較單調,無法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校需要在平衡好文化課與德育課關系的同時,豐富思想品德教育的內容,把快樂帶到課堂中來,用課堂討論、情景表揚、游戲、演說與看視頻的方式,讓學生參與到思想品德教育活動中來。
3. 教育與實踐相結合,增加思想品德教育的方式。教育不只是在課堂中做簡單的說教,而是從各方面引導小學生學會遵守紀律、協調溝通與幫助他人,做到寓教于樂與知行合一。教師需要積極帶領學生參加社會實踐,通過參加勞動、服務社區、幫扶窮人等活動,使其發現問題與克服困難,培養道德評價能力,增強社會責任感與使命感。
4. 校內與校外互聯,構建學校、家庭、社會一體的德育網絡。在新時期,小學生生活在多元化的環境中,共同接受來自學校、家庭與社會的影響。需要建立校內與校外互聯的德育環境,形成相互配合、相互補充的教育網絡,避免因相互沖突而削弱德育效果。在社會教育方面,要積極引導小學生樹立文明、公平、正義的道德觀念;在家庭方面,營造民主、平等的家庭教育氛圍,不斷提高小學生的思想品質;在學校方面,培育小學生的獨立人格,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編輯: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