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亞紅
【關鍵詞】 古典詩詞;民族精神;民族智慧;審美體驗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11—0077—01
2014年9月9日,習近平主席來到北京師范大學看望一線教師時,從展臺上拿起一本語文書翻看。聽說語文、歷史、思想政治三門課程是全國統一課標,他說,很不贊成把古代經典詩詞和散文從課本中去掉,“去中國化”是很悲哀的。應該把這些經典嵌在學生腦子里,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的基因。
從漢語言文字里直接生長出來的中華詩詞,是人類文明的重要成果。作為精神文明的一種方法和工具,她又涵養了中華民族的詩性思維、人生智慧和人格操守。
今天,我們吟誦經典詩詞,至少有如下幾方面的意義。
其一,可以體會到其中蘊涵的中華民族精神,為形成一定的傳統文化底蘊奠定基礎。
中華詩詞從最初上古時詩的萌芽到《詩經》《楚辭》的出現,就確定了以天地為經緯的坐標系,形成了質樸、典雅、大氣、高貴的精神品格。中華詩詞以她特殊的文學樣式,潛移默化地塑造、完美著社會良心。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在詩詞中體現得非常飽滿。這種民族精神,這種傳統文化,不是通過說教的形式講述給我們,而是通過感性的方式,通過詩的語言,自然地呈現了出來,我們讀之,就能自然而然地受到滋潤,受到感化。比如憂國憂民的情懷,詩圣杜甫是其代表,他一生的詩歌創作,始終貫穿著這條主線,不說他的代表作品“三吏”“三別”,單從他生平第一首快詩《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中,我們就能體會出朝廷軍隊收復失地后詩人的欣喜若狂。當年,流落到大后方的詩人馮至等,聽到日本投降的消息,不禁齊聲誦讀了這首唐詩。無疑,杜甫這首詩表達出了人類一種共同的情感。“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寧折不彎、寧死不屈,“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崇高民族氣節,是一把正骨尺,一顆定心丸,不知校正了多少人生航向,在國家尊嚴與個人生死考驗面前,凸顯出一個民族的精神標高。“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在中國,改革與革命都是要流血的,譚嗣同賦予了自己的死如此深重的意義,他才能如此慷慨激昂,橫刀笑對蒼天。歷史沒有辜負他,菜市口滾落的頭顱最終埋葬了最后一個封建王朝。譚嗣同真正賦予了死亡最偉大的意義,和他那位楚地先人屈原聲氣相通。
其二,可以傳承民族美德,汲取民族智慧,豐富審美體驗。
自古以來中華民族的人生觀念、審美、倫理都是通過傳統詩歌傳承下來的。中國沒有圣經,只有詩經。中華詩詞幫助人們創造和建立了一個“詩性世界”。在這個世界里,人們與天地萬物融為一體,實現了真正的“天人合一”。這也就是我們的民族為什么那么熱愛腳下的土地,那么熱愛自己的家鄉,那么熱愛自己的祖國。這是中華民族凝聚力的詩性因素,也是中華民族青春常在的詩性因子。“每逢佳節倍思親”,已成為民族的文化意識,深植在國民的溫馨記憶里。再比如親情、友情、愛情,在古典詩歌里都有淋漓盡致的表現。我們不妨讀一讀孟郊的《游子吟》,讀一讀杜甫的《贈衛八處士》,讀一讀李白的《長干行》,相信,其中真摯、質樸的美麗情感會打動我們每一位讀者。
中國古代經典詩詞包含了中華民族智慧。“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王之渙的這首詩,激勵一代又一代奮發有為的華夏兒女,去實現自身的生命價值。“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蘇軾的這首《題西林壁》,不知打開了多少人的眼界。它告訴人們不要被表面現象所蒙蔽,不要鉆牛角尖,要全面地、辯證地看問題的道理。
優秀的古典詩歌把古人生活中所能看到的景象,所能感受到的喜怒哀樂,所能感悟到的人生哲理,差不多都寫到了,而且寫得都非常精彩,值得我們潛心體會,反復誦讀,進而豐富我們的審美體驗。讀《春江花月夜》,我們能領略到一種美不勝收的春江月夜的自然景色;讀“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我們能體會到一種積極昂揚的人生態度;讀“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我們能體會到詩人憂國憂民的情懷;讀“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我們能感受到一種動人的思鄉之情;讀“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我們能體會到一種朋友深情;讀“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我們能領略到壯觀雄奇的塞外風光。
中華詩詞作為一種文化基因,已經留存在中華民族的血液里。優秀的傳統文化,具有永恒的魅力,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應當得到當代人的尊重與珍視。如何更好地發揚和傳承,是我們每一個教育工作者的責任和使命。
編輯:劉於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