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志民
【關鍵詞】 高中語文;閱讀教學;問題;
對策
【中圖分類號】 G63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
10—0084—01
一、高中語文閱讀教學存在的問題
1.閱讀對象局限于語文教材。語文教材是閱讀教學的載體,不少語文教師以授完語文教材來實現教學目標,學生的閱讀對象也大多局限于語文教材。其實教材只是起到例子的作用,其主要用途在于讓學生學會閱讀;而閱讀能力的提高離不開大量的閱讀實踐。張志公說:“語文這個工具,要掌握得好,運用得好,首先必須手中握有豐富的材料。貧乏,是語文能力的致命傷。”高中語文新課標規定“一年內課內自讀五部以上文學名著及其他讀物,總量不少于150萬字”。因此,只滿足于讀完教材中的課文顯然不能形成足量的語文積累,不利于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也不符合學生未來發展的需要。
2.教學內容局限于文本解讀。語文教材由一篇篇課文構成,閱讀教學普遍的做法是教師教課文,學生學課文;教師以講明白課文為要務,學生以聽明白課文為目標。這種閱讀教學往往只停留在習得知識、理解文本的層面上,忽視了閱讀方法的學習和閱讀能力的培養,不能讓學生從對課文的學習中舉一反三,從而使閱讀教學陷入費時多,成效差的困境。
3.教學方式傾向于以講代讀。因為閱讀教學內容局限于文本解讀,一堂語文課便由作者簡介、寫作背景、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寫作特點等教學內容構成。又因為學生課外閱讀的缺失,加上教學課時的限制,使得這些內容的教學大多只能靠教師的講解完成。于是閱讀教學往往成為教師的“一言堂”,即便有師生互動,也始終離不開教師對教學內容的預設——理解文意,作者的觀點、思想、情感和作品藝術特色。這種“注入式”教學方式,教師的單向講授占去了大量課堂時間,淡去了學生的獨立閱讀,忽視了學生的個性體驗,束縛了學生的多向思維,限制了學生的能力發展。
二、解決策略
1.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解放思想,大膽嘗試。魯迅先生曾說過:“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便也成了路。”語文學習,關鍵是看教師如何在課堂的四十五分鐘內,讓學生獲得更多理性和感性知識,即學有所獲。語文教師備課的過程,很大程度上就應該對教材作帶有教師本人鮮明的個性色彩的自我體驗與變角色解讀的過程,備課固然必須大量占有與課文相關的資料,使信息不著痕跡地巧妙“溶解”到課堂教學中去。教師則主要是從“教”的角度,考慮如何更好地引導學生進入文本,更好地對學生的人格構建、思維創新及能力養成等方面的培養,從而也使自己的課堂盡可能煥發出一些“藝術”的光澤。
2.不斷積累,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讀書破萬卷”,方能知事明理。在語文學習中,多讀、多記是大有益的。廣讀博覽雖然不能深思熟記,但是能對語感培養、藝術熏陶、性情陶冶形成合力,對語言、內容也能留下不同程度的再現。再記憶性還能組合、擴展為網絡式記憶,而且以記憶為主的閱讀,青少年時讀一遍勝過中老年時讀若干遍。閱讀引人入勝的美文華章,原是興致盎然的樂事,而過多的講讀分析,則會讓不喜愛超級思辨的少年學生不感興趣,甚至厭煩。所以,我們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安排一定的時間讓學生進行課外閱讀。當然,光讀書也很難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一定還要讓學生多積累,并做到“學而時習之”。積累得多了,學生的內心充實了,也就有了成就感,心情也會變得輕松愉快,自然也對語文產生了興趣。人們也常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樣也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這也正如孔子所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無論是對文章的形式還是內容,感性認識、直覺感悟,都是構建理性認識不可缺少的基礎,因而讀書必須重視積累。
3.把閱讀和寫作緊密結合起來,讓學生體會成功的愉悅。閱讀與寫作是緊密相連的。寫作能力提高了,會大大促進我們的閱讀能力。在閱讀中去拓展練習,讓學生去發現生活、理解生活,感受生活。學生感受生活的能力常常是在閱讀過程中逐步提高的。學生在閱讀作品的時候,常常會聯系實際,對號入座。這樣就會不斷產生聯想,于是就把知識性、文學性、趣味性聯系起來,把自己的閱讀能力體現在寫作能力上.從一定意義上來說,閱讀理解的主要目的之一是揭示人的自我存在,探求人生意義,展示對生存世界的理解。我們要充分認識并利用閱讀過程中蘊含的這種“自我”構成功能,促進自己與文章作者之間的感情交流,從而滿足精神的需要。
編輯:劉於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