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蘭
【關鍵詞】 教育;傾聽;習慣;方法;師生關系
【中圖分類號】 G625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10—0085—01
教育是雕塑心靈的藝術,真正的教育必然是從心與心的對話開始的,而心與心的對話又是從真誠的傾聽開始的,不會做一個真誠的傾聽者,絕對成不了一個合格的教育者。有這樣一句名言:這個世界上最得人緣的,不是會說話的人,而是懂得傾聽的人。教師和學生之間的感情,就是在互相傾聽中通過溝通和了解建立起來的。被學生愛戴的班主任,大都善于傾聽學生的心聲。筆者結合實踐,談談對如何傾聽孩子的心聲,讀懂孩子的思考。
一、教育孩子,必須從傾聽開始
如果孩子心目中有一些困擾能向愛自己的人說出來,通常問題就解決了一半。對孩子來說,隨時有人傾聽自己、關注自己,這是一種心理上的最大支持;把自己心中的煩惱表達出來并且不會得到嘲笑,這更是對問題的一種再認和靜化。孩子心中的煩惱就像一場暴雨后的水庫,大人的傾聽就像是打開了一道閘門,讓孩子心中的洪水緩緩流進大人那寬闊的胸膛。如果經常得不到發泄和疏通,孩子的心靈,這個還不堅固的小水庫就存在決堤的危險。 當然,傾聽孩子的談話也是一門藝術,也是有技巧的。首先應當注意自己的表情和動作。由于孩子往往個頭較低,大人應當蹲下來或坐下來,面對著自己的孩子,身體微向前傾,表情應當平靜、柔和,眼睛平視著他。很多時候,我們只管自己的“教”,卻忽視了孩子給予的反饋。不善于根據孩子的反饋信息及時調節教育內容、方式方法、節奏和步驟,這是需要注意的。
二、傾聽的習慣并非一朝一夕就能養成的
在平時的教學中,我覺得教師首先自己要學會傾聽學生的回答,傾聽學生的心情、態度等。讓我們的學生得到表達的機會,享受著被傾聽的愉悅,讓我們的學生感受到教師對他們的尊重,激發起上進的渴望。《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書對未來教師角色作了這樣的描述:“現在教師的職責已經由傳遞知識轉變為越來越多地激勵學生去思考。在課堂中,要想讓學生積極思考、勇于探索,教師就要善于傾聽 ,掌握傾聽的技巧,在傾聽中捕捉學生思維的閃光點,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并善于發現學生探討過程中富有價值和意義,充滿童趣的世界,及時給予肯定和鼓勵,使學生體驗到學習的快樂。對學生獨特的見解,要靈活應對,認真思考,深入了解,不能以成人的思想標準來衡量孩子的思想,不能將孩子童真的天性扼殺在萌芽階段。”我覺得這就是要求我們在向學生傳授知識的同時,用心去傾聽,了解他們的內心,關注他們的情感,尊重他們、理解他們。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心悅誠服,才能讓他們更愉快地投入到學習中去。
三、要教給學生傾聽的方法
教學生學會傾聽是教師的重要責任。教師在課堂上要求學生認真聽,可到底怎樣才算認真聽呢。一要專心,無論是聽老師講課,還是聽同學發言,腦子里不想其他事;二要耐心,不隨便插嘴,要聽完別人的話,才發表自己的意見。三要細心,當別人的發言有錯時,要求學生學會評價,做到不重復他人的意見,自己的意見要建立在他人發言的基礎上,或者提出更新穎的想法。四要虛心,當別人提出與自己不同的意見時,要能虛心接受,邊聽邊修正自己的觀點;五要用心,在聽取他人意見時不能盲從,要有選擇地接受,做到“說”、“聽”、“思”并重,相互促進,并教給學生一些方法。
四、要學會引導孩子
如果孩子在訴說時有不清楚的地方,可以讓孩子舉一些例子。孩子可能說“老師們都不喜歡我……”,父母可以很平靜地接著說“你怎么知道的?”或“你可不可以舉幾個例子”等,讓孩子說得更清楚、更具體一些。傾聽之后,了解了孩子的心事,更重要的就是和孩子一起探討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時千萬不能譏諷孩子的無知和瞎想,否則就會前功盡棄,孩子今后再也不敢跟父母交心了。父母可通過一些引導句子如“你打算怎么解決這個問題?”“咱們一起想想有沒有什么法子”等,來引導孩子自己動腦筋解決問題。
總之,學會傾聽,也就學會了尊重別人,學會了真誠處事,學會了關心,學會了與他人合作。學會傾聽,會使我們領悟到學生的潛能,體察到學生存在的問題;會使學生感覺到接納和包容,體驗到理解和信任。學會傾聽,會讓師生關系變得更加民主、和諧,會使課堂教學更加優化、更加精彩,為學生拓展出一片展示自我的自由天空。
編輯:蔡揚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