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旸等
摘 要:在信息技術革命的背景下,一種全新的組織形式—網絡虛擬組織正逐漸滲透到社會的每一個角落,并給高等教育帶來了新的嚴峻挑戰。本文梳理了組織的演進,分析了網絡虛擬組織的形成原因及特征,歸納了網絡虛擬組織對大學生組織歸屬感、虛擬領導力等方面的影響,并提出相關政策建議,以期在大學生成長成才的道路上對其進行更好的引導和培養。
關鍵詞:網絡虛擬組織;大學生;教育對策
組織的演進
1.傳統組織
我國古代就有“國人樹桑麻,習組織”的記載,這里的“組織”指的是編織、紡織,有按照一定的規律將事物分成縱橫不同的隔斷,并交織在一起之意。在國外,“組織”一詞源自器官,最初被用來解釋物。現代意義上的所謂組織,是指個體在社會群體交往活動中,為實現特定目的、協調個體間的行為,按照一定的關系建立起特定的規則,并經規范化、穩定化、形式化后形成的群體。西方工業文明時期,古典組織理論研究重點是組織的內部結構、運行模式和管理職能。[1]其理論以追求利益最大化為目標,提高效率為手段,使組織機構合理化為核心。有主張實行職能管理制以泰羅為代表的科學管理理論,有以大企業為研究對象以法約爾為代表的一般組織管理理論,也有以“組織理論之父”韋伯為代表的官僚制組織理論。
2.虛擬組織
20世紀八九十年代,人類社會步入知識經濟時代。1989年,在美國由國家工程院和國家科學院聯合舉辦的一次研討會上,首次提出了“虛擬組織”(Virtual Organization)概念。當時的涵義指的是一些企業為了滿足市場需求,通過信息技術共享技術、資金和人員,整合成一個跨地域、跨空間的臨時型網絡組織。虛擬組織是一種動態的聯盟。當特定目標出現時,虛擬組織開始組建、形成并運作;當特定目標、任務完成時,虛擬組織便告解體。
將目光轉移到大學校園里,同時存在著各類正式組織和非正式組織,如學校的黨、團組織,各院系、學生會、工會、班級、教研室等都是典型的正式組織。但基于共同的理想目標、興趣愛好、價值觀或相近的社會背景,使得非正式組織已越來越成為一種常態,如老鄉會、登山組織、學術沙龍、校園BBS、QQ群等。而這些正式和非正式組織,都有網絡化、虛擬化的趨勢,其最大的特點就是以互聯網為載體,產生了一大批網絡群體、虛擬群體、網絡社團、虛擬團隊、虛擬社區等。
3.大學生網絡虛擬組織及形成原因
所謂大學生網絡虛擬組織,是指基于共同的理想目標、相同的興趣愛好、相似的背景經歷,由大學生建立或參與的以網絡平臺為載體,以信息技術為手段的網絡組織,包括現實組織的網絡化和基于網絡誕生的組織。類型可分為“群”,如QQ群;“客”,如博客、微博;“吧”,如校園BBS;“面”,如社交網站;“游”,網絡游戲公會等。[2]
大學生內心想和外界交流的愿望是迫切的,但他們往往并不想只與某一個人進行單獨交流,這可能對一些人來說存在困難。以QQ 群為例,那些在里面很活躍、看似和誰都能搭上話的人,可能恰恰適合那些很少私聊并和其他人都比較陌生的人。多數大學生也表示,在虛擬組織中,成員哪怕在沒有直接互動的情況下,也很享受共用虛擬環境,體驗到高度的“社會臨場感”(Social Presence)。斯坦福大學帕洛阿爾托研究中心的團隊將這種現象稱為“一起各自玩”。實質上,這一過程恰恰滿足了大學生個體心理的需求。
大學生網絡虛擬組織的特點
1.社會圈子的強關系和弱關系
社會學中有“社會隔離”的概念,認為社會圈子存在一條不能隨意跨越的界限。在現實社會中,人和人構成一個個社會圈子,這些圈子雖有不同, 但受地域的限制,具有高度的同一性。一個人一旦被某個圈子排除出來,基本上其他的圈子也會在很短的時間內作出同樣的反應。
與此同時,不同的網絡虛擬組織載體給強關系或弱關系的產生提供了不同的土壤。在“人人網”等實名制的虛擬組織中,更傾向于產生強關系,好友之間互相結識,可能是同學、同事,這種維系不會輕易地改變,甚至進而深入到現實關系中。而弱關系更可能產生于豆瓣小組、微博小組等虛擬組織,成員間的紐帶相對復雜,可能是通過地理位置、一部好看的電影或是一篇不錯的文章而產生了互動和交流,多數情況下,相對脆弱的關系只是聊上兩句就“相忘于江湖”。
2.平等性和不平等性
在傳統組織里,社會人一般都承載了社會地位、社會角色等不同的社會屬性,這些社會屬性帶有很強的等級特征,人際互動由這些社會屬性所決定。對于網絡虛擬組織一般都會產生這樣的印象:網絡上都是人人平等、拒絕權威、去中心化的,個人和組織都可以平等地享有網絡上的資源。網絡的平等性使得一部分大學生體驗到在現實生活中難以體驗的平等關系。當然,網絡虛擬組織的領導者并不都是為了所謂的權力而去做“領導”或者“領袖”,更不會終身去做。在諸多校園BBS上,“維護版面(組織)秩序”“服務網友”幾乎是所有網絡虛擬組織領導者申請“版主”的理由之一。
然而,網絡的平等性是相對的,在各類網絡虛擬組織載體上,都會制定各種復雜的等級制度,這種制度的制定一方面是從總體上維持網絡虛擬組織的秩序,另一方面則是作為一種激勵手段不斷刺激用戶追逐更高等級。在校園BBS 里會有站務、區務、版務這一類的網絡身份,不同的身份擁有不同的權限和功能。在游戲里則是打怪升級,游戲玩家們一般認為“練級是游戲最讓人滿意的一種反饋形式”, 而在網絡游戲公會里,等級的劃分可能并不亞于一個現實成熟組織的組織架構。
3.線上的組織,線下的活動
利用網絡傳播的媒體特性,發起者渴望“召喚” 隨之帶來“響應”。通過參與網絡虛擬組織而參與該組織的線下活動也是一部分網絡人的需求,線下活動是網絡虛擬組織中的關系向現實關系轉化的關鍵點,相比于從網絡獲取的信息,大學生還是對面對面得到的信息更為信任,如果說網絡給關系的建立提供了機會,那么線下活動則是為關系的鞏固奠定了基礎。
目前來看,多數大學生均參與過各類網絡虛擬組織引發的線下活動,其中聚餐是最常見的方式。線下活動的廣泛參與度使其成為網絡虛擬組織與現實活動交互的主要表現形式。這對主動參與活動者來說,增加了他們參加線下活動的機會。目前,固然有許多充滿正能量且影響力較大的網絡學習團體、網絡公益組織等正進行著各類有益的線上及線下活動。值得關注的是,探討社會問題漸漸成為各網絡虛擬組織線下活動的基本議題之一,當然也有類似于“父母皆禍害”(Anti-Parents)這樣的豆瓣小組,其內容令人瞠目。
網絡虛擬組織對大學生的影響
1.看不見的影響
目前來看,大學生參與網絡虛擬組織的涉入率極高,“微時代”帶來移動化、即時化、互動性的生活方式,信息的裂變式傳播,使得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利用碎片化甚至“粉塵化”的時間參與網絡虛擬組織之中。而網絡虛擬組織先天具有的前所未有的開放性,給對傳統上被動接收的大學生群體進行了最大限度的解放,實現了信息的社會共享,并且正潛移默化地影響大學生衣食住行、學習、科研、戀愛、就業等方面。
一項對大學生參與網絡虛擬組織影響的調查顯示,網絡虛擬組織對大學生的影響維度大致可分為知識技能維度、人際交往維度、自我調節維度三方面。政治面貌是群眾的比黨員、非獨生子女比獨生子女更能從網絡虛擬組織中獲得知識技能;而工科專業學生,女生比男生、高年級比低年級的學生更能從網絡虛擬組織中獲得人際交往;而女生比男生、低年級比高年級的學生、學生干部、城市生源更能從網絡虛擬組織中得到自我調節。
2.看不見的組織歸屬感
在傳統的組織里,人們之間為了爭奪資源相互競爭主要依靠的是體力和腦力,組織要比個體更有力量,網絡虛擬組織則改變了這種狀況。假設大學生在通過電子手段進行交流時,他們所看到的僅僅是計算機屏幕。他們沒有機會利用面部表情、姿勢以及語音語調來表達自己的意思,所擁有的僅僅是字和詞。對于交流者來講,他所能夠感受到的也僅僅是這些字和詞。
在網絡虛擬組織中,組織成員之間的交流最大的特征是“空間感”的消失,交流環境由“場景”轉化為“屏幕+時間”,知覺者對被知覺者的認識主要是通過視覺和聽覺的部分來間接地、選擇性地感知的,而且這種感知是通過數字化處理過的,知覺和被知覺者一般不在同一個空間,交流的形式呈現為屏幕顯示,時間效應被強化。上述調查還顯示, 大學生群體中,男生比女生、參與過比沒有參與過QQ群、校園BBS、網絡游戲公會的大學生更不認為網絡虛擬組織有組織歸屬感。
3.看不見的領導力
盡管大學生在QQ群、校園BBS、人人小站、豆瓣小組、網絡游戲公會等常見網絡虛擬組織的參與度很高,但多數人并不活躍,只是簡單地瀏覽、潛水或者“輕交流”,其網絡行為和網絡意識更多的是受組織中的輿論領袖所影響。于是,在網絡虛擬組織中,適時地出現了這樣一類特殊群體,他們高度活躍,積極發表意見,并通過強大的人際影響力和號召力成為網絡輿論風向標,對于校園生活、社會熱點話題的輿論導向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力。
這種虛擬領導力,往往是在網絡中介因素的作用下,以網絡媒體為溝通媒介,是領導者管理并引導組織成員實現個人期望,繼而實現組織目標的一種能力。[3]“沉默的螺旋”理論很好地解釋了這一現象。在網絡虛擬組織中,充當輿論制造者的是少數積極用戶。從國內某知名高校BBS每天的“十大新聞” 形成及結果可以發現,主要的話題來源于幾個版塊,主要的內容集中在幾個問題上,主要的回帖力量也集中在少數積極用戶上。
對網絡虛擬組織中的大學生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對策
1. 高度重視,加強引導,構建新型校園實體組織社團模式
毋庸置疑的是,在經濟社會高度發展的今天,網絡已成為大學生主要生活方式之一,網絡虛擬組織的涉入率極高。但網絡上各種信息魚龍混雜,高校大學生網戀、網游上癮,甚至由此走向犯罪道路的案例也不勝枚舉。這就要求高校思政工作者在日常工作中要有針對性地加強大學生網絡文明和網絡道德教育,引導大學生自覺遵守國家有關法律法規,進一步提高大學生網絡信息識別能力。此外,大學校園內的各類實體組織和社團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當前的大學社團管理體制行政指令式管理色彩濃厚,不尊重社團的主體性,影響大學生社團參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4]。高校應建立具有較強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實體青年社團組織,充分發揮實體組織的開放性、包容性,以興趣團聚人心,發揮社團的全面育人作用,通過豐富多彩的活動以及相應的制度設計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鍛煉能力。
2. 轉變思路,提高認識,充分利用網絡虛擬組織優勢
高校思政工作者應充分認識到網絡虛擬組織已經成為大學生人際交往、知識獲取、發表見解等不可或缺的媒介和平臺。在日常思政教育過程中應牢牢抓住網絡思政的主陣地,提升思政教育的吸引力、交流互動性,以當代青年更為喜歡的話語方式,以鮮明的主題特色,吸引大學生參與進來,便于掌握學生思想動態,針對性地開展思想教育。在高校管理和教學中可以充分挖掘網絡虛擬組織在傳遞和交流信息、組織學生活動、及時了解學生動態等方面的功能。堅持網絡育人原則,將教務信息、學習資源、就業實習機會等關系學生切身利益的相關信息及時公開,形成學生的主動聚集,讓學生在輕松、自由的交流氛圍中,實實在在得到實惠,潛移默化地受到教育。
3. 創新形式,優化機制,加強實體組織與網絡虛擬組織聯系與合作
網絡虛擬組織的產生和發展打破了傳統學生社團、組織在聯結大學生中的唯一性。這就要求現存各類社團及大學生自主積極創新組織覆蓋方式,善于利用QQ、BBS、微博、微信等各類網絡平臺和載體來聯系青年學生,建立規模合適的網絡虛擬組織,把具有共同興趣愛好的青年團結起來。同時,應注意對網絡輿論領袖的培養,注意話語引導,充分發揮隊伍優勢,讓廣大共青團干部的工作觸角延伸到各類大學生網絡組織,主動設置議題、多用網絡話語,正確引導輿論[5]。此外,在各級各類實體組織或網絡虛擬組織中多開展有益的線下或線上活動,建設實體組織與網絡虛擬組織齊頭并進,滿足大學生多樣化的需求,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實效性。
文章系北京市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青年專項課題“首都大學生網絡虛擬組織及其管理策略研究”(CJA10242)和國家社科基金“十一五”規劃2009年度教育學重點課題“學生網絡生活方式的現狀調查與對策研究”項目(ACA090008)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周穎潔,張長立. 試析西方組織理論演變的歷史邏輯[J]. 現代管理科學,2007(5):68-69.
[2]張珂. 大學生網絡組織理論綜述[J]. 廣西青年干部學院學報,2011(4):39-41.
[3]孫也程,尚俊杰. 高校學生虛擬組織與虛擬領導力研究—以高校BBS 為例 [J].北京教育(高教版),2013(1):20-22.
[4]王功敏. 大學生網絡組織參與特征及引導管理對策—基于廣州市 8 所高校大學生的調研[J]. 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4(8):119-123.
[5]張彥,霍曉丹,孫也程. 高校網絡輿論狀況及輿論領袖的作用和特點[J]. 中國青年研究,2012(10):73-77.
(作者單位:汪 旸 北京中醫藥大學研究生工作部;尚俊杰,北京大學教育學院副院長)
[責任編輯:李藝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