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藝芳
摘要:“段落教學”是連接低年級字、詞、句訓練與高年級篇章訓練的“橋梁”,是閱讀教學的基本內容。第二學段的閱讀教學,必須重視“段落教學”。本文針對目前第二學段缺失“段落教學”的現狀,通過“依據課文的特點,整體把握中回歸段落教學;品味豐富的段式,理解內容中領會有序構段;發現語言的秘妙,體會涵義中學習多樣表達;增設段落的仿寫,學以致用中經歷言語實踐”四個維度將宏觀的把握與微觀的落實有機地結合起來,旨在讓學生在段落學習中言意兼得,提高素養。
關鍵詞:第二學段 段落教學 現狀 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2-1578(2015)06-0179-01
1 緣起:缺失“段落教學”,第二學段教學漸行漸遠
段落教學作為閱讀教學的內容之一,是一種客觀存在,它是連接低年級字詞句訓練與高年級篇章訓練的“橋梁”。可是,綜觀第二學段課堂教學,卻發現段落教學處在一個被“遺忘的角落”。
1.1目標不清,漠視段落
筆者聽一位教師在執教《花鐘》時,花了近20分鐘的課堂時間引導學生發現課文是按什么順序寫的,這樣寫有什么好處,卻將本文“段落”學習和語言積累的首要學段目標置于一旁。在實際教學中,類似這樣的現象屢見不鮮。究其原因,是教師對課程標準學段目標認識不到位,漠視了段落教學,教學目標設定過于精深化,以致于出現“中段高段化”的現象,直接影響了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
1.2空洞分析,淡化段落
聽中年級的課,發現教師經常這樣提問:“文章寫了什么?你從哪里看出來的?”學生往往將段落擱置一邊不聞不問,回答得很零碎,一篇篇文質兼美的課文被分解得支離破碎,誠然,閱讀就是要讀懂文字所表達的內容,但是這并不是教學的終極目標。淡化段落帶來的直接后果便是,學生語文能力難以提高。
1.3單講形式,孤立段落
因為教師對段落教學的回避以及認識不清,因此,在引導學生閱讀的過程中,遇到了一些“典型的語言現象”時,撇開理解文本內容的情境,開始引導學生針對語言形式,講解、分析、練習運用等。這種孤立了段落,單講形式的做法,學生學到的是呆板的語文知識,得到的是僵化的訓練。
2 審視:回避“段落教學”,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
“段落教學”從90年代的強勢地位,到如今成了被遺忘的角落,原因何在?
2.1零星出現的教材安排
以人教版課標教科書為例,第二學段四冊教材中,提示要進行段落教學的課文,僅有6篇,而且多側重于語言積累,側重于理解的只有2篇。有關典型自然段的結構,揣摩段落表達的練習,未見教材有什么編排。語文教科書對“段落”訓練的安排只是零星出現。于是,不少語文老師誤認為“段落”教學已不再是中年級閱讀教學的重點了。
2.2人煙稀少的課堂實踐
筆者從很多觀摩課中發現,中年級閱讀課的課例中幾乎看不到“段落”訓練的教學環節。從刊物上發表的教學設計與實錄上看,第二學段的課例能含有段落教學內容的也僅占少數。
3 呼喚:重視“段落教學”,第二學段教學必然回歸
“段落教學”是閱讀教學的基本內容,具有重要的作用,小學第二學段的閱讀教學,必須重視“段落教學”。
3.1“段落教學”,應是語文課程的理性回歸
段落教學作為閱讀教學的內容之一,是一種客觀存在,一味回避顯然不是一種理性的做法。新課程改革一直強調“以生為本”,段落教學就是以學生在第一學段獲得字詞句訓練的基礎上向第三學段學習篇章知識的過渡階段。重視段落教學,應該成為語文課程的一種理性回歸。
3.2“段落教學”,當是中段教學的本源任務
《語文課程標準》在第二、三學段分別提出“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了解事件梗概”“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等要求,這樣的目標不是短期能完成的,如果沒有“段落教學”作鋪墊,這些概括理解能力的培養難以達成。因此,段落教學應成為第二學段閱讀教學的根本任務。
綜上所述,重視并優化“段落教學”,是第二學段閱讀教學的必然回歸。
4 踐行:優化“段落教學”,言意兼得語味濃
優化第二學段的“段落教學”,就是讓學生在段落學習中,發展語言和思維,習得方法與能力。
4.1依據課文的特點,整體把握回歸段落學習
筆者認為,第二學段要突出段落教學,不是逢段必析,逢課必進行分段、歸納段意的訓練,而是根據課文的特點,突出訓練的重點。比如《掌聲》,筆者教學時,就抓住二、三自然段,體會英子受到同學們掌聲鼓勵,從猶豫到鎮定到感動的心理過程。
4.2品味豐富的段式,理解內容中領會有序構段
細讀文本,筆者發現:第二學段的并列段式一般分別說明或描寫了幾件事情,幾種情況或同一事物的幾個方面。他們之間有的沒有前后之分,可以互相調換,但是有些并列段中的句序有其精妙之處,可以利用這一點引導學生品味并幫助學生積累這樣的語段。筆者在教學《美麗的小興安嶺》時,引導學生感受了小興安嶺春天、夏天的美麗景色后,讓學生思考:這么美麗的景色,這么優美的段落,我們怎樣能快速地背下來。學生通過仔細讀后發現這兩段都是寫樹的,屬于并列的段式。理清順序后,學生會發現句與句之間聯系緊密,把“水”的形態變化寫得趣味盎然,在感受并列段式的意趣中也水到渠成地完成了積累語言的任務。
4.3增設段落的仿寫,學以致用中經歷言語實踐
葉圣陶指出:“語文教材無非是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成閱讀和作文的熟練技巧?!痹诘诙W段,除了指導學生寫好幾句話外,更應該增設一些段落的仿寫。比如,在學了《秋天的雨》后,就引導學生用總分式的段落寫《秋天的風》;學了《花鐘》,根據教師提供的詞語仿寫有序承接的段落,像這樣仿照課文中的構段方式進行練筆活動學習連句成段,既符合了第二學段的目標要求,又使學生從閱讀教學中學構段,學寫段,感到有法可依,也使學生對段的理解與認識在寫中得到進一步深化。
如何更好地優化“段落教學”,將是筆者不斷研究的話題,也需要筆者和廣大的語文教師進行更多的教學實踐,讓“段落教學”更扎實有效,真正讓學生在段落學習中言意兼得,提高素養。
參考文獻:
[1]羅先友主編.小學語文[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年7月.
[2]裴海安主編.語文教學通訊[M].語文報社.2011年10月.
[3]崔巒主編.小學語文教學[M].山西教育報刊社.2011年5月.
讀與寫·教育教學版2015年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