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月芳
(河津市職業中學,山西 河津 043300)
在教育改革的推動下,很多中職院校應運而生,但是當前中職院校教育教學方法存在一些問題,特別是某些中職院校存在“重專業課培養、輕基礎課程培養,重技能培養、輕素質培養”的教育觀偏差問題,對中職學校學生良好習慣養成、素質水平提升等能力全面發展非常不利。以中職學校語文基礎課程教學為例,中職語文課程教學手段、教學方法存在很多問題,亟須教師端正教學態度,對教學模式、方法進行改革,促進中職學生綜合能力水平提升。
在中職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當前仍習慣采用固有的、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帶領學生進行語文學習。教師既是課堂的主體又是課堂的主導,他們根據課本主導著教學內容,并以自己為主體向學生傳授語文課程需要掌握的知識、文化。這種傳統“傳授式”教學模式已不適應中職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和學習特點,是一種錯誤的語文教學模式。
中職語文教學存在“重教材、輕學生”的教學觀,一些中職語文教學中教師過分注重教材內容傳授,忽視學生學習發展水平和特點,造成學生對所學內容聽不懂、不感興趣現象。俗話說:“教材是死的,人是活的。”中職教育應更注重提高學生應用能力,中職語文教學中教師應注重語文教材給學生帶來的實效性、應用性方面的培養,根據學生特點選擇教材教授內容,而不是學生根據教材調整自己,改變學習。另一方面,中職語文教學中還存在教師只將教材內容的表面作為授課重點,而忽視教材內容內涵對學生思想、習慣養成等素質方面的影響,使學生在語文課堂學習中不能真正體會所學文章要傳達的思想感情內涵,在一定程度上違背語文教學培養學生良好素質的初衷。
中職語文教學存在教學方法單一、教學手段陳舊的問題。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動,雖然普通中學語文教學方法、模式都進行了改革,更注重學生間的互動、學生創新思維、語文思維能力的培養。但是,中職學校語文教學仍采用“教師講、學生聽”的傳統教學手段,教師將所學內容全部灌輸給學生之后,對學生習得情況不問、不究、不管的教學現象仍然存在。在教學方法上忽視語文課程學習給學生文化素質、道德水平方面產生的影響,大大降低語文課程教學價值。
中職學生語文學習成就感往往更能激發人的信心,從而讓人產生繼續學習、探索的欲望。所以,中職語文老師在平日教學中要有意無意地給語文學習有困難的學生設置一些較簡單的作業并督促幫助其完成,從而逐步提高語文學習難度,而不是“一口吃個胖子”。
例如:教師對作文有困難的初中生,可以采用逐步引導的方式,在自主抒寫語文作文的開始階段,首先為他們留一些簡單的命題作文,根據作文命題事先找一些有關的閱讀材料供學生閱讀,并開展自主探究活動,談談自己閱讀材料后的感想,教師根據學生的反饋及時做出肯定和引導;然后根據命題自主抒發感情,引導學生將想要抒發的感情總結成要點,羅列出來,在教師的指引下形成所需書寫文章的脈絡;最后,學生可以根據自己自主探索的文章脈絡進行作文寫作,使文章一氣呵成,收到良好的效果。這樣的語文作文教學方法可以有效樹立學生自信心,不會使學生在看到作文命題時產生摸不到頭腦、無從下筆的情況,還可以培養學生自主探索、自主組織文章脈絡的能力,養成正確的語文學習方式,提升語文學習興趣。
中職學生往往文化課水平較低,容易受到許多外界因素的影響,課堂中會產生注意力不集中,調動不起學習興趣的現象。在這種情況下,中職語文教師要想充分實現語文教學目標就需要轉變教學觀念,將一味的“傳授式”教學轉為“多元式”教學,使學生成為語文課堂的主體,使他們感受到自己在課堂中的存在感,進而調動中職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將注意力充分運用到語文課堂學習中。
例如: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開展多種教學活動,在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意識的同時,使學生養成良好學習方式,更好地運用到語文學習中。在教授艾青的《我愛這土地》這篇文章時可以將學生分組,引導學生有感情、分角色地朗讀課文。首先小組內部自主分配角色、自主練習朗讀,之后在課堂中進行小組和小組之間的比拼,讓學生自主投票選出真正朗讀出文章感情的小組,給予獎勵。這樣的教學方式既可以調動學生自主學習意識,又可以調動學生合作學習意識,在小組合作探討中找尋文章要表達的真正感情,并通過大家的合作朗讀達到學習效果,領會文章真正想要抒發的情感。另外,在這種教學方法的指引下還可以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有利于中職學生素質水平提升。
中職學校學生大多處于青春期階段,易受外界不良事件影響產生偏激情緒,中職語文教師不僅要將語文文化知識教授給他們,還應透過語文學習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道德觀,促進學生優良素質水平養成。
例如:中職語文教材中有很多記錄作者真實生活或者記敘偉人生活事跡的文章,中學語文教師要很好地利用這些課文,在對課文內容進行解讀的同時把課文要表達的積極思想及時傳達給學生,使學生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同時學習課文所要表達和發揚的思想。在學習課文《雷鋒的故事》時,教師在講授完課文內容后,可以在課堂中與學生互動,讓學生談談學完課文的感想和啟示,學生應該踴躍回答:“要向雷鋒叔叔學習,多做好事,幫助同學”,等等。教師可以抓住時機,開展“雷鋒周”的語文學習活動,讓學生在一周學習生活中記錄自己所做的好人好事、記錄同學所做的好人好事,在周末時形成隨感,下周語文課上和老師、同學一同分享。根據學生所學語文課文開展的“語文周”活動,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記憶,還可以將課文中的良好道德、正確思想進行有效傳播,在語文活動中培養學生發揚正確思想,養成良好習慣。
總之,我國教育改革開始更重視中、高職教育對學生專業性技能、動手操作能力的培養,中職學校語文教學也應如此。教師在將語文知識傳授給學生的同時,應注重對學生語文應用能力、素質水平、道德水平的培養。新時期,中職語文教師應適時對傳統語文教學方法、手段進行改革、創新,運用“多元式”教學方法進行語文教學,調動學生語文學習興趣,使語文課程學習成為中職學生學習其他專業課程的基礎和工具,從而進一步促進中職學生專業、素質水平整體提升。
[1]童素姬.差異教學如何體現在語文作業設計探究[J].小作家選刊,2012.
[2]呂鑫祥.高等職業教育教學理念的比較研究[J].職教論壇,2003.
[3]楊再隋,等.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學習與輔導.語文出版社,2002.1.
[4]楊妮.外語教師文化意識培養的研究[J].科技信息,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