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秀
摘要:過程戲劇是國外一種盛行的語言教學手段,但它在國內的語言教學中運用很少,與此相關的理論研究也很匱乏。基于此,以傳統戲劇為比較對象,探討二者的本質區別和教學模式,便于國內的語言教師對過程戲劇有較清楚的認識,對他們的語言教學有新的啟示。
關鍵詞:過程戲劇;傳統戲劇;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2.4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17836(2015)06005202
提到傳統戲劇,人們都很熟悉,如:莎士比亞的《羅密歐與朱麗葉》,巴金的《家》,曹禺的《雷雨》等等;過程戲劇在國內應用不多,盡管它與傳統戲劇共有“戲劇”一詞,但二者本質卻截然不同:傳統戲劇離不開劇本、演員、劇場和觀眾這四個要素;而過程戲劇只需要“演員”,它是國外語言教學中一種盛行的利用傳統戲劇技巧的教學媒介[1]。盡管二者都可用在語言教學中以強化學習者對目標語的應用,但其教學模式不同。 下面,筆者先略談一下過程戲劇的概念。
對于過程戲劇的定義,國外不同的學者(如:Kao和ONeill, Bowell和Heap, Cooney和Sawilosky, Rosenblatt, Bolton, Jackson等等)措詞不同,側重點也不同;但歸根結底其本質是相同的。例如,過程戲劇的創始人kao非常強調“process”這個詞,她認為此詞確實能展現事情的進展,而“product”這個詞只能呈現現成的作品。因此,她和ONeill(1998:12)把過程戲劇概括成如下文字:過程戲劇的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的洞察力和幫助他們了解自己以及他們所生活的世界,所以它不像簡單的即興練習,它所關注的戲劇世界的更廣更深層次的發展,而這個戲劇世界是由學生和教師憑借已有的生活經驗共同創造的,它最核心的特點是參與者對虛擬人物、虛擬情境的認同和推進。再如,Jackson (2000:38) 就指出:過程戲劇是教學方法,這種教學方法把學生融進一種充滿想象的、即興的、無劇本的場景中。總之,過程戲劇[2]是一種很強大的教學媒介,這種教學媒介能夠借助傳統戲劇的某些因素來激發學習者的想象力,幫助他們體驗學習的內容。
下面筆者就以傳統戲劇為比較對象,探討二者的本質區別和教學模式。
一、本質不同
“傳統戲劇是一門綜合性藝術,它包含了多種藝術因素,如:文學、舞蹈、建筑、音樂、繪畫和雕塑等。”(郭英德,2008:103)在國內,不同的學者從不同的角度來強調它的本質。朱壽桐(2013:18)認為傳統戲劇的本質可用四個詞概括:“演員、劇場、表演、觀眾”;范益松(2010)則指出傳統戲劇[3]首先是一種有劇本的戲劇,它強調演員在舞臺上的表演并且這種表演不能離開觀眾而生存。
與傳統戲劇不同,過程戲劇沒有現成的劇本,簡單地說,它就是由參與者根據所給的提示來即興表演。Kao和ONeill(1988:12)就曾指出,“過程戲劇的最大特點就是由參與者積極構造虛擬人物和場景”。其次,過程戲劇從一出生開始就與語言教學緊密相連,它沒有外在的觀眾,不像傳統戲劇那樣,無法離開觀眾而生存;這一點在Bowell和Heap(2013:6)給過程戲劇的定義中就能體現出來,“過程戲劇中外在的觀眾是不存在的”。第三,過程戲劇進行的場所不在舞臺,而在教學場所,更多的是在教室,它對外在的物質因素要求不高[4]。孫惠柱(2010)就提出只有當教育戲劇(在國外,也有把過程戲劇[5]稱為教育戲劇)中外在的物質因素最低化了,人的因素才能得到更多更全面的發展。
二、教學模式不同
正如過程戲劇是一種很有價值的教學媒介一樣,傳統戲劇也能應用于語言教學中用來提高學習者的語言能力和增強其學習動機[6]。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Boria(2003)就提出劇本在外語學習中起著很積極的作用;Cunico(2005:21)就認為劇本在外語學習中是一種“有待開發的資源”,因為它能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和增強學生的人際關系意識[7]。(2005:60)也證實“有劇本的戲劇活動很有利于英語作為二語和外語的學習者們,因為這些活動能夠使學生對劇本情節和人物獲得更清楚的理解從而提高他們的口語表達能力。”
盡管如此,過程戲劇和傳統戲劇在語言教學中的模式卻不相同。圖1是筆者根據張連躍(2013:24—25)在Bard學院的中文教學案例所歸納的傳統戲劇的教學模式。這個教學模式[8]是基于語言習得的整個過程,即:從“可理解性輸入”到“內化”再到“可理解性輸出”。(張連躍,2013:27)
圖2是應用過程戲劇的教學模式,它實際上是Kao和ONeill(1998:119)提出的以過程戲劇為媒介的二語課堂上學習者的發展模式。
根據以上兩個流程圖,我們很容易看出這兩個教學模式的最后一步是相同的,也就是對學習者的表演[9]做出反饋,但前兩個過程則完全不同。
第一,傳統戲劇在表演之前,學習者要學習和分析劇本以便他們能理解故事背景、人物語言及心理。這個輸入過程是從教師和劇本中獲得。而應用過程戲劇的第一步則是教師給出提示,拋出前文本,緊接著是學習者和教師一起討論創作劇本和人物。這個輸入過程是來自教師和同伴,過程也是互動性的[10]。
第二,應用傳統戲劇的第二過程是表演出劇本的內容。這個內化的過程注重學習者對劇本人物的模仿,并且越生動越好。換言之,學習者沒有必要創作新的故事情節,故事結局也是大家所熟悉的。而教師的角色則從第一步的講解者變成了觀眾。應用過程戲劇的第二個過程則完全不一樣,參與者們要充分發揮想象力,通過討論合作,通過他們的口頭語言、身體語言來展現一個完整的故事。在這個過程中,參與者們還可以通過再次討論, 即興創作新的角色、 新的情景和新的劇情小沖突。因此,它的結果是大家所不知的,而教師的角色在這個過程中始終是一個合作者[11]。
總之,這兩種教學模式都能提高學習者的語言能力。但相比于傳統戲劇,過程戲劇的要求更高,它的應用“更復雜,更即興,更靈活”(Kao & ONeill,1998:12)[12]。此外,過程戲劇也更能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作力,而這一點也正是我們中國當代教育改革的方向。
參考文獻:
[1]Boria, M.. Teaching language through literature[J].Tuttitalia,2003,(27):3—13.
[2]Bowell, P. & Heap, B.. Planning Process Drama[M].Oxon: Routledge,2013.
[3]Cunico, S.. Teaching language and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 through drama: Some suggestions for a neglected resource[J].Language Learning Journal,2005,(31):21—29.
[4], M.. Teaching English through literature[J].Journal of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Studies,2005,(2):53—66.
[5]Jackson, S.. Process drama: a special space and place for writing[J].The Reading Teacher,2000,54(1):38—51.
[6]張連躍.戲劇在二語教學中的整合功能——基于一項海外漢語教學的案例分析[J].語言教學與研究,2013,(1):23—30.
[7]Kao, S.M. & ONeill, C.. Words into Worlds: Learning a Second Language Through Process Drama[M].Ablex Publishing Corporation,1998.
[8]范益松.關于教育戲劇的思考[A].張生泉.教育戲劇的探索與實踐[C].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10:7—29.
[9]郭英德.傳統戲劇表演藝術傳承人的特性與功能[J].天津社會科學,2008,(3):103—107.
[10]孫惠柱.戲劇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A].張生泉.教育戲劇的探索與實踐[C].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10:1—6.
[11]周寧.劇本與劇場:戲劇及其研究的觀念與方法[J].文藝研究,1993,(4):97—107.
[12]朱壽桐.戲劇本質體認與中國現代戲劇的經典化運作[J].中國社會科學,2013,(1):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