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根學
摘 要:該文介紹了油后機收棉具有植株矮小、果枝節位高、成鈴高。催熟后,吐絮暢、集中、色白、產量高。效益比常規移栽投入比高0.38。為目前新形式下的棉農及棉花產業找出了一條出路,對穩定當地棉花面積也有一定的作用。
關鍵詞:油后機收棉;示范效果;關鍵技術
中圖分類號 S56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5)08-62-02
當前貴池區棉花生產仍然是傳統的精耕細作生產方式,勞動力成本越來越高,加之常規棉技術用工多、勞動強度大等因素,導致棉花規模化種植和經濟效益的提高受到了很大的限制。油后機械化直播棉種植方式可以大大降低育苗移栽成本,在高產優質的前提下,實行機械化采收進一步減少用工成本,降低勞動強度,增加農民收入,提高棉花生產效益。2014年在省農技推廣總站的引導下,在秋江街道棉花高產創建示范片進行了示范種植,效果明顯。
1 基本情況
1.1 示范點基本情況 示范點位于貴池區秋江街道幸福村,該村為貴池區典型的油棉種植模式,棉花主要推廣缽體育苗、免耕移栽、平衡施肥、全程調控、病蟲草害綜合防治及后期防早衰等先進實用技術,近幾年受天氣因素的影響,再加上勞動力工資在逐漸上升,棉花價格低迷,植棉效益越來越低,棉花種植管理粗放,單產水平有所下降,一般在200kg/667m2左右。
1.2 示范過程 示范面積0.23hm2,示范品種為機收50。油菜收獲后及時翻耕,按行距80cm整畦、種植密度6 000株/667m2[1],種植模式:行距為80cm,采取70cm+10cm種植模式,兩行之間之字形種植。5月26日按設計密度播種,每穴2粒,2~3葉期定苗,每穴留1株。施肥:子葉平展后,追施尿素5kg,氯化鉀3kg/667m2,定苗后施足底肥,每667m2施控釋肥40kg,在棉行間開溝深施。化調技術:6月18日棉花4~5片真葉時第1次化控,每667㎡用棉太金3mL,6月27日第2次化控用量為6mL/667m2,第3次在7月18日用棉太金為10mL/667m2,總用量為19mL/667m2。10月15日用乙烯利300mL/667m2,噻苯隆20g/667m2催熟。10月25日采收。病蟲草害按當時情況實施防治。
2 示范效果
2.1 植株矮小、果枝節位高,成鈴率高 9月15日調查顯示,機收棉平均株高為71.5cm,第1果枝節位為27.5cm(利于通風,減輕病蟲害),單株平均10.1果枝,平均成鈴數為8.7個,果節數為19.5個,成鈴率達到44.6%。棉鈴集中于第3~7果枝。
2.2 催熟快、吐絮暢、集中、色白 10月15日用乙烯利加噻苯隆進行催熟。3d后棉葉變黃脫落、開始吐絮,10月25日葉片基本脫落,棉鈴吐絮暢、集中且色白。
2.3 產量高、經濟比較效益高 11月5日對晾曬后的機收棉進行稱重,平均667m2產175.3kg,投入比為0.95,當地對照種植方式667m2產217.9kg,投入比0.58,高0.37。因此機收棉經濟效益高(表1)。
表1 機收棉經濟效益
[種植方式\&產量
(kg/667m2)\&產值
(元/667m2)\&種子費
(元/667m2)\&肥料
(元/667m2)\&農藥
(元/667m2)\&用工數
(個/667m2)\&用工費
(元/667m2)\&總成本
(元/667m2)\&利潤
(元/667m2)\&投入比\&機收棉\&175.3\&1051.8\&50\&135.7\&120\&8\&800\&1105.7\&-53.9\&0.95\&常規種植\&217.9\&1307.4\&50\&179.8\&170\&18.5\&1850\&2249.8\&-942.4\&0.58\&]
2.4 省工、省肥 機收棉主要用工為播種、病蟲害防治和平時管理,經測算用工數為8個,而常規種植棉主要用工為育苗、移栽、整枝、施肥、病蟲害防治及采收,經測算一般用工數為18.5個,每667m2機收棉比當地常規種植棉節省用工10.5個。機收棉用控失肥作基肥一次性施入,生育期間不需要再施肥,肥料總數量為48kg,肥料費用為135.7元,而當地種植棉需施蕾肥、花鈴肥、蓋鈴肥等,肥料總量為64.5kg,肥料費用為179.8元。機收棉節省肥料16.5kg,節省肥料投入44.1元。
2.5 熟期早、利于后茬作物獲得高產 機收棉噴施乙烯利和噻苯隆后,成熟早、采收集中,收獲后讓茬早,利于后茬油菜獲得豐收。
2.6 伏桃、早秋桃占主導,品質好 對機收棉產量結構調查可知,伏前桃沒有,伏桃占總桃數的67.1%,早秋桃占29.4%,遲秋桃占3.5%。產量主要為伏桃和早秋桃,遲秋桃少,棉花品質好。
3 關鍵技術
3.1 適時播種 油菜收割后,播種前淺翻1次,選擇晴天進行播種,每穴播種子2~3粒,出苗后及時防治蝸牛、小地老虎、盲蝽象為害。蝸牛用四聚乙醛(密度、蝸克星)、甲萘威·四聚乙醛拌細土,于傍晚均勻撒于棉株根部。2片真葉期定苗,每穴留1株壯苗。
3.2 施肥 子葉平展后,追施尿素5~7kg,氯化鉀3~5kg/667m2,定苗后施足底肥,每667m2施控釋肥40kg,在棉行間開溝深施。
3.3 及時化調 現蕾后第1次化調,每667m2用棉太金4mL,根據天氣和苗情,隔7~10d化調1次,用量逐漸增加,總量不超過20mL/667m2。
3.4 適時整枝打頂 堅持枝到不等時,時到不等枝的原則,8~10臺時打頂。
3.5 脫葉催熟 適時噴施脫葉催熟劑,一般在10月10~15日選擇晴天中午進行,每667m2噴施乙烯利300mL,脫吐隆20g/667m2,將其混合并兌水30kg,均勻噴施在葉面上。
4 結論及建議
4.1 機收棉矮小,便于管理操作 機收棉株型矮健,通過化控、打頂等技術,將株高嚴格控制在70-80cm之間,果枝10層左右較為理想,這樣既有一定的果層數,又能通風、透光、打藥、管理都方便。
4.2 機收棉需肥量小,施好控失肥,能確保高產 肥料是保證奪取高產的重要因素,由于機收棉需肥量相對較小,今年我們施用的控失型復合肥,效果好,肥效長,產量高,且中期不需要施肥,能夠促進早發,多結伏桃和早秋桃。
4.3 示范效果好,農民滿意度高 由于今年受天氣的影響,棉花產量較低,加上棉花用工多,今年棉花不實行最低價格收購,而又沒有直補,銷售價格低,棉農效益低。機收棉植株矮小、便于管理、又省工、省肥,參加觀摩后的農民反應好,滿意度高。
4.4 建議明年擴大示范面積,爭取實行機械采收 將示范效果進一步擴大,這樣給新形式下的棉農及棉花產業找出了一條出路,對穩定當地棉花面積也有一定的作用。
參考文獻
[1]胡杰,李大勇,鄧俊俊,等.江漢平原棉區適于機收的短季棉密度與化調試驗[J]棉花科學,vol.35,No.3,41-44.
[2]胡杰.江漢平原棉區油后直播短季棉品種示范效果[J].棉花科學,vol.34,No.2,42-44. (責編:吳祚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