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土壤與肥料學”是與農林業生產以及與土壤環境和水環境保護密切相關的一門學科,在土地面積日益減少、水環境問題日益突出的今天,指導高職學生認真學好該課程,培養學生接受“五水共治”的理念,自覺保護水環境與土壤資源,是新時期下依托水利行業高職院校責無旁貸的任務。在“五水共治”背景下,我們改革了課程內容,增加了農業面源污染防治的原理和技術。在教學方式上,我們加強了實驗教學,動員學生申報和參加與“五水共治”有關的項目和課題。并實行體驗式教學,以期激發學生參與“五水共治”的積極性。
關鍵詞:五水共治;土壤與肥料學;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 G712;S14-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5)08-152-02
浙江是著名水鄉,因水而名、因水而興、因水而美。水是生命之源、生產之要、生態之基?!拔逅仓巍笔侵钢挝鬯?、防洪水、排澇水、保供水、抓節水這5項?!拔逅仓巍笔钦憬∥≌谕瞥龅拇笳结?,也是推進浙江省新一輪改革發展的關鍵之策[1]。而“五水共治”中,治污先行。而治污的重點是治理點源污染和農業面源污染。
浙江同濟科技職業學院是由浙江省水利廳承辦,以水利水電職業教育為特色、以土木工程專業為主體、相關專業協調發展的全日制高等職業學院。學院于2006開辦設施農業技術專業,根據浙江省氣候特點和現代化農業發展現狀,確定了“特色性、復合型、技能型”人才培養目標,即在知識結構方面,使學生既懂農業又懂水利,既懂農藝生產又懂農業工程;在操作技能方面,使學生擁有噴滴灌設計施工、園藝生產技術以及農業設施設計、管理維護的能力。2010年11月,學院設施農業技術專業被確定為水利部“全國水利職業教育示范專業”[2]。
土壤與肥料學是與農林業生產以及環境保護密切相關的一門學科,研究的對象是植物、土壤和肥料及其相互關系[3]。在我校開辦的設施農業專業課程體系中,土壤與肥料學是重要的專業基礎課。它既有自身發展的理論體系,又有與環境治理與生產實際緊密聯系的實用價值。在土地面積日益減少、水環境問題日益突出的今天,指導高職學生認真學好土壤與肥料學課程,培養學生接受“五水共治”的理念,自覺保護水環境與土壤資源,是新時期下任課老師一項十分重要的任務 ?;谏鲜?,我們在該課程的內容和教學方式上作了一些改革。
1 改革課程內容
目前,由于過分施用化肥,農藥造成的農業面源污染日益加劇,造成了農產品品質變劣,河道與湖泊富營養化嚴重。因此,土壤與肥料學課程的任務,除了研究如何營造農作物優質高產所需要的最適土壤水、肥、氣、熱條件外,還必須研究人類農業活動引起的土壤環境質量變化,及其對土壤生產力、土壤生態功能、水環境及人體健康等產生的影響,并探索調節、控制、改善土壤質量和水環境的途徑、措施和方法。與傳統土壤與肥料學教材內容相比,我們增加了土壤污染與防治、人工濕地生態系統、水污染生態學等內容,在向學生講授土壤背景值、土壤環境容量、濕地、植物修復等知識點后,著重就土壤中污染物遷移轉化、土壤中有機物污染與土壤自凈能力和污染土壤修復技術與工程進行重點闡述。另外,由于土壤中C、N、S、P的生物地球化學循環亦關系大氣、水環境質量和人類的健康安全,所以亦安排學時就土壤非污染元素循環與環境質量的關系進行重點闡述。學習此部分內容對學生更好理解“五水共治、治污先行”、掌握及應用基礎土壤學知識來解決土壤環境污染問題以及水本污染問題具有重要意義。
另外,土壤水分是本學科中最為活躍的一個分支,在目前水資源匱乏條件下發展節水農業,提高旱地土壤水分利用率,是目前引人矚目的新課題。于是我們在講授“土壤水分”這一節時,除了著重介紹土壤水分運動與作物吸水外,還及時將我國旱地土壤水分狀況研究的現狀等介紹給學生,使學生認識到“五水共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 加強實驗教學
與本科教育相比,高職教育更注重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土壤與肥料學課程實踐性較強,必須在學校階段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而動手能力的培養只能通過學生在實驗室和野外的實驗才能進行。我們學院的主管部門是省水利廳,設施農業技術專業教師每年都從省水利廳申報成功很多與“五水共治”有關的項目,如“杭嘉湖區域農業面源污染控制的生態溝渠濕地工程學研究”,“浙江省飲用水水庫消落帶水環境效應及生態重建研究”,“土地利用方式對浙江省長潭水庫富營養化程度的影響”。我們積極動員學生參加教師的課題研究。學生的畢業論文選題也盡量結合指導老師的課題進行。另外,我們還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學院組織的向省教育廳申報的大學生創新項目。通過上述途經加強學生的動手能力,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五水共治”的理念,并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化為自覺的行動。由于學生在課題申報和參與中直接接觸到學科前沿,所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學生的分析問題和創新思維能力。
3 實行體驗式教學
我們盡量采用體驗式教學模式,設計各種教學情境,增加教學過程的趣味性,激發學生參與“五水共治”的積極性。首先我們在課堂中導入問題“什么是“五水共治”?”然后創設了“為什么要治污水”?“怎樣治污水”?我們在詳細講解了“五水共治”的內容后,在課堂上放映環保紀錄片“拯救生命之源”、“水問”,并播放了毛阿敏演唱的歌曲“找回鑒湖”,讓學生認識并體驗到治污水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接下來我們向學生導入了治污水的方法問題,在詳細地向學生講授“濕地”和“人工濕地”的概念時,重點介紹了基質和植物在降污中的作用機理,并帶學生考察了位于浙江省臺州境內的水流清澈見底的自然河道始豐溪,現場考察使學生明白了溪底的鵝卵石和細砂對污染物的吸附作用和生長于溪流中的水生植物如水楊柳、楓楊、狗牙根、落羽杉、蒲葦、五節芒對污水中氮、磷的吸附作用,以及溪流中的多次跌水充氧降污。最后將問題推給學生,讓學生根據“人工濕地”的降污機理,針對自己家鄉不同的點源污染和農業面源污染情況,設計多種多樣的降污方式。通過這樣的體驗式教學,使學生真正體會到了“五水共治、治污為先”的意義,畢業后自覺地投入到“五水共治”的活動中去。
4 結語
在當前浙江省“五水共治”攻堅戰正如火如荼進行的時候,作為依托省水利廳的高職院校,更是要把宣傳“五水共治”、實現“五水共治”作為自己責無旁貸的責任。設施農業專業的土壤與肥料學課程,只有進行相應的教學改革,才能使人才培養工作適應社會和經濟發展的要求?!巴寥琅c肥料學”是我校設施農業專業重要的專業課程,其教學不單單是傳授基礎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利用該學科原理與方法來發現和解決農業生產中的土壤與環境問題,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讓他們進入社會后更好地為實現“五水共治”貢獻自己的力量。
參考文獻
[1]鐘小代,水共治項目對流域經濟發展影響的定量分析[J].低碳世界,2014(9):82,83.
[2]陳海生,呂樂燕,高職院校設施農業技術“設施園藝”教學改革探索[J].安徽農學通報,2013,19(10):131,132.
[3]黃運湘,廖超林,尹力初,張楊珠. 《土壤學》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的改革與實踐[J].農業教育研究,2009(4):22-24.
(責編:徐煥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