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紅梅
在小學音樂教學中融合有效的舞蹈教學對學生的身心健康和智能的提高與發展有著積極的作用。少兒舞蹈從內容到形式都極為簡單、豐富、生動、活潑,符合小學生愛唱愛跳的心理和生理特點,備受學生青睞。
新課程改革以來,小學音樂教學更加注重學生的主觀體驗。舞動,作為藝術形式的一種,通過人體藝術來表現音樂的意蘊和情調,展示音樂藝術的生命力。在小學音樂教學中融入舞蹈元素,符合小學生愛動、好奇的天性,而舞蹈綜合唱、動、表演等多門藝術教學,對開發兒童智力,提高兒童身體素質與審美能力有著積極的作用。
一、融合舞蹈生活元素,喚起學生學習音樂的樂趣
小學生天性好動,熱愛新鮮事物,特別是低年級的學生。小學音樂教學者要善于利用學生此階段的性格特征進行“對癥”教學,讓學生在接觸一門新課程時,覺得有趣,主動參與到學習活動中。
兒歌音樂難度小,節奏易上口,在教學中配合有趣的肢體動作,學生在唱中舞動,形式活潑生動,既符合學生的愛動天性,又增加了學習的樂趣。
如在教學《快樂的小木匠》時,唱到歌詞“嚓嚓嚓嚓刨花兒飛,刨花兒飛,沙沙沙沙大鋸響,大鋸響,我是快樂的小木匠,嗨嗨,快樂的小木匠”時,教師可與學生一起做出刨木花兒和拉大鋸的動作,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尋找教學元素,與身邊的同伴一起,和著音樂的節奏舞動起來。簡單的幾個動作不僅讓學生體會到生活中的樂趣,更讓學生在美好的音樂與歌聲中感受到真摯的感情,在拉近師生、生生關系的同時,快樂地學會歌曲。
小學音樂教材中有許多以民族文化為基礎的歌謠,教師在進行這類歌曲教學時,可根據教材選擇具有鮮明特色的民族舞蹈動作和兒童熟悉的歌曲進行舞蹈動作設計,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歌舞《踢毽子》就是很好的寓學于樂的例子。該舞蹈運用藏族風格舞蹈中的顫膝律動元素,用踢毽子的運動形式讓孩子釋放天性,在舞動身體的活動中感受舞蹈、音樂的力量。在這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利用了大半時間與學生進行踢毽子練習,教導學生在練習顫踏時要提胯拎腰,雙腳交替踏地,小腿要主動抬提,毽子要盡量提高。然后,邊放音樂邊跟著節奏踢毽子,在舞蹈和音樂交融中感受藏族音樂舞蹈的鮮明節奏,民族韻味的純樸豪放。
二、融入舞蹈審美元素,培養學生藝術素養
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教會學生簡單的舞蹈動作以輔助音樂教學只是初步的,更重要的是要學生在音樂舞蹈學習中認同藝術的表現,逐漸了解音樂的世界。教師應該在教學中滲透舞蹈音樂知識文化,讓學生了解舞蹈與音樂的密切關系,培養其良好的藝術欣賞細胞和審美能力。
在學習《金孔雀輕輕跳》時,為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在學習新歌曲之前,教師可先給學生跳了一段有關動物的舞蹈,讓學生猜是什么動物。然后,教師再利用多媒體出示孔雀的圖片,讓學生聽著伴奏想象孔雀在音樂中翩翩起舞的意境,產生美的畫面。進而,讓學生跟隨自己學習正確的手勢—大拇指和食指捏緊,后面三個手指用勁立起。最后,學生和著節奏跳起孔雀舞,愉快地進行舞蹈游戲。
優美的舞蹈伴著音樂欣賞,讓學生第一感覺就喜歡上舞動音樂,提升學生對美的認識和追求。
三、融入舞蹈動作元素,增強學生自信心
在以人為本,全面提升學生的素養為目的的新課程改革中,將舞蹈融入音樂課堂,可以更好地為孩子提供一個表達自我、認識自我、提升自我的舞臺。
圍繞孩子們好動、好奇的天性進行教學一直是小學教育的教學方向,教師們要善于根據這一天性讓小孩子在課堂上動起來,而不是限制他們乖乖地坐在固定的座位上聽任說教。給孩子鼓勵、信心,他們才敢與你分享內心的情感世界。
《放牛山歌》是首充滿地方風味的歌曲,但是節奏和歌詞相對其他歌曲較難掌握,如果一味地把教學重心放在教授歌詞上,教學效果肯定不理想。教師可以這首歌曲融合舞蹈動作進行教學,即用舞動動作來解釋每句歌詞,既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把枯燥的課堂活躍化,也可以讓學生更清楚明了地理解歌詞意思。在唱到“太陽出來喲喂,照北喲巖,趕著那個牛兒啥上山來……”教師以身示范,以歌詞為依據自編舞蹈,學生看完后進行自我舞蹈編排。學生的表演自信、自然,在獲得音樂、舞蹈知識的同時,也大大地提升了學生的自信心和自我表達能力。
四、融入舞蹈情境元素,提升學生創造能力
音樂教學的主要目標是通過情感和多次認知感悟,使學生情感得到陶冶,身心和素質得到健康發展。在音樂教學中,教師應起組織者和引導者的作用,通過設定各種教學情境將音樂作品呈現給學生,通過聆聽歌曲、舞動身體讓學生感受音樂之美,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思維潛能。
在《森林的故事》一課中,教師可采取轉化音樂故事的教學方法。教學中提出問題:“森林里有很多小動物在一起玩耍,現在它們遇到了兇殘的獵人或者其他動物,它們會去向誰求救呢?”同學們立即七嘴八舌地討論了起來,有的說小猴子會去向大象求救,有的說孔雀去向長頸鹿求救。教師要求學生運用自己的創意,把“大鹿”的旋律組織起來,改編自己喜愛的動物歌詞,于是便有了“兔子快點快點進來”“烏龜快點快點進來”等新歌詞。隨后,教師給學生派發預先備好的各種小動物頭飾,讓學生模仿各種小動物在森林的種種行為動作,讓學生在最真實的情境中盡情地享受音樂,盡情地發揮自己的藝術天賦。這種方法讓學生在“玩”的過程中學會與人溝通,在溝通互動中增強團隊意識、合作意識,在合作和競賽中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在小學音樂教學中融合有效的舞蹈教學,對學生的身心健康和智能的提高與發展有著積極的作用。少兒舞蹈從內容到形式都極為簡單、豐富、生動、活潑,符合小學生愛唱愛跳的心理和生理特點,備受學生青睞。因此,作為少兒教育的啟蒙者,教師必須從美育角度出發,培養學生的音樂節奏感,提升他們的藝術素養和美學修養,挖掘他們潛在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作者單位:江蘇省如東縣青少年宮)
(責任編輯:任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