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新
(河南科技學院組織部,河南 新鄉 453003)
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的進程,高校學生規模的擴大,高校教師的數量也在不斷增長。據教育部2012年的統計數據,全國普通高校教職工人數已經達到225.44萬人,其中專任教師人數達到144.03萬人[1]。長期以來,高校教師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潛心治學、教書育人,默默耕耘、無私奉獻,為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做出了重要貢獻,贏得了全社會人民群眾的廣泛贊譽和普遍尊重。但由于市場經濟和社會變革轉型所帶來的負面影響,目前,高校部分教師存在重學歷、輕能力,重理論、輕實踐,重教書、輕育人,重科研、輕教學,重個人、輕集體,重生活、輕事業等“六重六輕”的錯誤觀念[2]。個別教師甚至理想信念模糊,教書育人意識淡薄,學術浮躁,師德失范,急功近利以致違法亂紀等,嚴重損害了高校教師的社會形象和職業聲譽。鄧小平同志指出:“一個學校能不能為社會主義建設培養合格的人才,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關鍵在教師”[3]。因而,師德建設是師資隊伍建設的核心,是高校教師教書育人的保證。高校工會作為高校的重要群眾組織,要發揮自身的組織和資源優勢,把師德建設作為新時期高校工會工作的第一要務,著力提高教職工隊伍的整體素質。
SWOT分析法又稱為態勢分析法。SWOT四個字母分別代表:優勢(Strength)、劣勢(Weakness)、機會(Opportunity)、威脅(Threat)。利用該方法可以從中找出對自己有利的、值得發揚的因素,以及對自己不利的、要避開的東西,發現存在的問題,找出解決辦法,并明確以后的發展方向,有利于領導者和管理者做出正確的決策和規劃[4]。
1、政治優勢。高校黨委歷來重視對工會工作的領導與支持。一般情況下,工會主席都由校黨委副書記兼任,并配有專職副主席和辦公室主任。因而,高校工會可以充分利用這一便利條件,把這一政治優勢轉化為工會履行職責、發揮作用的工作優勢,密切黨組織與教職工的聯系,鞏固黨的群眾基礎。
2、組織優勢。高校工會基層組織健全,遍布學校方方面面;高校所有教職員工都是工會會員,這就使得工會組織具有廣泛性、民主性、規范化的特點,體現出較強的凝聚力和堅定的群眾基礎。這就為開展師德建設實踐提供了堅強的組織保證和廣泛的群眾基礎。
3、職能優勢。高校工會是學校黨委聯系教職工的橋梁與紐帶,具有維護、建設、參與、教育四項職能,肩負著黨和群眾的重托。2011年教育部、中國教科文衛體工會全國委員會印發了《高等學校教師職業道德規范》,進一步明確了高校教師師德建設的內容,同時,也明確了高校工會在師德建設上的責任與義務。
4、陣地優勢。高校工會一般都擁有“教工之家”、社團俱樂部等文化陣地,可以通過開展趣味性、知識性、教育性于一體的群眾喜聞樂見的活動,寓教于樂,提升教職工的道德品行,激發他們教書育人的主觀能動性,促進教師職業道德建設,增強廣大教師教書育人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1、工作模式行政化。長期以來高校工會工作都是依據省教育工會和學校黨委的年度工作重點來制定自己的工作計劃,然后按照行政工作模式,通過會議、文件等形式來部署工作,通過檢查、考核來指導工作,通過領導、命令來推動工作。工會工作程序化、模式化,師德建設內容只要上級不部署,基層工會自然就淡忘無為。
2、工作地位附屬化。高校基層分會大多是兼職干部,工作干好干壞與自身發展沒有多大關系,因而部分工會干部工作上存在應付差事的現象。上級催一催,下面就動一動,工作沒有積極主動性。即使是校工會的專職干部,也存在“工會就是養老院”的思想,認為到工會工作的都是領導不重視的干部,因而工作起來存在惰性思維,工作能推就推,更何況抓師德都是得罪人的事,沒有抓好師德建設的內動力。
3、工作重點娛樂化。目前,高校工會工作存在一些誤區,認為工會工作任務就是發發福利,組織一些文體活動。工會有限的財力幾乎全部用于籃球、排球、唱歌、跳舞等文體活動,工會干部主要精力也為文體活動所牽累,其思維和工作重點還沒有從“重活動”轉變到“重參與”、“重維護”上來,還沒有把師德建設等放到重要位置。
4、工作創新依賴化。創新就是要解決前人沒有解決的問題,或者是對原有問題的重新審視后得出新的見解。師德問題雖是老問題,但它的解決之道需要有創新精神。現在許多工會干部受計劃經濟慣性思維影響,一提創新就向領導要政策,好像“領導多給點好政策,就可以搞好創新了”,自身缺乏“開拓創新”的勁頭。
1、黨和國家高度重視。2011年教育部、中國教科文衛體工會全國委員會以教人[2011]11號文印發了《高等學校教師職業道德規范》;2013年中共中央組織部、中共中央宣傳部、中共教育部黨組以黨組[2013]12號文印發了《關于加強和改進高校青年教師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見》;2014年教育部又專門以教師[2014]10號文印發了《教育部關于建立健全高校教師師德建設長效機制的意見》。國家有關部委先后三次發文強調高校師德建設問題,充分說明了黨和國家對此項工作的高度重視。
2、人民群眾熱切期盼。截至2013年,全國在校普通本專科生已達2391萬多人[5]。高校教師的職業道德如何,不僅是高校內部的事情,而且成為全國人民關注的熱點問題。高校教師的思想道德素質和職業道德水平,直接關系到千萬個青年大學生的健康成長,關系到億萬個家庭的熱切希望,關系到國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運。因而,努力提高高校教師的職業素質和師德水平,既是高等教育自身改革發展的內在需要,也是黨和人民對廣大高校教師的殷切期盼。
3、工會參與名正言順。2014年,教育部[2014]10號文件《教育部關于建立健全高校教師師德建設長效機制的意見》指出:“高校是師德建設的責任主體,主要負責人是師德建設的第一責任人。高校要明確師德建設的牽頭部門,成立組織、宣傳、紀檢監察、人事、教務、科研、工會、學術委員會等相關責任部門和組織協同配合的師德建設委員會;建立和完善黨委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院系具體落實、教師自我約束的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形成師德建設合力”。因而,教育工會參與師德建設名正言順。
1、社會轉型伴隨的負面影響。一是市場經濟負面效應的影響。市場經濟造成社會某些領域評價體系金錢化、收入差距擴大化、分配制度等級化,導致高校教師對傳統的理論教育與客觀的現實行為產生迷惑,多元化的價值取向缺乏思想道德修養,就有可能逐步形成拜金主義、功利主義思想。二是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社會法制的不健全、法治觀念的不徹底,造成社會生活中一些領域出現權錢交易、道德失范、知法犯法等現象,導致部分高校教師對學校正面教育與社會消極現象產生迷茫,嚴重削弱他們教書育人的積極性,甚至在不知不覺中被同化,出現消極腐敗現象。[6]
2、高校急功近利思想影響。一是高校發展上急功近利。許多高校領導把工作的重心放在科研、學科建設等方面,一門心思讓學校盡快上層次、上臺階,自己也好盡快出政績,對于師德建設等出力不討好的長線工作不愿做。二是師資引進上拔苗助長。許多高校為了滿足教學評估、升格、招生等硬性指標的需要,盲目追求學歷層次、科研成果等硬指標,對教師的師德、師風建設卻流于形式,沒有嚴格執行。三是師資培養上急于求成。為追求政績,要求教師快出成果、多出成果,忽略職業道德、科學素質培養,形成業務工作與思想素質一手硬、一手軟的現象,造成個別教師學術上弄虛作假等現象。
評價高校工會在師德建設上的作用可以用函數公式來表示:TUR=F(s,w)+Q(o,t)
在函數公式中TUR代表高校工會在師德建設上的作用(Trade Union’s Role of Teachers’Professional Ethics and Moral Construction in Universities),F,Q代表函數,s代表優勢(Strength),w代表劣勢(Weakness),o代表機會(Opportunity),t代表威脅(Threat)。
通過內部環境分析,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高校工會在師德建設上的作用和優勢是工會組織性質本身帶來的,是高校工會長期工作實踐的結晶,很大程度上是組織本身帶來的優勢,是永恒的、穩定的優勢。從劣勢上看,高校工會存在工作模式行政化、工作地位附屬化、工作重點娛樂化、工作創新依賴化,這些問題本身是工會組織內部的人為因素。只要工會組織理順內部的機制與體制,強化工會干部自身素質,這些人為因素一定能夠得到解決。綜合分析:高校工會在師德建設上的作用在內部環境方面優勢大于劣勢,整體處于優勢。即:F(s,w)>0。
從外部環境分析,高校師德建設已經引起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已經成為人民群眾關注的焦點,可以說高校師德建設已經到了非抓不可、必須一抓到底、抓好抓實的地步。教育部明文規定:高校主管部門要把師德建設擺在教師隊伍建設的首位,主要領導親自負責,并落實具體職能機構和人員。建立和完善師德建設督導評估制度,不斷加大督導檢查力度。在威脅方面,雖然社會改革轉型伴隨而來的不良影響在短時間內難于消除,但高校內部急功近利思想可以在教育部督導下,通過自身的努力下逐步消解。綜合分析:高校工會在師德建設上的作用在外部環境上機會大于威脅,整體處于戰略發展機遇期。即:Q(o,t)>0。因此,高校工會在師德建設上的作用在戰略選擇上處于第一象限,即處于增長型戰略。如圖所示。

SWOT分析定位圖
優良的師德傳統是一個學校發展的重要思想動力,高校教師師德高低,直接影響到高校發展前途,影響到素質教育的成敗,影響到科教興國戰略的步伐,關乎到社會主義事業未來發展。《高等學校教師職業道德規范》,為推動高校師德建設指明了方向與內容;《關于加強和改進高校青年教師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見》,為推動師德建設點明了重點區域和重點人群;《教育部關于建立健全高校教師師德建設長效機制的意見》,為高校師德建設提出了具體要求與舉措。高等教育系統各級工會組織要牢固樹立唱響師德建設的主旋律,積極構筑當代教師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理想信念;堅持師德為上,以立德樹人為出發點和立足點,找準與高校教師思想的共鳴點,增強高校師德建設的針對性和貼近性,培育高校教師高尚道德情操;堅持以人為本,關注高校教師發展訴求和價值愿望,落實高校教師主體地位,激發高校教師的責任感使命感;堅持改進創新,不斷探索新時期高校師德建設的規律特點,善于運用高校教師喜聞樂見的方式方法,增強高校師德建設的實際效果。如此,高校工會組織一定能在平凡的崗位上創造出不平凡的業績,高校教師也一定能夠成為受學生敬仰愛戴的品行之師,成為社會主義道德的示范者、誠信風尚的引領者、公平正義的維護者。
[1][5]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12年教育統計數據[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567/list.html
[2][6]張玉新.加強高校青年教師師德建設的思考[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1,(10中):80-81.
[3]鄧小平.在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一九七八年四月二十二日)[A].鄧小平文選(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89.
[4]王方華,呂蔚.企業戰略管理[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