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光權



【關鍵詞】有效探究 小學生 積極性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5)06A-0066-01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越來越多的教師開始注重對探究活動的創設,學生的主體性得到了確認和加強。然而,在教學實踐中,筆者發現不少探究活動僅限于動手操作,并未能讓學生觸及知識的深層。探究活動固然不少,但沒有引發學生的領悟。如何實施有效的課堂探究呢?筆者為此展開思考,現以自己的課堂實踐為例,談三點體會。
一、逼學生一把,使其自主探究
新課標明確指出,課堂是學生的課堂,教師要深入鉆研教材,通過多種形式將課堂激活,釋放和發揮學生的才能,展開自主探究??梢哉f,這是課堂改革的關鍵,需要教師創設寬松的教學環境,設計一些充滿挑戰性的問題,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多逼學生一把,提升學生的自主探究意識和能力。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五年級數學上冊《小數乘小數》時,為了讓學生自主參與探究活動,筆者特意設置了這樣的問題:“看誰能夠用多種方法快速算出0.8×0.2。”讓學生展開討論交流。有的學生提出:“可以將這個算式比作求長方形的面積,長為0.8米,也就是8分米,寬為0.2米,也就是2分米,這樣就可以得到面積為8×2=16平方分米,即0.16平方米?!边@是根據面積單位的換算得到的結果。筆者繼續引導:“能否用小數化整數的方法來解決?”學生提出:“可以將0.8和0.2都擴大10倍,變成8和2,這樣積就擴大了100倍,必須縮小100倍,結果才能不變,因此16除以100等于0.16。”筆者繼續引導:“能否將小數在長方形中通過畫圖然后進行計算?”學生認為可以將長方形平分為10等分,這樣0.8就是,然后再將這平分為10等分,涂出其中的2份,就是,由此得到結果為0.8×0.2=×==0.16。此時,筆者繼續追問:“這幾種方法有何不同?你發現了什么?”學生認為,將小數轉化為學過的整數進行計算,能夠更好、更快地計算出結果。
二、重在明算理,注重數學本質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常有這樣的現象:學生在課堂上聽懂了,但在做題時卻糊里糊涂。為何會出現這樣的情況?主要是學生沒有明白算理,對數學理論似懂非懂,一知半解。因此,在設計數學探究時,教師要從數學的本質出發,讓學生探明算理的來源,知道“為什么是這樣而不是那樣”,加強知識間的聯系,建構知識系統。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五年級數學下冊《異分母分數的加減法》時,為了讓學生能夠在深刻理解轉化思想的基礎上理解通分的算理,筆者進行了兩個層次的引導:先讓學生通過折紙計算分數和分數之和,然后思考:你是怎么算出來的?學生一邊動手一邊思考,發現將一張紙平分成5等分,就是其中的一份,就是其中的2份,將這1份和2份相加,就是3份,因而可得+=。此時筆者順著學生的思路再次引導:為什么分子可以相加?有什么規律?學生認為,這兩個分數分母相同,也就是分數單位相同,因而可以分子相加。
接下來筆者進入第二個層次的引導:計算+,和剛才的算式相比有什么不同?能否分母相加?為什么?學生認為不能相加,因為和的分數單位不相同。如何計算呢?學生展開探究,認為將一張紙分成4等分,在其中一份上涂顏色,再在另2份上涂顏色,這樣就得到。因此,在計算這個分數算式時,可以先將變成和一樣的分數單位,再將分子相加了,即+=。這樣,學生不但習得了分數通分的原理,而且通過動手實踐體驗到了分數通分的必要性,對數學本質有了深刻的理解,從而提升了學習數學的自信心。
三、導在關鍵處,滲透數學思想
小學數學教學中,滲透數學思想是一個不可忽略的環節。教師要重視學生數學思想的引導,在問題的關鍵處幫助學生揭示數學思想,理清思路,學會運用數學的思維來解決問題。
例如,在教學《異分母分數的加減法》時,學生掌握了通分的原則后,筆者引導學生思考:想一想,在整個探究過程中你發現了什么規律?學生認為,分母不同的兩個分數不能直接進行加減計算,要通過轉化的思想,將其轉化為同一個分數單位的分數。筆者讓學生展開探究:你還能運用轉化思想來進行異分母分數計算嗎?學生提出,可以將兩個分母不同的分數轉化為小數進行計算。筆者讓學生思考:為什么要轉化為小數?學生認為,只有單位相同才能相加,將分數轉化為小數,就是轉化成相同的單位。筆者再次追問:在我們學過的計算方法里,哪些是運用轉化思想的?學生經過探究理解了整數相同數位的對齊,小數的小數點對齊,這些都是基于將數學轉化為統一標準這個數學思想而來的。
這樣,學生從探究中深刻領悟數學思想方法,并體會到數學思想的運用策略,有效提升了數學思維能力。
(責編 林 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