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燕
【關鍵詞】初中語文 分層教學法 應用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5)06A-0073-01
分層教學法,簡而言之,就是教師從班級整體的角度來考慮教學目標和教學進度的實現,并結合班級學生的整體水平,學生的學習程度、性格特點等差異進行分組,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有針對性地教學,使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得到有效滿足,學習能力能夠得到有效提高。筆者認為,分層教學法可以從學生群體、教學目標、教學問題以及課后作業這四個方面來展開應用。
一、“學生分層”是前提條件
“學生分層”就是要求教師依據學生學習能力的高低進行分組。一般可將學生分為A、B、C三個層次的小組:學習能力差、不能正常完成學習任務的“學困生”歸入C組;學習能力一般、能夠完成學習任務的中等生歸入B組;學習能力強、求知欲高、學習任務完成得游刃有余的優秀生歸入A組。在教學中,教師對A組學生可采取“特別引導”的方式,引導學生個體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學習潛力;對B組學生采用“自主互動”的方式,鼓勵學生遇到學習疑難處時與其他學生一起攻克難關;對C組學生可采取“直接輔導”的方式,幫助他們理解、消化學習內容,跟上班級整體教學進度。教師在分組時還要考慮學生們的性格特點,如把不善于交流溝通的學生安排到學習氣氛活躍的小組中,把學習被動的學生安排到學習氣氛主動的小組中,這樣可以使學生受到周圍其他人的影響,沉悶的學生變得活躍,被動學習的學生變得主動,真正融入小組活動中去。值得注意的是,學生的分組情況是相對的、動態的,學生的情況有所變化時,教師還應及時進行調整。
二、“目標分層”是關鍵環節
學生分層確定后,教師就可以依據教學大綱,針對學生的不同層次來設置不同難度的教學目標。例如,筆者在講授人教版九年級語文上冊《囚綠記》一課時,把教學目標設置成三個梯度:首先是面對全體學生的普遍要求,即解決生字、生詞,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課文,能夠理解擬人、比喻等修辭手法在課文中的應用。其次是面對B組學生和A組學生的拔高性要求,學生能夠緊扣課文中的關鍵字、詞、句領悟課文語言描寫的含蓄優美意境,掌握寓情于景的寫作技巧。最后是面對A組學生的開放性要求,要能夠掌握圈點批注的讀書方法,用以拓展性賞讀與《囚綠記》題材相似的文章,并提交讀書報告。“目標分層”教學方式的運用可以更好地體現學生學習的差異性,有利于達到差異化推進教學的預期目標。
三、“問題分層”是主要手段
在提問中實施分層教學法,就是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不同的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學習信心。例如,筆者在講授人教版九年級語文下冊《孔乙己》一課時設置了分層提問:要求C組學生從課文描寫去探究孔乙己性格中的矛盾表現。要求B組學生挖掘孔乙己矛盾表現的思想根源和社會根源,學生之間可進行討論交流,教師積極引導。要求A組學生根據B組和C組學生回答的問題歸納孔乙己的性格,要求學生不僅要看到孔乙己的缺點,也要挖掘孔乙己身上的“閃光點”。由于設置的問題考慮到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水平,具有明顯的針對性,學生經過思考基本上都可以回答出來,獲得了成功的滿足感,對學生學習形成了一定的驅動力。
四、“作業分層”是有效補充
筆者在教學實踐中發現,如果對A、B、C三組學生布置同樣的作業并作統一要求,必然造成C組學生“受不了”,B組學生“一般飽”,A組學生“吃不飽”。由此,筆者在布置作業時也進行了分層,實現分層教學的有效延續,對課堂分層教學實踐成果進行補充、鞏固。如針對C組學生可布置教材內的課后習題或安排與課文有關的訓練,促進學生掌握相關知識,跟上班級的整體學習進度。針對B組學生可布置補充閱讀或發散性思維的作業,如要求學生閱讀四大名著節選,在閱讀后撰寫讀書報告等。針對A組學生可要求熟練運用學到的知識進行二次建構,拓展學習內涵,比如將學過的某一篇古詩詞改寫成現代文等。
在分層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以學生學情為基礎,在師生互動中查漏補缺,促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夠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縮小班級里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差距,實現學生學習的共同進步。
(責編 楊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