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慶媛
鄉鎮人民政府是我國最基層的政權組織。鄉鎮檔案工作是鄉鎮黨委、政府的一項重要的基礎性工作,真實的記錄著鎮村經濟社會的發展歷程,是農村經濟發展不可缺少的信息資源和重要依據見證。筆者自2008年工作至今,一直在鎮黨政辦公室工作,在接觸檔案管理工作中,發現鄉鎮的檔案管理工作還存在著諸多不容忽視的問題,不利于檔案工作的健康持續發展。
一、鄉鎮檔案工作基本現狀
1、檔案意識淡薄,領導重視不夠。在鄉鎮,黨政一把手檔案意識強與弱,直接關系著鄉鎮檔案工作的好壞。鄉鎮工作的考核一般是對稅收、統計指標、農業農村特色工作等綜合考評排名次,檔案工作不納入考核范圍,不是年終考核的硬性指標,這就導致了黨政領導對這塊工作疏于管理, 更不用提及長遠規劃和推進檔案現代化管理水平上去考慮加以謀劃了。普遍是按要求明確分管副職, 副職往往分而不管,兼而不顧,真正能履行職責,能問一問,管一管檔案工作的卻為數不多。檔案員,也只是簡單地把一年的文件材料收集一下, 裝訂一下,如果沒有上級檔案部門檢查就很少問津了。
2、基礎建設滯后,室藏檔案貧乏。鄉鎮的財力比較匱乏,辦公經費一般用于重要所、站、辦的辦公設備維護及更新,缺經費,缺庫房,缺設備導致檔案的保管條件簡單,嚴重影響著檔案安全。并且室藏檔案貧乏,翻閱歷年檔案資料,發現只是對上級紅頭文件、本級發文進行收集,缺乏反映本鄉鎮工作活動、大事、要事專項檔案影像資料、尤其缺少圖片、光盤等影像資料和在科技比較發達的今天應該普遍常見的電子檔案等。
3、制度不健全,管理不規范。鄉鎮的檔案工作基本處于松弛狀態,雖然也按照規定建立了檔案室、制定了檔案管理制度,但工作流于形式,缺乏有效的管理機制,管理不規范,不嚴格,職責不明確,任務不落實,人員不到位。檔案員多是由黨政辦工作人員兼任,一般還會負責其他工作,往往是工作量多而無暇顧及檔案工作;檔案工作人員變動也比較頻繁,在人事調整時,黨政領導意識里將檔案崗位作為身體多病、待退休、待生小孩人員等“特殊人”的“過渡崗”;缺乏必要的職業素質、基本技能,且交接頻繁,導致檔案管理不嚴,措施不當,擱置混亂,在查閱檔案中,發現對檔案疏于整理,存在殘缺斷頁、丟失損毀現象。
二、加強鄉鎮檔案機構工作的思考
《檔案法》規定:“鄉、民族鄉、鎮人民政府應當指定人員負責保管本機關的檔案,并對所屬單位的檔案工作實行監督和指導”, 在新的歷史時期,鄉鎮檔案工作應與時俱進,要不斷創新服務,使其服務形式與內容進一步多樣化,不僅要讓鄉鎮檔案機構成為鄉鎮檔案安全保管基地,還應拓展檔案的服務功能和檔案價值的開發利用。
1、在檔案工作上要培養三種意識。一是黨政領導的檔案意識,真正從思想上重視檔案工作,只要領導重視檔案工作,親自抓、常抓不懈,鄉鎮檔案事業才能健康快速發展;二是檔案形成者的歸檔意識,檔案形成者要認識到檔案材料的查考憑證作用,在工作中隨時注意歸檔材料的積累,對具有保存價值的文件材料,力求做到準確、完備、齊全;三是檔案管理者的管理意識,鄉鎮檔案工作是基層檔案工作的一個縮影,對鄉鎮檔案管理需要多頭并舉,多管齊下,下大氣力,針對鄉鎮檔案人員變動頻繁、流動性大的特點,要因人而宜,提前培訓調整,激發檔案管理者熱愛本職、愛崗敬業、吃苦耐勞、無私奉獻的精神,才能樂此不疲、不厭其煩地做好檔案管理工作。總之,鄉鎮檔案機構應當是鄉鎮檔案事業發展的推動者、實踐者,只要大家都把檔案工作當成一項事業來抓,那么檔案工作就一定會飛躍快速的發展。
2、在檔案價值上挖掘兩個外延。一是開展現行文件閱覽外延服務,上級來文涉及到農民切身利益的,如:惠民政策、新頒布修改的法律法規、征地公示、占地樹補償標準、土地承包流轉、工程項目等與村民密切相關的非涉密的,可以借助便民服務站這一開放平臺及時公開,密切基層政府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目前,在鄉鎮“一站式”便民服務站已經運行成熟,加上,村公章鎮代管制度的施行,在便民服務站利用現有的人、物資源可以很好的開展此項服務。二是發揮現有檔案外延價值。在經濟發展新常態和京津冀一體化協同發展的大局下,可以利用轄區內風土人情、重大歷史事件檔案這一不可多得的寶貴遺產和精神文化財富,做大文化、旅游產業。例如,利用鎮域內明長城古跡,發展長城沿線生態游;利用鎮內抗日戰爭記載,開展愛國文化教育等,從而形成一定的社會價值和經濟效益。
(作者單位:興隆縣孤山子鎮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