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冬梅 吳心弘



[內容摘要]本文采用兩階段模型,基于我國代表性大宗進口商品2000-2013年的月度數據,研究了匯率波動向進口價格的傳遞效應、其動態趨勢及宏微觀成因。研究發現,匯率波動對我國大宗進口商品價格的影響均為不完全傳遞,長期傳遞率僅為0.3左右,其程度因商品而異;滾動回歸顯示2008年以后匯率傳遞率呈下降趨勢,表明人民幣的緩慢升值并沒有帶來大宗進口商品人民幣價格的同步下降。究其原因,大宗商品匯率傳遞率主要受到宏觀因素而非微觀行業因素的影響,近年傳遞率下降可由貨幣供給量較快上升、持續的經濟增長予以解釋,僅在原油的例子中發現進口原油所占市場份額上升對匯率傳遞率下降有顯著影響。
[關鍵詞]匯率傳遞;進口價格;大宗商品
[中圖分類號]F83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8306(2015)03-0045-11
一、引言
我國是全球最主要的大宗商品消費國,對能源、基礎原材料和農產品需求的持續增加,使得大宗商品進口量快速上升,我國已成為鐵礦石、原油等多種商品的全球最主要進口國。2013年我國鐵礦石進口占全球進口總量的62%,2013年12月僅一個月我國進口原油2678萬噸,是全球原油庫存的4.74%,2014年下半年全球原油需求下降,我國原油月平均進口量仍保持在2489萬噸。
然而大宗商品進口價格的上漲幅度遠遠超過數量增長。2013年12月我國進口原油的數量和金額分別是2000年1月的6倍和25倍,大豆對應的數據是24.5倍和68.5倍。中國逐漸成為大宗商品最大的買家,但卻在進口議價上處于被動地位,由此引發對大宗商品定價權的討論。定價權只是一個籠統的概念,反映的是商品交易各方在不同的市場結構中的定價行為,而匯率傳遞為研究大宗商品的進口價格決定提供了一個重要的理論視角。
匯率傳遞理論主要基于廠商在特定市場環境中的定價行為,研究匯率沖擊向貿易品進口價格的傳遞效應,傳遞效應的大小反映了商品交易市場的分割程度、壟斷力量的大小、廠商依市定價的能力等。傳統開放宏觀經濟學認為,大宗商品較普通制造業產品更符合“一價定律”,匯率沖擊將完全傳遞到進口價格上。據此,2005年7月匯改至2013年年底人民幣名義有效匯率上升約30%,其他條件不變,大宗商品人民幣價格理應出現等幅的下降,而且應表現出較強的粘性。然而對代表性大宗商品的初步研究表明,進口價格并未跟隨人民幣升值同步下降,大宗商品進口商擁有一定的壟斷力量,并根據中國市場特定需求實施“依市定價”。
本文將對原油、鐵礦石和大豆這三類代表陛大宗進口商品動態匯率傳遞率進行估計,從宏觀和微觀行業角度對匯率傳遞效應的動態變化予以解釋,最終從成本、需求、貨幣和匯率等角度來理解我國大宗商品進口價格的決定。
二、文獻回顧
匯率傳遞是指匯率沖擊導致貿易品以銷售地貨幣計價價格變動的現象,通常用傳遞率衡量匯率傳遞程度的大小。大量關于匯率不完全傳遞的文獻認為,當市場是分割的,商品具有差異性、市場競爭不充分、交易成本中包含較多不可貿易成分時,“一價定律”不存在,廠商根據不同市場的需求函數實施價格歧視。具體地,廠商根據其在特定市場結構下的最優定價策略,決定是否對匯率沖擊做出價格調整:如廠商通過成本加成吸收匯率波動,不改變銷售價格,為匯率零傳遞;如廠商及時調價以反映匯率波動,為完全傳遞;介于兩者之間,為匯率不完全傳遞。
對匯率傳遞的解釋主要基于微觀產業組織理論。學者從依市定價行為、負的成本加成價格彈性、市場結構、沉沒成本和菜單成本、計價貨幣等不同角度提出解釋,使得匯率不完全傳遞得到廣泛的證實。但匯率不完全傳遞的程度因商品而存在較大的差異,匯率傳遞的這種商品間異質性內生于廠商微觀定價行為,受市場壟斷程度(如單個廠商市場份額)、產品可替代性、進口投入占總成本比重、邊際成本產出彈性等行業因素的影響。上述各因素同時作用于廠商,特定商品的匯率傳遞效應取決于何種影響占主導地位,由此形成了學者多元化、不盡一致甚至相反的研究成果。以產品可替代性為例,Yang認為商品替代性越強,消費者越容易從國外產品轉向國內產品,傳遞率也越低。Maria-Dolores卻認為商品同質性強的大宗商品傳遞率較高,而高度差異化的制成品傳遞率較低。如果“同質性強”的商品“替代性”也強的話,那么上述觀點并不一致。
近年來進口國貨幣政策環境等宏觀因素也逐漸被納入不完全傳遞成因分析中。Taylor認為低通脹降低廠商成本和價格變動預期,導致較低的匯率傳遞率。Dev-ereux and Yetman發現當通脹率上升時,進口傳遞率以非線性方式上升。Marazzi and Sheets總結認為特定商品的匯率傳遞率主要受微觀因素影響,但宏觀因素會影響傳遞率的演變。
國內關于匯率傳遞的研究大多證實了匯率向貿易品價格的不完全傳遞,且行業差異顯著,但對匯率傳遞本身及商品間異質性的成因研究不足。胡冬梅和潘世明基于18個行業進口品的研究,認為資源密集和低技術制成品傳遞率低于高技術制成品;王晉斌和李南測算得出基礎產品和原材料進口傳遞率低于工業品的結論,萬曉莉等卻發現資源類產品的傳遞率較高;倪克勤和曹偉研究了進口匯率傳遞率的動態變化及其成因,但僅從宏觀角度進行了討論。在進口大宗商品價格與匯率關系的專項研究上,已有的研究結論差異較大,張曉莉和馬賽發現人民幣升值反而導致農產品價格上升,曹偉等研究了1995-2009年原油進口匯率傳遞率的動態變化,得出傳遞率時大時小的結論。
本文認為大宗商品交易量巨大、信息透明、標準化程度高、國際套利阻力小,具有較特殊的微觀行業結構;從宏觀上看,它們是重要的工業原料和生活物資,其價格波動以較高的比例直接或間接進入PPI和CPI統計,對企業經營效益影響較大,進而與宏觀經濟及政策之間存在交互影響。因此,單獨從微觀或宏觀角度的研究都不足以把握大宗商品匯率傳遞效應。因此,本文擬基于Yang提出的兩階段模型,同時考慮微觀行業因素和宏觀因素,對匯率傳遞率及其動態變化的成因進行研究。第三部分闡述研究設計思路并介紹數據,第四部分和第五部分分別報告一階段和二階段的估計結果,并進行討論,最后為全文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