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建筑是石頭的史書”,建筑作為國家的標志性符號同時也成了一個國家的核心價值觀,任何國家的建筑都與其文化息息相關,而作為對中國影響最深遠的儒家文化在建筑中也有著深深的印記。儒家思想的最高境界是仁,仁統領著義、禮、智、信。歸納出來,集體主義就是仁,凝聚力就是仁,大一統就是仁。這種思想反映在城鎮選址中就是選擇群山環抱的地方,反映在建筑物中就是四合院。此外,儒家思想中的天人合一,效法自然,也使得建筑與人之間的和諧關系得到充分體現。
關鍵詞:天人合一;建筑;和諧;文化;內涵
一、儒學思想的興起與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縱觀兩千多年來儒家的發展歷程可以看出,儒家思想之所以能獨領風騷成為封建統治的正統思想,一方面是因其思想內核即哲學上的天人觀念、倫理上以“仁”為核心的“三綱五常”、政治上的大一統主張,在根本上適應了封建專制統治的需要。另一方面是因為儒家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道德意識,并能夠隨時代需要的變化而不斷吸收外界差異文化融合成為新的適應當前社會發展需要的文化。且儒家主張的“仁”的思想有利于發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建設和諧社會的今天更是有著現實意義。因此儒學在中國歷史上有著不可取代的作用,中國傳統的歷史建筑也都充分體現了國人追求的和諧統一原則。
二、儒學思想在中國建筑中的體現
儒家學說在中國古代是占主導地位的正統哲學,倫理思想,它滲透到這個古代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深深影響了具有物質和精神雙重性的中國古代建筑活動。
(一)禮制與居住建筑
儒家認為禮就是秩序與和諧,其核心是宗法和等級制度,人與人,群體與群體都存在著等級森嚴的人倫關系。在古代社會長期發展中,禮成了“以血緣為紐帶,以等級分配為核心,以倫理道德為本位的思想體制和制度。出于對秩序的要求,從公元7世紀起,就制定了皇族、貴族、官員和普通百姓建筑上的寬度、深度、屋頂形式、裝飾式樣等方面的限制條文,并被納入法典。故宮是儒家"禮"制思想表現得最強烈的地方。儒家思想中一直強調的個體在群體之間的關系,在故宮這個規模最大、形態最復雜的四合院建筑群中表現得最為明顯。
故宮顯現了儒家禮制在君臣關系、夫妻關系、嫡庶關系中的表現。帝王的辦公區在前,主要有皇帝舉行重大典禮、召見文武官員的三座大殿,它們由南向北排列在中軸線上的工字形臺基上,用最高貴的建筑規格體現著皇權的尊貴。
(二)天人合一的哲學觀念對中國民居建筑的影響
北京的四合院不僅反映著中國傳統的宗法制度,也體現出“天人合一”的思想。“天人合一”的思想,揭示了人與自然、精神與物質、社會秩序與自然秩序、道德理性與自然理性、思維規律與自然規律的統一性。天人合一對中國文化的影響主要體現在:造成了這個文化中整體系統的辯證發展的思維方式,造成了追求和諧社會的理想主義,推動人們在成己成物,人我交融中實現人格,品德的完善。在中國古代居住建筑的空間布局上,合院的御局既符合禮制,又順應氣候特點,合院的四面用走廊,圍墻將建筑連接起來,保證了安全,防風,防沙。合院的布局具有極大的靈活性,對不同氣候地區,對庭院數量,大小,單體建筑加以變化,形成許多變種。
除了宅旁建園以外,人們還十分注重內院的處理。在我國,內院不但有助于解決建筑布局中的一系列功能問題,而且人們還將內院看作是人與天地,人與自然相溝通的場所,中國人常常在這露天起居室內引入大自然的情趣,或植樹栽花,或疊石理水,即使面積很小,也要種植幾株素竹,幾棵芭蕉,使人們能隨時欣賞綠色景觀,隨時與自然對話隨時感受自然的氣息。
(三)逾制的孔廟
中國有一座建筑在禮制上是例外,熟悉中國文化的人都知道,龍是帝王專用的,而數字"九" 通常用來象征皇權的尊貴。而在孔廟里竟有十根龍柱,這不是違背了"禮制"嗎?事實上,這正是為了表現人們對儒家學說的尊崇。由于有效地穩定了封建社會秩序,儒家學說取得了近似宗教的地位,把政治、哲學和倫理三者融合為一體,形成了在意識形態領域占據著正統地位的儒教,孔子本人也被不斷偶像化、神圣化。
孔子死后第二年(公元前478年),他的府邸就被當時的諸侯王改建為廟。歷代帝王在一定的日期都會選派官員到這里來祭祀,其中有些人還親自前往。因此,在孔廟出現的龍柱,不僅不是違背儒家所強調的禮制,而是在顯示孔子地位的尊崇。
三、儒家思想與當代建筑的發展
建筑在許多體量與形制上的規范是文化的體現,在中國歷史上長期,占統治地位的儒家文化在諸多建筑中留下了痕跡,甚至形成了儒家文化獨有的建筑類型、樣式和基木的范式要求。
儒學精髓使得中國建筑迥異于外國建筑。自儒學替代宗教之后,在觀念、情感和儀式中,更進一步發展貫徹了這種神人同在的傾向。于是,不是孤立的、擺脫世俗生活、象征超越人間的出世的宗教建筑,而是入世的、與世間生活環境聯在一起的宮殿宗廟建筑,成了中國建筑的代表。
儒家文化中的和諧思想無論是在社會交往或是建筑文學方面都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建筑中的追求與自然的和諧,以及強調人自身的感受,注重以人為本,尊崇自然的原則,始終貫穿著建筑的發展,也逐漸成為建筑設計中部可缺少的精神核心。同時,對于傳統儒學中不利于社會進步的腐朽思想也該予以舍棄與革新,例如中國自古以來傳統嚴格的階級制度,在當代社會,因更多的注重于設計以人的基本需求為主,更多的傾向于人的感受,因此儒學中的和諧,以人為本原則顯得更為重要。
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民族眾多和幅員廣闊的國家,在幾千年的歷史文化進程中積累了豐富多彩的建筑經驗。從社會發展看,一定歷史時期的審美需要對藝術的創作形式起著主要的影響,它規定這藝術家朝著怎樣的方向去形成和發展自己的創作個性,并打上深刻的社會歷史烙印,賦予它們具體的社會歷史內容。在經過近一個世紀的發展之后,應重新評價我們的建筑遺產,把現代建筑與傳統建筑融為一體,運用和借鑒傳統建筑的精神,營造具有中國特色的建筑。
【參考文獻】
[1]熊明.建筑美學綱要[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
[2]侯幼斌.中國建筑美學.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9
[3]李厚澤.美的歷程[M].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2010
[4]丁寧.論建筑場[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0
[5]謝建明.論建筑的藝術意蘊[J].東南大學學報,2002
[6]楊學禮.人、環境和建筑藝術[J].工業建筑,2002
[7]劉心武.建筑藝術與藝術建筑[J].重慶建筑,2003
作者簡介:曾文捷(1989-),女,漢,碩士,武漢紡織大學。研究方向:藝術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