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哲
【摘要】在課堂教學中,問是開啟思路,答是問的延伸,是思維成果的展示,只有問得妙,才能答得好。因而,在我們的課堂教學中,必須開啟答問的思路,巧設答問,做個有“問題”的老師,讓多彩的音樂課錦上添花,讓學生愛上音樂課。
【關鍵詞】巧設問題;有效提問;開啟思路;愛上音樂課
在課堂教學法中,問是開啟思路,答是問的延伸,是思維成果的展示,課堂上只有問得妙,才能答得好,這才是課堂教學中高質量的訓練,才稱得上真正意義上的活躍課堂。因而,在我們的課堂教學中,必須重視答問,巧設答問,做個有“問題”的老師,才能讓多彩的音樂課錦上添花。我就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談自已粗淺的看法。
一、要善于巧設問題
(一)設計的問題要讓學生對音樂有獨特體驗
有問才有答,問題能不能答,好不好答,答成什么樣子,提問大有講究。教師課前必須充分設計好問題,教師的提問最忌過于直白,因為提問過于直白,學生容易回答,久而久之,會扼殺學生的思維能力,使學生養成惰性。反之,提問過于深奧,弄得學生一頭霧水,摸不著,導致課堂教學法計劃難以完成,還會使學生答問產生畏懼心理,因此在設計問題時對“是不是”“對不對”“好不好”之類簡單提問,我們要盡量避免,這些也就是成無效問答了。當然,我們也反對含混籠統,故弄玄虛的提問,例如在教授《陽光三疊》這課時,筆者沒有問學生,作者當時的心情是不是很不寧靜或是憂愁之類的話語,而是問學生:“這個作品表達了作者怎樣的心情或情境?他當時為什么會有這種心情?”這樣學生就會迫不及待的聽老師講述,并在作品的感受中找尋答案了,再例如引導學生跟伴奏模唱:
師:我覺得同學們唱得還不夠熱情,你們認為是什么原因讓你們的歌聲顯得不夠熱情呢?(引導學生從音樂的速度與力度對情緒的影響來感受。)
(二)問題設計應由淺入深
如果同學們就用剛才的速度和力度來唱的話,還有什么辦法能使它更熱烈呢?(引導學生用其它的方式來烘托情緒。)
師:我關注到同學們聽得可投入啦,主題出現時,也能準確的感受判斷出來,樂曲表現了怎樣的情緒與氣氛呢?(歡快、喜悅)
你為什么會覺得氣氛是熱烈的呢?什么樂器在里面起到了烘托作用呢?(鑼鼓等打擊樂器)
(三)問題的設計應有相應的價值,也就是有效的提問
要答出效果,激發學生的興趣,提問必須切合學生的實際,擊中學生模糊認識,注意提問的有序性、整體性、靈活性原則,使問題既能答,又必須經過思考才能回答出來,也就是讓學生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這樣的設計才能提高問的質量,而不是因要問而問,就答問而言,即可以是記憶性的答問、理解性的答問,也可以是應用性答問、創造性的答問,這就要看教師教學的需要了,例如:
在欣賞武警文工團男聲合唱團演唱的歌曲《歌唱祖國》中,通過完整與分段欣賞,每次提出不同的問題,環環相扣、層層引入,讓學生體會到歌曲的演唱形式、音樂結構、速度、力度、節奏等與歌曲音樂風格和情緒之間的關系。
第一遍欣賞全曲時,先讓學生關注:(1)歌曲的演唱形式。(2)它的音樂結構。(3)歌曲的力度與速度。(設計意圖:先利用最簡單、容易回答的問題,讓學生很輕松的初步感受歌曲的基本特點)
再分段欣賞,先欣賞B樂段,請學生關注:(1)附點節奏是偶爾出現還是經常出現。(2)這類的節奏會讓音樂具有怎樣的風格與特點。(設計意圖:先易后難,相比較第一個問題較易回答,第二個問題就要好好思考感受了)當學生跳一跳還摘不到“果子”沮喪、想放棄時,老師可再設法助學生一臂之力,老師可將其中的一句用有和無附點節奏進行對比演唱,讓學生感受哪一句顯得更堅定、有力、有節奏感。通過對比感受,學生基本能感受到無附點節奏的旋律較平淡,顯得不夠堅定有力,有附點節奏的旋律則顯得更堅定、有力、有節奏感和沖擊力。
繼而欣賞A樂段,請學生關注:(1)前兩樂句先感受歌曲強拍唱在什么位置。(2)之后的樂句請在強拍上擊掌并跟唱。(設計意圖:在聆聽、強拍擊掌跟唱中感受、認識弱起節奏,它讓音樂更富有推動力,也更能突出后面強拍上的音。而一些學生可能較難在聽覺上感受強拍,但在強拍上擊掌這一身體律動倒很容易,因為這首歌大家都很熟,本能的都能在強拍上擊掌跟唱,通過這樣的律動讓學生感受到該曲是弱拍起唱還是強拍起唱,繼而認識弱起節奏和它的作用)
當師生互動探討這些問題后,學生們初步明白正是由于這些音樂要素決定了歌曲的音樂風格和情緒。
接下來欣賞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楊沛儀演唱、林妙可表演的《歌唱祖國》,欣賞的同時請學生關注:(1)演唱形式。(2)音樂風格。當學生回答后,繼續深入引導:“同一首歌曲,音樂風格為什么不同,請結合音樂要素對比分析這兩個版本的音樂風格。”(設計意圖:抓住音樂,再次重溫音樂要素與音樂風格、情緒等的關系)
之后提出探討的問題:“當這熟悉又陌生的歌聲響起時,會削弱我們對祖國的愛嗎?”“請結合音樂風格及歌詞上的變化,探討兩個版本的演唱各適合在什么場合演唱,為什么?”
二、開啟答問的思路
在許多人的眼中,音樂課堂有什么問題可問、可答之,不就是聽、唱、說、跳罷了。其實不然,音樂課要上得好,真離不開答問,好的答問開始點擊學生的好奇心,讓學生知道音樂課堂也有這么多的學識。于是問題提出后,對學生,我們多數關注的是活躍的,答案正確的,我們會給予評價,然而對于手足無措的學生,我們絕不能視而不見、無動于衷。否則,久而久之,他必然失去興趣,這要求我們換個方法,正如波利亞所說:“教師應當周到的,不顯眼的幫助學生。”這就要求教師要善于啟發學生的答問了。
如何啟發學生的答問思路,這可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事,但必須遵循切合學生實際的原則。
例如欣賞華夏古韻這類課是很多老師非常頭痛的一節課,真是想說愛“你”并不容易,大多抱著盡量回避的心態跳過這個單元,或草草敷衍了事,孰不知這樣導致學生更不愛上這類課,更排斥我國的古代音樂,學生連聽都不想聽,就更別談讓他們產生聆聽我國傳統音樂、探究他們的音樂風格等愿望,增強民族自豪感了。面對著如此悠久燦爛有著極高的藝術、科學價值,甚至改寫的世界音樂史的我國古代音樂文化,如何讓現在非常時尚喜歡流行音樂的中學生能接受他、走進他、了解他、甚至喜歡他呢。
仍然是運用一句話“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至于如果調動他們的興趣并讓他們參與探究等活動呢?這就要求老師善于發現學生們對什么有興趣,如何利用他們有興趣的來導入,一步步把他們吸引到我們的教學內容來。
對于《楚商》這一課,我利用曾經收視率十分高學生們大多愛看的電視劇《甄環傳》入手,在第13集中,溫宜公主的周年宴會中有段樂舞表演,此音樂正是《楚商》,初中生們這個時期的喜好是愛屋及屋,喜歡看《甄環傳》因而也不排斥里面的其他內容,包括音樂,一放該劇視頻他們都很喜歡都很能耐下心來觀看,此時老師就要利用他們的興趣和好奇將問題提出:“你能聽出有哪些樂器在演奏,他們的音色如何?其中有一件樂器是非常珍貴的重量級的樂器,他非常神奇,甚至改寫了世界音樂史,他是我們中國人的驕傲,請注意聆聽。”運用該樂器的神奇與神秘吸引學生認真聆聽音樂,聽辨音色,進而引出編鐘。再通過播放曾候乙編鐘的出土與介紹的視頻,與學生互動探討:它的形態、主要特點、藝術價值、科學價值、在什么場合演奏、有何地位等。通過這些也解開了學生的疑問:為什么在《甄環傳》中會選用這類音樂用于宮廷宴會中,而且在該劇中的其他宮廷宴會中還經常出現由編鐘演奏的樂曲。
當激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并產生再次聆聽如此神奇的編鐘音樂愿望后,可及時提問:“你們知道剛才聽到的樂曲的曲名是什么嗎?”再推出由湖北博物館樂隊表演的編鐘曲《楚商》,學生們就一點也不排斥拒絕了,能結合“該曲的音樂風格,什么音經常出現,古人的審美格調”等問題認真聆聽并感受。當學生對古人的審美格調這一問題回答較模糊時,可提醒學生:“請同學們回憶北京奧運會開幕式文藝表演中,我們向世界表達我國自古以來崇尚的是什么?什么字最早出現?”學生馬上就能結合音樂感受到是——以和為美,大樂與天地同和的感覺。
總之,課堂中教師的答問對教學質量的提高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好的答問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從而動其心,娛樂其耳,開其智,讓學生愛上“有‘問題的老師”、愛上音樂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