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我國社會和經濟的進步和發展,在高校中的音樂教育也成為了學校藝術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使得我國的音樂教育走向了一個全新的階段,一個不斷發展、不斷進步的階段。本文主要是針對當前高校的音樂教育的現狀,并且綜合各大高校聲樂的聲樂教學,探討了高校聲樂的教學策略,明確了高校聲樂教學的性質和其教學任務。
【關鍵詞】聲樂教學理論;高校課堂;創新策略
對于聲樂的教學,聲樂的理論在教師的教學過程中起到了必不可少的指導的作用,但是僅憑理論進行教學是遠遠不夠的。聲樂教學要求的重點是氣息、音量、情感、聲區、咬字吐字和共鳴等多種內容。所以,在高效課堂上對學生進行聲樂教學的過程中,要充分融合以上的教學內容,才能使教學內容變得簡單有趣而且不枯燥。本文力求用簡單明了的辦法來對高效課堂的聲樂教學的策略進行探究。
一、聲樂教學理論的策略創新
(一)要想正確發聲,就必須友好的唱歌姿勢
我認為好的站姿才是發出正確聲音的前提條件,所以,我在上第一節課的時候,一般都會先給學生指導正確的站姿。正確的站姿是學生的精神要飽滿,身體直立,目視前方,兩個肩膀自然下垂,并且要面帶微笑。兩腳前后分開半步,或者左右分開半步,把這種站姿站出自然的狀態,并且要長期下去,養成這樣的習慣,只要唱歌就要有這樣的站姿。這樣的站姿可以形成兩個重心,這樣學生就可以兩個重心交替使用,便于使氣息靈活走動。學生站好站姿之后,就得馬上進入唱歌的狀態,即便只是練聲也要保持好站姿,這樣才可以有飽滿的激情唱好每一首歌。
(二)歌唱藝術的靈魂是氣息
氣息在唱歌的過程中是非常關鍵的因素,氣息運用的方法是否正確直接影響到歌曲的發音是否準確。氣息一般分為吸氣、換氣和呼氣這三個步驟,這三種氣息是唱歌的過程中有支點的呼吸,這樣產生的氣息能夠發出基音,歌唱人員通過把舌頭放平、打開喉嚨,氣息通過上咽管道。然后在頭腔(鼻腔、額竇、蝶竇和上領竇)處,使各種氣息混合,然后產生共鳴,從而獲得純凈的音質和圓潤的聲音。有氣息支持的進入,把發聲的著力點定在了喉頭的背后,使聲音的力度變換變得更加自由,使聲音具有穿透力和魅力,把樂譜中的每個字吐得非常清楚,深刻的表達出歌曲蘊藏的感情。
(三)用科學的歌曲共鳴來美化聲音
氣息和共鳴具有非常緊密的關系,合理運用氣息和共鳴可以有相輔相成的表達效果。共鳴指的是物體由于震動而發出聲音。在唱歌的過程中,氣息經過呼吸道使聲帶發生震動而發出聲音,然后這個聲音跟隨氣息流入人體的各個的共鳴腔內,聲音在共鳴腔內經過適當的調整,并發生一系列的折射,從而引起聲音的共振,這就是所謂的歌唱的共鳴。
歌唱的共鳴分為胸腔、口腔和頭腔的共鳴。在我們身體的所有的聲區中,都需要有部分胸腔共鳴的成分,只是所占的比例不同而已。
(四)歌唱的咬字和吐字
學生要想有好的共鳴和準確而清晰的吐字,吐字的技術一事一項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我們平常所說的“字正腔圓”,就是關于咬字吐字和共鳴的問題。對于“字正腔圓”的“腔”字來說,指的就是共鳴腔,共鳴腔對字的發音有調節的作用,由于歌聲靠的是母音延長形成的,想要獲得美好的歌唱的共鳴,就必須在母音的發音和訓練上加大功夫,只有經過嚴格的訓練,把非常純正的母音和機體的唇、齒、牙、喉嚨以及舌頭的配合,進行準確而精巧的結合,從而獲得比較完整的歌聲的共鳴系統。
(五)歌唱并不是比較誰的聲音大
如果歌唱者在唱歌的時候追求大聲音,就會忽略歌唱的技巧,很多人在追求聲音大的時候,就會缺少感情的處理,從始至終都是一樣的聲音,不分強弱和高低。其實好的聲音,在近處聽不會覺得小,近處聽不會覺得大,這就是好聲音的美妙。歌唱者只有對有一個非常牢固和比較正確的認知,才能使歌唱者的水平提高到一個全新的高度。
(六)用技術和感情感動聽者
對于歌唱者來說,也許聽的最多的一句話就是“我可以教給你歌唱的技術,但是我無法教給你感情”,很多老師告訴學生最多的一句話就是“感情投入不夠充分”。對于聲樂作品的優劣,跟歌唱者的歌唱技術是有密切關系的,但是與歌唱者的感情投入也是密不可分的,歌唱者首先要有堅固的基礎知識,再加上感情上的投入,才能把作品表達的淋漓盡致。
二、總結
一位優秀的歌唱者或者一首優美的歌曲,都會在社會上引起廣泛的社會的關注。在我們國家的普通高校,學生對于聲樂的學習,還是存在多少的誤區,想要學生學好聲樂,不但要讓學生學好聲樂的基礎知識,掌握基本的發音辦法、靈活運用發音腔,還要學會在唱歌的過程中融入自己的感情。只有這樣做下去,學生才可以在學習的過程中體會到聲樂的美妙之處,并對聲樂產生極大的興趣,激發學生的創造性,讓學生更加積極的投入到聲樂的學習中去,為我國高校聲樂的發展提供動力。
參考文獻
[1]張浩.聲樂演唱和聲樂教學理論觀點的差異性研究[J].商,2014(8).
[2]張禮仁,任曦. A·莉普琳聲樂教學理論初探[J].大眾文藝,2013(3).
[3]薛豐.試論高師聲樂課的因人制宜教學理念[J].文藝生活·文藝理論,2012(10).
作者簡介:任緯緯(1982—),女,江蘇鹽城人,大學本科,高職講師,研究方向:音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