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淼
【摘要】中國古典舞是一套具有民族特色的舞蹈體系,其中舞蹈技巧是中國舞表演的重要手段。本文主要論述了中國古典舞基礎訓練教學中的“旋轉”技巧,因為在中國舞基礎訓練中,“旋轉”是具有代表性的技巧也是技術技巧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要從基礎訓練動作開始,如:直立、重心的旋轉動作入手,解決了基礎訓練后,加強旋轉的復合型訓練,探究中國古典舞特有的旋轉舞姿結構,通過系統的訓練可以提高民族舞姿的技巧難度,更加完善藝術表現力。與此同時我們要大膽嘗試,有機結合中國身韻的訓練教材,使之成為具有民族特色的、形式多樣的復合性技術技巧,使基訓中的技術技巧民族化,身韻化、多元化。
【關鍵詞】中國古典舞;旋轉動作
一、小舞姿直立旋轉技巧
雙腳直立旋轉和單腳直立旋轉。完成任何一種旋轉技巧都離不開重心的掌握,沒有穩定的重心也不可能使身體旋轉,旋轉技巧的掌握應立足于重心的解決。對于初學旋轉的同學來說,最好先練直立旋轉,因為身體的直立和人本身的自然直立形態變化不大,容易正確地樹立旋轉重心的概念,便于身體各部位肌肉在旋轉中的協調運動,從而正確掌握旋轉技巧的要領。在直立旋轉中我們的步驟是,以雙腳直立轉開,使人體保持正確的直立狀態,收腹、立腰、沉肩時,肩與胯要在動作中應保持在一個垂直線上,隨著腳下連續的原地碎步進行留頭、甩頭的練習,這樣有利于學生重心的掌握和上下身的協調,逐步進入單腳旋轉。通過雙手的開合以及蹲立來產生旋轉的主要動力,雙手在旋轉中形成古典舞的髂腰舞姿或雙手交叉按掌并和身體組成一個圓周。它的舞姿小,旋轉的阻力也小,身體的重心比較集中,很容易使身體旋轉。
另外,動力腿的膝蓋用力外開,起到一個杠桿的作用,這樣,動力腿膝蓋不能有力地跟隨身體旋轉的走向,增加旋轉的數量。身體直立,舞姿小,重心集中,是這種旋轉的主要特點,它符合我們對基礎訓練的基本要求。“跨腿轉”也是一種身體直立的單腳原地小舞姿旋轉,但這種產生旋轉的動力腿和對重心的掌握沒有芭蕾的“二位轉”或“四位轉”好。“跨腿轉”在旋轉時,動力腿要經過旁腿到跨腿的過程,然后形成端腿的舞姿,動力腿所給的旋轉動力沒有通過雙腿短促的移動重心和動力腿直接推地所給的旋轉動力大,因而“跨腿轉”雖然是身體直立旋轉,但不能作為技巧的基礎訓練。雙腳和單腳身體直立旋轉是很重要的,在訓練中概念要清晰,并掌握好正確的方法要領,為完成其它各類舞姿的旋轉技巧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俯仰、擰傾的旋轉技巧
這些技巧主要包括“射燕轉”、“大掖步轉”以及“云手轉”等,這些帶舞姿的旋轉技巧是在身體直立、小舞姿旋轉的基礎上的進一步提高,是“身韻”與“旋轉”融合的更高要求。舞蹈本身是一種運動,是從一種體態變換到另一種體態的過渡與連接。舞者對旋轉動作的“預動”俗稱為起“法兒”,而起“法兒”并不是件簡單的事,運用“欲左先右、欲前先后、欲開先合”等動作規律作為旋轉起“法兒”的重要前提是行之有效的“預動”原則,同時任何旋轉技巧的雙手都必須配合一定的舞姿,古典舞舞姿豐富,旋轉之后接各種舞姿的亮相必須要結合重心的變化、運動路線的變化。不同的處理有不同的難度要求,不同的處理要突出不同的訓練要求。因此,旋轉的亮相落在什么舞姿上應有很強的目的性,其動作應具有藝術的表現力,這是旋轉訓練中應當重視的。
準確的舞姿是完成旋轉技巧的必要條件,古典舞是以民族舞姿轉“走上身、留下身”的技法為基礎的,是每一個動作在銜接的運動過程中所經過的路線與軌跡。中國古典舞旋轉技巧舞姿豐富,體態優美,要有擰、傾、圓、曲的形態和控制中心的能力,因此,千變萬化的運動都將一切美凝聚于富有回味的如雕塑般的造型上,這是高質量完成古典舞旋轉技巧的要求。舞蹈真正的生命力在于它的運動過程,古典舞的旋轉技巧正是在運動過程中可體現出的體態及曲線造型美中完成的,如“射燕轉”,它是以“身韻”的旁提為主要舞姿曲線使身體旋轉,富有藝術的形象性。“大掖步轉”要求以“身韻”的擰、傾、提為主要舞姿曲線使身體旋轉,這種旋轉的優美在于富有韻律表現力的雕塑特征,也是“身韻”元素擰、傾、提訓練技巧的結合與統一。“云手轉”是身體在運動過程中的提、仰、含、沉,強調以手帶動身體的“平圓”軌跡,它要求身體要敞開到最大的限度,橫擰到最大限度,膀臂也要掰到最大限度,肢體動作“撒開、到位”,使旋轉的一剎那有著鮮明的身法動律感和渾厚的內涵氣質。
三、幅度旋轉的技巧
幅度旋轉技巧主要有“斜探海轉”、“云手紫金冠轉”等。“斜探海轉”舞姿幅度大,技術性強,舞姿的要求是“螺旋式”的擰身、旁提、敞胸的身體旋轉,這種旋轉動作流暢、舞姿伸展,是“身韻”元素和“三圓”形、線軌跡的展現。“紫金冠轉”是大幅度的柔韌性動作,它發力猛、速度快,是以云手帶動仰胸的“大舞姿旋轉”,是身體的柔韌、重心的穩定、舞姿的幅度、身體的協調、手眼的配合以及動作的連貫性和韻律感的完美統一,其瞬間停頓的舞姿造型、回旋式的閃轉都展現出了藝術性與技術性的高度統一,掌握好這種旋轉技巧,能將具有獨特韻律的古典舞旋轉的內在神韻表現得淋漓盡致。因此,在進行這類旋轉技巧的訓練時,采用“身韻”訓練的獨特韻律,以使動作之間的連接能夠產生一種行云流水般的特有風采,體現民族風格特有的體態感染力和藝術表現力。這種旋轉的技巧形式能夠充分體現古典舞的審美特征和動態美的特點,是舞姿轉和“身韻”有機結合的結晶。
身體在不同形態上的旋轉,由于改變了身體自然的直立形態,就使得掌握、穩定身體的重心更為困難,如“斜探海轉”是往回“找”的勁兒,“云手紫金冠”轉是仰胸向上“迎”的勁兒,“后腿轉”是身體直立平撒的勁兒,它們的外在姿態不同,重心的要求自然也不同。因此,必須首先具備一定的特殊能力,才能進行身體在各種形態下的舞姿旋轉。舞姿旋轉是手臂保持旋轉重心平衡的重要因素,人體是一個圓心,兩只手臂必須保持對稱的“等距離”,起轉回收雙臂的力量必須均衡,才能保持身體重心的平衡與穩定。任何旋轉,雙手都必須形成一定的舞姿,雙手的舞姿是為了完成旋轉技巧本身所需要的。準確的舞姿能夠加強旋轉技巧的造型美,增加藝術感染力,也是完成旋轉技巧的重要保證。將“身韻”教學法與技能教學法結合在一起,運用“身韻”的特殊規律,發揮“身韻”多變的旋轉特長,以形體表達情感、塑造人物。小到一個眼神的運用,大到一個復合技巧的完成,“身韻”始終貫穿在基訓的各個環節中。只有將“身韻”、“技能”兩者相互滲透并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真正體現中國古典舞的藝術魅力和藝術感染力,才能使古典舞的民族風格更純、民族的技巧更鮮明、民族舞的訓練更有特色,并形成獨特的以“身韻”帶動形體的藝術風格,在更高的文化層面上體現出民族舞蹈“神形兼備”的審美特征。
綜上所述,舞蹈作為一種美的藝術,舞者在舞臺表現的優美舞姿,要達到美感呈現,情感表達以及內心世界的體現,就一定要在舞者通過長期不懈地磨練與雕琢。將舞者的柔韌性、穩定性和力量以及身體的協調性、靈活性等綜合能力充分的發揮。才能達到技藝超群,形神兼備的審美意境。所以,這就需要我們不斷的去研究、提升。也只有不斷的更新思想,通過實踐的理論來提高和發展演員的素質還有舞者基本功的深度訓練。中國古典舞技巧訓練的方法和手段各異,總是見仁見智的,古典舞技巧在表達作品的內容以及增加作品的表現力方面的重要性也是顯而易見的。隨著時代的發展、科技的進步,古典舞在基本功的訓練內容和方式方法都在飛快地發展。盡管如此,仍需要我們不斷研究和探索,均可標新立異廢舊啟新。經過我在大學學習間的探索,根據自己的舞蹈專業表演、活動的訓練經驗與知識總結。從舞蹈教學的實際出發,使身體的各部位受到科學系統的訓練,從而克服身體的自然形態,獲得正確美觀的形體。舞蹈訓練的科學性、規范性及舞蹈藝術的知識與內涵,都可以通過較系統的學習與訓練而得到全面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