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提琴,作為一種發源于歐洲的弓弦類樂器,傳入我國已有百年歷史。經過多年的發展,越來越多的青少年更加的認可與喜愛小提琴,小提琴教學也得到了迅速的發展,成為近些年來樂器教學中不可或缺的一員。但是,我國小提琴教學現狀不容樂觀,學院教學方式相對單一,各種培訓機構良莠不齊,教學方法也多種多樣,這些都影響了小提琴教學的健康發展。教學方式多種多樣,歸根到底,不同的教學方法體現著不用的教學原則,教學原則直接關系到教學方式的選用。因此,本文從小提琴教學原則出發,從源頭分析教學中應堅守與創新的原則,旨在推動小提琴教學的進一步發展。
【關鍵詞】小提琴;教學;原則
小提琴,素有“音樂皇后”的美譽,因其寬廣的音域、婉轉的音色及獨具匠心般的身形,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人投入小提琴的學習與演奏中,隨著小提琴的迅速發展,種類繁多的教學也如雨后春筍冒出,礙于繁雜的教學方式,小提琴教學的有效性也受到了影響,在各種教學方式中,教學原則應該是最基本的,也是最值得研究與奉行的,教學原則的堅守與創新,對小提琴教學的健康有序發展至關重要。
一、小提琴教學原則中存在的問題
(一)重視技能、忽視理論知識學習
音樂學習不應該只注重技能的學習,技能學習只是一種音樂表達手段,理論學習會使音樂學習更具有系統性、藝術性。對于任何一種樂器的學習而言,音樂理論都是基石,它是音樂技能學習的基礎和前提。在教學實踐中,很多教學工作者會從學習興趣角度出發,認為通過學習技能來演奏各種難度的樂曲,可以提高學習興趣,從而過于注重技能的教學,這種情況在短時間內對于演奏者技能水平的提升較快,效果顯著,但是長遠來看,沒有理論知識的支撐,音樂基礎不扎實,后期學習往往困難較大、效率較低,反而會降低學習興趣,適得其反。在學習小提琴的過程中,會有弓法、指法等多種技能學習,音樂理論的學習不僅會使學習者了解這些技能的歷史及演變,更為準確的理解小提琴諸多周邊方面的知識,可以富學習者的知識儲備,還可以認識到技能的指法要點、難點,從而提升對于小提琴的整體認識,有助于后續學習的有序進行。因此,對于小提琴的教學而言,理論知識的學習是積極重要的,他可以讓學習者在豐富技能的同時,更好的理解小提琴、更好的理解作品,更好的進行音樂情感的表達[1]。
(二)教學模式固化、內容單一
對于大多數的小提琴教學來說,按照固化的教材內容進行教學是基本模式。按部就班的進行教學活動,教會學習者相應的指法、技法,然后通過反復的練習,達到一定要求,然后老師再指出需要改進的地方,課后再反復練習,如此循環往復,達到一定的演奏水準即視為完成了相應的教學工作。這樣的教學往往會使學習者對于某一只曲子具有一定的演奏水準,但是枯燥乏味的反復練習會讓學習的人逐漸喪失學習的熱情,失去對于音樂的領悟能力,不利于音樂素養、藝術表現力的培養。
(三)教材同質化,沒有針對性
無論是在學校還是社會培訓機構,教材同質化現象都比較嚴重,大多數是一本教材通用于各個學習階段,這樣的教材過于籠統概述,不具有針對性。教材是學習者最直接的知識來源,教材質量高低直接影響教學效果的優劣,尤其是對于初學者,教材直接影響到學習者的學習興趣和基礎。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有些教學工作者不負責任的態度,沒有為學習人員制定適合的學習計劃、選用適合的學習教材,自然也不會有好的教學效果。教材的不具針對性也制約著小提琴教學工作的發展[2]。
二、小提琴教學原則堅守與改進建議
(一)創新形式、豐富教學內容
時下,多媒體發展迅猛,其應用已遍及生活諸多方面,對于小提琴教學,多媒體的運用是相得益彰,運用影像使得相關內容更加直觀,更有利于理解。對于影像光盤的使用主要有兩種形式:一是對于教材中的樂曲進行示范演奏,多畫面展現,并對指法進行放大展示,方便學習人員觀察,學員可以模仿練習。二是老師對于教學內容進行詳細的講解演說,便于學員對于掌握不扎實的內容進行溫習,方便鞏固學習內容。三是增加對于小提琴歷史文化的傳授。小提琴具有悠久的歷史,改革開放后在我國更是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無論是在廣度還是深度上,都取得了有效地研究。對于歷史文化背景的了解,可以增加學生學習過程的積極性,對于樂曲背景的了解,也更容易理解樂曲表達的情感意境,這對于小提琴的學習是具有良好益處的,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除此之外,微信、微博等多種社交工具可以獲得最新的推送信息,有利于學習人員更好的交流,彼此之間的討論不僅有利于學習經驗的交流,更可以提高學習興趣。
教材的編纂要具有針對性,按水平高低制定不同的教學計劃,選用不同的教材,提高教學的針對性。針對不同水平的學習者,選用相應的教材,才能更有針對性的進行教學,才能最大程度的激發學習興趣,提升教學質量。
(二)重視理論、培養創造性思維
小提琴的學習要以音樂理論為基礎,“重技能、輕理論”無異于舍本逐末,音樂理論的學習,可以構建扎實的音樂功底,理解小提琴的發展歷史,領略小提琴的音樂魅力。只有具備足夠的音樂理論知識,才能形成自己對于小提琴的見解,有助于創造性思維的培養。小提琴的演奏,不是機械運動,如果只是照搬樂譜上的音符,是無法理解與體會創作者在整個創作過程中的情感變化的,也就無法更好的展現原曲的魅力。創造性思維的培養在小提琴教學中是重要原則,在面對不同的學習者時,根據他們自身的情況,因材施教,正確引導,讓他們可以根據自己的手型條件與發音的習慣,主動創新,摸索適合自身的弓法與指法,從而進行更為流暢的演奏。
除此之外,也要建立有序的學習—反饋—指導機制,小提琴的學習,在注重理論學習的同時,也不可放松技能的訓練。理論與技能并重,技能種類繁復,訓練量大,左手主要包括靈活跑動、顫音、揉弦等技巧訓練,右手主要為跳弓、連跳弓、頓弓、連頓弓等,在實際學習過程中,二者要有針對性的學習,理論與技能不可顧此失彼[4]。
(三)多措并舉、提升教學有效性
隨著小提琴的的迅速發展,師資隊伍也在不斷的壯大,避免無效的工作堆積,提高教學的有效性顯得尤為重要。這要求相關的教學工作者要提高認識,端正教學態度,用認真、負責的態度對待每一位小提琴學習者。
選用合適的教材、運用恰當的方法,循序漸進,提高教學的效率,如運用達爾克羅茨的“體態律動” 奧爾夫的“節奏訓練”等,讓學習者積極主動的掌握演奏曲目,提升主觀能動性,才會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在小提琴教學中,上課時間有限,課后的學習是重中之重,好的教材、生動的影像多種措置并行,可以不斷改進學習中遇到的問題,逐步掌握學習的內容并能熟練運用,在課后的學習中提供最大的幫助,給學習帶來最為直觀的幫助。教學工作者自身需要具備足夠的水準,學習者具有較強的學習積極性,二者相互結合,才能促進小提琴教學工作的進一步發展[3]。
(四)開拓創新,增加民族性內容展現
1980年,胡坤獲得了西貝柳斯國際小提琴比賽的第五名,實現了中國人在世界范圍內重大小提琴比賽“零”的突破,人們在為之歡呼雀躍之際,認為這只是胡坤個人藝術天分的體現,沒有引起大家的足夠重視,自此,中國人在世界小提琴比賽中陸續嶄露頭角,與此同時,小提琴也在國內引起了更大范圍的推廣、重視,小提琴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喜愛,人們也陸續投入小提琴的學習中,小提琴的教學也在學校、社會中大面積的推廣開來。
長久以來,國內小提琴屆一直懷有可以形成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小提琴學派的理想,而藝術學派的成型離不開小提琴優秀代表人物的推廣影響,更離不開教學體系的完善、創新。與具有悠久歷史文化的國家相比,我國小提琴的發展時間較短,影響力也不廣,但是近些年質的飛躍得到了世界范圍內的認可,優秀的代表人物也陸續在世界舞臺展現精湛的技術,但是很多人都在期待可以出現具有民族性的作品影響其他國家,可以在小提琴中展現民族魅力。在時下的小提琴教學中,增加民族性技藝的學習,勢必對于推動國內小提琴的發展,完成創造性的進步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性。
結語
隨著社會的日益進步,小提琴教學也在不斷變化,充滿挑戰性。小提琴的教學,不只是要培養樂曲的合格演奏者,更為重要的是傳承小提琴的歷史,展現小提琴的魅力,培養優雅的藝術形態發展。這需要在小提琴的教學中堅守理論教育與技能并重的原則,重視培養創造性思維,提升教學的有效性,充分發揮學習者的主觀能動性,共同促進小提琴教學的合理、健康、有序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王乙桐.淺析音樂理論對于小提琴教學的重要性[J].音樂時空,2014(27).
[2]夏婷.淺析高校小提琴教學改革[J].大舞臺,2015(18).
[3]劉婉璐.淺析小提琴教學有效性的理論與實踐[J].現代閱讀,2013(24).
[4]王文君.小提琴教學的新途徑[J].長沙跌到學院學報,2011(21).
[5]武慧.改革開放三十年中國小提琴藝術理論研究綜論[J].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10(17).
作者簡介:苗笛,男,徐州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研究方向:小提琴教學與演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