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美術教學中,通過多種感官的滲透與調動,可以促進學生美術素養(yǎng)提升, 讓學生利用課堂時間,從情境中感知與理解知識,激發(fā)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提高美術課堂效率。通過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把以往模式化課堂轉變?yōu)檫\用不同感官達到教學目標而進行的美術實踐、探索創(chuàng)新的手段。
【關鍵詞】多感官 ?教學 ?美術 ?運用
【中圖分類號】G623.7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9-0186-02
《美術課程標準》認為美術是人類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載體之一,運用美術傳遞情感及思想是一種重要的文化行為。學生通過對美術課程的學習,有助于他們熟悉美術的媒材,理解和更好運用視覺語言,從而共享人類社會的文化資源,參與文化的傳承,并作出自己的貢獻。因此,在美術的教學中,通過多種感官的滲透與調動,可以促進學生美術素養(yǎng)提升,讓學生利用課堂時間,從情境中感知與理解知識,激發(fā)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提高美術課堂效率。
一、著眼目標,構建基于多感官體驗的學習內容
美術課堂教學以促進發(fā)展學生思維為前提,課堂氣氛活躍,從而讓學生達到全面發(fā)展,更不要一味地對學生進行美術理論知識內容的灌輸。通過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把以往模式化課堂轉變?yōu)檫\用不同感官達到教學目標而進行的美術實踐、探索創(chuàng)新的手段。
在美術課堂教學實踐過程中,應該對照美術課程標準,首先要明確本節(jié)課設計重點與難點,然后按照本節(jié)課知識的難度、結構、重難點都要進行合理安排,包括每個教學環(huán)節(jié)都要進行合理安排,教師更要引導學生運用多感官、多角度掌握知識,對重點進行分析思考。同時美術教學的內容繁復多樣,學生存在在差異,教學開展和所需的場地,器材等因素的殊異性,決定了教師在進行美術情境教學時必須根據具體情況具體分析進行感官體驗,引導學生投入到美術學習中去。
在美術課堂中不是把實物、范畫等教具直接展示給學生看,而是改進了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在情境設計中找到創(chuàng)新點來達到教學目標,賦予課堂更大的魅力,激發(fā)學生興趣。案例:在《傲霜的秋菊》 一課,如果按照傳統(tǒng)的教學法進行教學,先教師示范,然后讓學生再跟著畫,那么學生作品就會毫無疑問缺乏創(chuàng)新。假如我們變化下教學方法,效果卻不一樣,即教師把各種造型、各種顏色的菊花隱藏,讓學生閉眼用手去觸摸,用嗅覺去猜下是哪一種植物?可以讓學生印象更深刻,然后要求學生根據自已感覺到的,對植物的感知,畫出形象來,并且加以裝飾。再讓學生把自己的作品以組為單位貼在黑板上,各種各樣的菊花設計圖畫掛滿黑板。最后的作品將不會千篇一律,學生都畫出了自己對秋菊的理解。課堂氣氛活躍,使學生在快樂中學到美術知識。最后師生共同講評作業(yè),分析他們畫出的菊花顏色、形狀等不同,很好地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和想象力,教學中把實物稍加隱藏后,只提供給學生物體的顏色,形狀,讓他們通過對物體的感知想象進行創(chuàng)作,描繪出菊花。最終學生無論是在顏色、構圖等各方面都充分表現(xiàn)了每個學生個性和他們獨特的想法,激發(fā)了學習美術的興趣,提高美術課堂教學效率。
二、師生互動,創(chuàng)設激發(fā)學生多感官體驗的教學環(huán)境
在師生互動中,運用多感官教學方法能夠使學生在美術課堂中自己學會去獨立思考,巧妙構思,運用手、耳等感官教學方法去進行美術課堂教學。一方面學習美術的興趣可以被激發(fā),另一方面作為美術老師也可以進行實踐,對學生起到引導作用,為學生創(chuàng)設學習美術的空間,去感知美的學習內容而努力。比如:在《圓的世界》這一課時,老師先拿出一個神秘的盒子,進行猜謎游戲,調動學生參與積極性,用手觸摸感知盒子里的物體,讓學生猜下是哪一種物體,包括它的形狀,質感等,然后請同學告訴老師他們答案。根據答案老師在黑板上畫出他們所感知的形狀,一會整個黑板都畫滿了大大小小的圓,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課堂氣氛活躍。讓學生感知到這真是圓的世界!然后讓學生發(fā)揮想象聯(lián)系生活畫畫,把大小不同的圓組合得更加有趣,構圖飽滿,一幅幅優(yōu)秀的作品出現(xiàn)在了我們的眼前。
在課改的今天,教學理念也不斷的推陳出新,課改方向也在不斷發(fā)生著變化。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各自的特點,自身的美術基礎素質也不同,因此,教學活動更應該具有全面性,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多感官體驗活動時,要著眼不同學生的發(fā)展,調動參與活動積極性,體驗獲得成功的快樂,激發(fā)興趣。
三、創(chuàng)新模式,激發(fā)學生參與多感官體驗的內在活力
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曾說:“一切知識都是從感官開始的”。“在可能的范圍內,一切事物應盡量地放在感官的跟前,一切看得見的東西應盡量地放在視官的跟前,一切聽得見的東西應盡量地放到聽官的跟前……假如有一個東西能夠同時在幾個感官上面留下印象,它便應當用幾個感官去接觸。”目前,很多美術教學還是以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為主,這樣的教學模式有一定的局限性,只是讓學生對于課內知識的認知學習,而對于由課本外的知識難以實現(xiàn)突破,獲得新認知。為了改變這種傳統(tǒng)教學模式,教師需積極采取一些開放有趣的多感官體驗環(huán)境,注重學生的參與意識培養(yǎng)。因此,美術老師要采取多種教學模式讓學生多感官體驗時角度更加多元化,想象思維變得寬廣。美術教學活動無固定模式,不是一成不變的,更需要創(chuàng)新。因此,在教學實踐中,美術老師允許學生個性發(fā)展,站在學生角度去思考設計活動,運用多感官教學法引導美術活動會更加貼近生活,貼近實際。
運用多感官教學法,通過創(chuàng)設良好的教學情境,會使學生想象力得到更好的發(fā)揮,激發(fā)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在作品創(chuàng)作時,學生的思維也會變得活躍,繪畫語言更加豐富,使他們在創(chuàng)作的海洋里暢游,從而在美術課堂中體驗到成功帶給他們的快樂。
參考文獻:
[1]汪藏海.美術教育研究理論與實踐[M].廣東:廣東大學出版社,2010.
[2]孫耀明.美術高效課堂構建策略[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3.
[3]王明軒.美術教學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1 作者簡介:
張曉瑩,(1986–11),女,漢族,河南省孟州市人,本科學歷,魯東大學在職研究生,任職于河南省孟州市槐樹鄉(xiāng)石莊小學,研究方向:學科教學(美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