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璐
“堅持以人為本,促進素質教育”是當代中國教育改革發展的戰略主題。為全面踐行這一新時代的戰略主題,教育工作者必須始終堅持德育為先的教育理念,借助課上、課下及一切可利用的教育時機對學生進行形式多樣的、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德育教育,促進青少年學子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作為大學音樂教師,筆者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發現,音樂課是非常適合滲透德育教育的課程之一,這主要是因為音樂課程富含可以對學生進行德育引導的教育元素,教學中涉及的幾乎每首曲目、每個詞曲作家都能從不同側面引導學生形成對世界、對人生的正確看法,陶冶他們的情感和心靈,幫助他們形成高雅的審美情趣、恰當的行為方式,為其健康成長提供思想動力、指明人生方向。
比起單純的思想道德教育,音樂課堂上的德育滲透往往更為學生喜聞樂見,可以在潛移默化、潤物無聲中實現德育目標。那么,我們在日常音樂教學中該采取何種方式、把握何樣時機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才能取得最佳效果呢?
1.全面而深刻地挖掘音樂教材的情感、品質因素,對學生開展德育教育。大學音樂教材所選作品都堪稱優秀之作,具有較強的思想性和較高的藝術性,所以音樂教師在授課時要善于透過現象看本質,全面而深刻地挖掘音樂教材的情感、品質因素,指導學生通過審美和思考領會作品所蘊含的深邃思想,引導學生透過作品用心靈去欣賞堅定、樂觀、博愛、自由、敬業、樂群等品格;也可通過分析某部具體作品,激勵學生漸漸形成遵守規則、尊老愛幼、綠色環保等現代理念。比如,在講授以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為背景的音樂作品時,教師可結合這些作品的創作背景、時代背景,有意識地向學生灌輸愛國、堅持、團結、獨立、自由、和平、大局為重等理念。再比如,在講授描繪自然風光、風土人情為主線的音樂作品時,可自然而然地向學生引發出“低碳環保”“我國地大物博,人口眾多”等話題,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熱愛大自然的情懷。在講授以刻畫人物為主的音樂作品時,則可結合具體人物形象,或贊譽其高尚品質或鞭撻其丑惡靈魂,并分析人物背后的社會原因和個人原因,以使學生正確分辨真善美和假丑惡,讓藝術的陽光照亮年輕的心靈。
2.靈活而多樣地建構新型音樂課堂,對學生開展德育教育。傳統模式下的音樂教學通常都是老師講、學生聽,不僅形式單一、呆板,內容單調、枯燥,同時也不便于教學內容的拓展與延伸,不便于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如今,隨著多媒體教學技術的廣泛運用,為構建豐富的、互動的、多維的音樂課堂生態提供了充足的資源保障,所以音樂教師要與時俱進,在現代教育理念的指導下,利用現代教學技術、教學手段全面改進和優化課堂結構,通過構建新型師生關系鼓勵同學們開展合作型、研究型學習,在這個過程中實施德育教育,結果通常會事半功倍。實踐證明,在多媒體環境下,德育元素很容易和音樂教學內容形成有機整體,也很便于借助音樂教學而寓教于樂,前提是音樂教師必須有這種自覺意識,必須下工夫進行課前規劃和課后反思。
3.廣泛而持久地開展課外學習、社會實踐等活動,對學生開展德育教育。很多學校現在都積極鼓勵學生開展課外學習、社會實踐等活動,但開展這些活動的出發點主要是提高學生的專業能力、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意識等,很少有學校和老師真正意識到這些活動不僅具有狹義的“音樂教學價值”,更具有廣泛的德育教育價值,是難得的德育滲透契機。比如課外學習,不同的音樂作品、不同的詞曲作家傳達著形形色色的價值觀念,對學生來說“音樂學習無禁區”,但前提是“教師指導無盲區”,因為對認知尚不成熟的大學生來說,聆聽、接觸某些音樂作品時確實需要教師在技術上指導、在思想上點撥、在道德上引導。這種指導、點撥、引導很多時候并不需要過多的語言、復雜的過程,有時候幾句因勢利導的話語就足矣,但教師必須有對此的自覺與敏感,善于揣摩學生的心理,善于捕捉教育的時機,善于選擇最恰當的方式,如此才能保證學生通過廣泛而持久的課外學習,既能豐富知識結構、開拓審美視野,又能提高思想境界、升華精神世界。再比如社會實踐,社會實踐的目的是使學生了解生活、了解社會,增強理論聯系實際的意識和能力,這其中的很多環節不僅能鍛煉和提高他們的音樂能力,其實也是對其開展德育教育的時機:學生走出象牙之塔去接觸、感受復雜而真實的社會生活,其觀感有美好,也有平常、一般,當然也少不了失望等負面情緒,此時怎能缺少老師的適時指引?恰當的指引就是一種很好的德育教育;大學的社會實踐活動一般都是集體行動,需要用團隊合作精神、大局意識和規則意識來保證實踐活動的順利、有序進行,可以說這正是對學生進行合作意識、大局意識、規則意識、團隊意識等教育的大好時機,結合著生動、直觀的例子更能打動和影響學生的心靈。
在音樂課堂上對學生展開德育教育是時代賦予各位音樂教師的歷史使命之一,但我們也要清醒地認識到,音樂畢竟不是政治品德教育課,所以德育內容的添加和強調不可過于生硬,更不能偏離、脫節于音樂的教學目的和教學任務,否則就是舍本求末,背離了原本良好的出發點。音樂教師在課堂上對學生實施德育滲透,形式上應積極探索音樂教育與德育教育的有機融合,內容上應以培養學生熱愛和追求真善美情感為主,終極目的在于用文學藝術喚醒青少年對正義、真理、自由、和平等美好情愫的信仰與堅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