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今
摘 要:從泛亞、財富基石、盛世財富到e租寶,不到短短半年時間,這些昔日創富明星紛紛崩盤,近年來P2P網貸平臺風險正在大范圍爆發,就此該文首先討論了我國P2P行業的特點及主要存在的風險隱患,針對這些特點及風險隱患,由銀監會牽頭制定了我國P2P監管細則,其中就“要求P2P機構必須在18個月的整改過渡期內完成資金銀行存管”一項,引發了筆者的關注和思考,因此,該文第二部分著重討論了P2P資金銀行存管所面臨的挑戰。
關鍵詞:互聯網金融 P2P金融 銀行存管 挑戰
中圖分類號:F7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5)12(a)-0227-02
英國用了20年時間開立了不到10家的P2P公司,金融發達的美國也用了10年時間才發展了不足10家的P2P公司,中國竟然用短短的5年時間就開立了3 800余家P2P公司,在中國,由于進入門檻低、監管機制不完善,網貸行業長期處于魚龍混雜、泥沙俱下的狀態。2015年12月28日,銀監會、工信部、公安部、國家網信辦等部門共同研究起草《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管理暫行辦法(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辦法》)正式發布,并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掇k法》對P2P取消了準入門檻監管,轉而實行負面清單管理,明確網貸機構不得吸收公眾存款、不得設立資金池、不得提供擔?;虺兄Z保本保息等十二項禁止性行為。至此,P2P終于在歷經了數年的“野蠻生長”后,被納入了全面監管,瘋狂已被終結;2016年1月,北京、上海、深圳等地相繼暫停了互聯網金融公司工商注冊。在此背景下,該文著重討論我國P2P行業的特點和主要存在的風險隱患以及P2P資金銀行存管所面臨的挑戰。
1 我國P2P行業的特點和主要存在的風險隱患
P2P金融是互聯網金融行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我國,其發展呈現出成交總量大、機構總數多、增長速度快、地域分布不平衡以及問題平臺頻發等特點。
根據網貸之家的統計數據顯示,2015年全年網貸成交量9 823.04億元,比2014年新增7 295.04億元,增幅288.57%,2015年10月網貸歷史累計成交量首次突破萬億元大關,12月末歷史累計成交量已經達到了13 652.21億元;截止2015年12月31日,我國現有網貸運營平臺3 858家,比2014年末新增了1 020家,增幅64.76%;現有平臺中,有476家位于廣州、329家位于山東、302家位于北京、300家位于浙江、213家位于上海,以上5個城市平臺數合計1350家,占全國平臺總數的62.43%,區域集中度較高。2015年全年問題平臺累計1263家,占平臺總數的32.74%,較2014年新增896家,增幅244.14%,問題平臺層出不窮、風險很大,平均每3家平臺就有1家出現問題,一些平臺信息披露不清晰,甚至連不良貸款率都沒有準確口徑和大致數。問題平臺的背后,往往是投資者血本無歸。
長期以來,P2P行業由于監管政策和體制缺失、業務邊界模糊、經營規則不健全,在快速發展的同時,暴露出了一些問題和風險隱患:一是缺乏必要的風控,不少網貸機構經營管理能力不足,時有經營者卷款、“跑路”等事件發生,嚴重影響市場參與者信心和行業聲譽,且不少網貸機構網絡信息系統脆弱,易受黑客等攻擊,存在客戶資金、信息被盜用的安全隱患;二是缺乏必要的規則,不少網貸機構為客戶借貸提供隱性擔保,由信息中介異化為信用中介,設立資金池、挪用客戶資金,存在信用風險和流動性風險等隱患,影響金融市場秩序和社會穩定;三是缺乏必要的監管,不少網貸機構游走于合法與非法之間,借用網絡概念“包裝”,涉嫌虛假宣傳和從事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等非法集資活動,損害社會公眾利益;四是缺乏健全的外部環境,網貸行業有關信用體系建設和消費者保護機制等不健全,成為行業健康發展越來越明顯的障礙。
2 P2P資金銀行存管所面臨的挑戰
鑒于網貸行業的以上特點和風險隱患,由銀監會牽頭擬定的《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管理暫行辦法(征求意見稿)》將網貸經營機構定位為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列明了十二項禁止行為,同時《辦法》規定“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應當選擇符合條件的銀行業金融機構作為出借人與借款人的資金存管機構”,并規定了資金存管機構的責任,負責出借人和借款人的資金賬戶開立、使用的管理和監管,資金的存管、劃付、核算和監督,但資金存管機構“不承擔融資項目及借貸交易信息真實性的實質審核責任?!辟Y金存管機構還需要定期向相關部門報送數據信息。
據網貸之家調查,目前至少有25家銀行布局資金存管業務,超過70家P2P網貸平臺與銀行簽訂資金存管協議(不含前期談判、協議簽訂中),占比不足3%。不過,正式完成銀行存/托管系統對接的P2P平臺,目前仍寥寥無幾,其中包括積木盒子、德眾金融、口貸網等少數平臺,其銀行存管系統已正式上線。P2P網貸平臺與銀行對接存管合作壓力較大。
網貸平臺與銀行開展存管業務,業務模式探索已有一年有余,為何僅有少數平臺實現銀行資金存管?從市場實際情況來看,一方面P2P網貸資金規模太小,對銀行吸引力不夠;另一方面銀行對P2P網貸仍普遍持謹慎的態度,擔心聲譽風險,多數銀行擔憂自身聲譽被個別不合規的P2P平臺拖累,因此對P2P設定很高的資金存管業務準入門檻,如有的銀行規定P2P機構注冊資本需達到5 000萬元、股東方需包括大型國企或上市公司,還需繳納1 000~2 000萬元保證金作為產品違約兌付準備金。;而且兩類機構的系統對接較為復雜,需要一定時間。無疑對P2P資金存管提出了考驗。
目前P2P資金銀行存管有3種主流的存管模式:第一種是純銀行資金存管模式,以積木盒子與民生銀行合作為代表。在這種模式下,每個用戶在積木盒子開戶時,都會被引導至民生銀行開設賬戶,用戶的資金從一開始就不在平臺體系內運轉。用戶投資產品時,積木盒子后臺系統會自動跳轉到銀行頁面,由用戶直接向銀行發出資金劃轉交易指令完成投資。這一模式下,銀行的主要職責是審核借款人信息、投資產品的真實性,再完成資金劃撥,并不對投資項目是否存在違約風險負責。
第二種是聯合資金存管模式,以匯付天下、富友支付設計發起的聯合資金存管模式為代表。具體而言,第三方支付機構在銀行開立交易資金專用賬戶,委托銀行對專用賬戶內的各家P2P機構客戶交易資金進行存管,以滿足相關部門對P2P機構客戶資金需交由銀行存管的要求。第三方支付機構則擔任技術輔助方,提供支付結算、技術咨詢、服務定制、運營維護等服務,協助銀行更高效地完成所有借貸資金在出借人與借款人的存管賬戶之間的劃轉。
第三種是事后對賬模式,目前部分銀行正在推行,即P2P在完成一天撮合業務后,向銀行發送一份客戶投資賬單,供銀行內部進行對賬,審核客戶資金是否流向P2P產品約定的融資標。這種操作模式更像是借鑒了企業網銀的對賬模式。
目前而言,要完成純銀行資金存管模式難度較大。以積木盒子和民生銀行的合作為例,為了實現系統對接,積木盒子專門組建20~30人的技術團隊,花費8~9個月時間與民生銀行進行系統對接,以確保每個資金存管環節都做到合規可靠。相對于純銀行資金存管模式,多數P2P機構比較傾向于采用聯合存管與事后對賬操作模式,這兩種模式一方面能為P2P機構節省大量與銀行系統對接的成本投入,另一方面也可獲得第三方支付機構的技術支持服務,加快業務創新速度與提升客戶體驗。
12月28日的《辦法》中明確規定了P2P機構必須在18個月過渡期結束前,完成資金銀行存管;此期間既要讓平臺自己改造合規,同時也給銀行留了足夠的時間去準備和完善系統。在此過程中,監管層一方面是要依靠銀行的強勢來規范該行業,一方面國家還是鼓勵該行業的發展,這個態度沒有變。但是該行業要健康可持續發展的兩點訴求沒有變:一是對存管系統及運營服務的及時高質量的需求沒有變,行業不會停下來等著;二是對支付系統的穩定性及便利性的需求沒有變,即不想綁定一家支付公司,那么基于這兩點訴求和痛點,將會促生一批第三方(非第三方支付)的誕生,如恒生等為銀行提供系統服務的廠家、以及目前“第四方支付”公司(實質仍為系統服務,自己不碰觸資金),或一些新的兼具銀行及互聯網思維的可提供兩項優質服務的第三方新生力量。盡管在目前的市場中,能做到真正直連銀行資金存管的寥寥無幾,但銀行資金存管仍是保障客戶資金安全、做到平臺自有資金與客戶投資資金完全分離的最有效手段。當然作為商業銀行托管方來講,托管是有交易規則的,銀行不光是看到一個規模和收益的問題,更大的是要考慮風險問題。那就意味著每個銀行對托管項目的風險把控,因為銀行只要是接受了這個托管項目,不僅是企業的聲譽風險、流動性風險,更多的社會責任。銀行對P2P資金托管是積極規劃,謹慎進取,并不是所有的項目都要大包大攬地去爭取,一定是要符合銀行的管控風險。
參考文獻
[1] 銀監會、工信部,等.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管理暫行辦法(征求意見稿)[Z].2015.
[2] 王梓淇.P2P網絡借貸平臺探析[J].時代金融,2012(8):38-40.
[3] 王紫薇,袁中華,鐘鑫.中國P2P網絡小額信貸運營模式研究[J].新金融,2012(2):42-45.
[4] 張虎,梁鴻舜.第三方支付對商業銀行的業務影響及應對分析[J].深圳金融,2012(1).